五邑人的文化来源和血统来源新说
五邑人的文化来源和血统来源新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标志。目前在国内的五邑人,是指使用五邑方言的人口。除江门、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和鹤山外,尚包括珠海斗门的大部份地区,总数估计在500万上下。我父亲是台山人,母亲是开平人,他们在十几岁时离开家乡到广州读书和工作。因此我也对五邑方言和五邑人的特性有所了解,并可以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对五邑文化作出较为客观和中肯的评价。
五邑人可以算是广府民系中的一个异类。以五邑方言来说,虽然一般被语言学家归入粤语系,但彼此之间却完全不能互通。一个五邑人,如果从来没有学过“白话”,听过“白话”,只会是一头雾水;反过来,广府人听五邑方言,也是一成也听不懂。这和属于同一方言系统的语言之间的普遍情形大不相同。例如潮汕话和厦门话同属闽南方言,彼此也至少可以听到六七成。五邑方言的这种特异现象,其实暗示了五邑文化存在与一般广府文化不同的来源。
文化来源和血统来源是两个有联系但不一样的概念,普通人容易混淆。例如美国人的血统来源很复杂,有英国、德国、法国、爱尔兰等欧洲白种人,有墨西哥和拉美的印欧混血种人,有非洲黑人,有印第安土著,还有华人、日本人、马来人、印度人,等等。但毫无疑问,美茶花女英文读后感
国的主流文化仍然是基督教下的盎格鲁-撒克逊系。因为其他文化系的人是在不同的时期逐步移居美国,由于每一个时期的外来文化都比美国主流文化弱,因而逐步被美国主流文化所同化。咖喱鸡块
要论五邑文化,首先要出这种文化形成的关键历史时期。我认为,五邑文化形成的关键历史时期是在南宋末年,而五邑人,按其文化来源来说,就是当年宋朝的遗民。
这从五邑方言中可以到很多痕迹。例如“安人”一词,多指年长的亲属女性。这个词在其他方言中已经很罕见,但却是宋代官场的习惯用语。如果你用五邑方言来念宋词,会发现比用广州话或者普通话来念都要押韵和顺口得多。另外,五邑话的鼻音较重,音质较粘,这和江浙一带的吴方言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国家规定的婚假
真实的历史很可能是这样的:南宋末年,元兵压境。居住于南宋首都临安(现杭州)一带的达官贵人及其家属,纷纷由海路南逃到广东新会附近。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为什么走海路而不是陆路?因为陆路不安全也不经济,即使没有遇上土匪和元兵,期间路程很长,损耗很大。宋代工商业兴盛,航海发达,商船已可以到达印度和波斯湾。而当时的蒙元陆上力量很强,海上还比较弱。因此,海上是最好最快最经济最安全的避难路线,而且海路
秋千门
能在很短时间内运送大量的人和物资。二。为什么选择新会而不是其他?因为新会在五邑乃至广东省内都算是条件较好的,土地平坦肥沃,气候宜人,临海而且当时尚无大量人口,开发程度不高。这样,新来的人口可以比较容易立足。
因此在南宋的最后几年,新会一带迅速集中了大量南逃的宋廷核心人口。这些人的成份很复杂,有高官、富商、皇亲国戚及其亲属、与及依附于这些大家族的管家、奴仆、婢女、家丁、长工等等,也有中下层官吏和普通人。但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对宋廷的忠诚度较高。临安陷落后,宋室残余人员之所以也逃到新会,另立新君和新朝,也是这一带的民众对宋朝较支持之故。宋室的到来也进一步吸引了流散各地的宋廷核心人口向新会聚集。所以到崖门最后一战之前,残破不堪的宋廷依然拥有“二十万军民”。至今在五邑民间还流传着不少南宋的传说,例如我外公就十分喜欢讲文天祥的故事。以前我有点奇怪:文天祥不是广东人,更不是五邑人,历史上类似的英雄人物也很多,怎么五邑人对他情有独钟呢?其实原因就在这里。CHARMANDER
面对逐渐追赶逼近的元兵,宋廷曾有继续南逃海外,到南洋一带重新建国的打算,但终究没有成行。船只不足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新会相对于临安来
说已经是清苦,许多人更不愿再到蛮荒烟瘴之地的南洋。尤其对于占人口大多数,身处中下层的那些奴仆、长工们来说,给谁干活不是做牛做马呢?蒙元兴起之初曾大肆屠杀,但到忽必烈时代已经收敛了许多,也让这些中下层民众看到了苟且偷生的希望。于是,宋廷就在犹豫徘徊之中丧失了继续南逃的机会,直至崖门一战,全军覆没,帝bing(日上丙下)投海,赵宋哀亡(这也是粤中口头禅“太子bing(日上丙下)”的来历)。
淘宝运费险
所谓“全军覆没”,真正战死和战后被杀的军民只是其中一部分,剩下的人有两种去向:一些人被元军虏掠而走,其余的就地安置,做大元的顺民。被杀和被掳的多数是南宋皇室贵族、高官和富豪,留下的则多数是这些大家族的奴仆、长工和其他中下层人士。因为这些人也没有多少财产和影响力,杀了白费力气;如果他们愿意归顺元朝,为元朝干活和纳税,倒也更好。这些留下来的南宋遗民,就构成五邑文化的主要来源。
蒙元统治下,这些人及其后代自然不敢提及自己的南宋遗民身份;及至明、清和后世,由于宋代经常被人认为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并不光彩,人们也不愿再提。久而久之,五邑人逐渐淡忘了这段历史,模糊了自己的身份。但五邑话,就是宋代的“官话”却悄悄地、顽强地保全下来。在和广府人的交流当中,五邑方言的词汇溶入了不少粤语的成份,但其发音始终和白话相去甚远。
五邑人的性格也明显带有南宋遗民的特征。与广东其他地区的人相比,五邑人较温顺,守法,不好暴力,爱读书,不太迷信鬼神,不太沉溺赌博,家庭观念强,重孝道,等等。这就是因为五邑的先民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较深的缘故。不过,也有部分五邑人上进心不强,自立能力较差,这是当年依附于大家族的奴仆、长工们的心态遗传:在大家族里打工,其实比在外面闯荡生活上要安稳得多,至少两餐一宿没有问题;家族越大,仆人越多,就越容易偷懒和混日子,因为管理者不可能有那么多精力一直盯着;有时还可以揩点油水,捞点外快......于是逐渐养成了好吃懒做和贪小便宜的不良性格。到后来,很多人发着“金山梦”,一古脑只想出国。与其说这些人的创业意识强,不如说他们是依附性格的又一反映:企图依附于美、欧等“大家族”,享受他们的社会福利,就是贪他们的小便宜,而不思造福家乡、发展经济。这些不良性格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五邑始终落后于珠三角先进地区的深层次文化原因。
至于五邑人的血统来源,那就是四面八方都有。例如我们家族几十代之前就是由南雄珠玑巷迁来的。不过,这些人是分散、陆续地进入五邑地区,无法形成强势的文化和语言,而逐渐被当地人所同化了。
现代历史学家对宋朝的评价已经大为改观:宋朝的武功弱,那是因为对手很强,辽、西夏、金、元,几乎都是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一流军事强国,甚至超级大国;宋朝的文治颇堪赞赏,不仅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内乱,而且不抑工商,经济繁荣,民众生活富足,科技水平也很高。五邑人作为宋朝遗民,对此应该感到自豪。
我真切希望五邑乡亲们能认识自己的历史,把握自己的优势,发奋图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和落后的文化成份。否则,五邑方言就会象现在这样,只会成为电视剧里面专门被拿来当笑料的“乡巴话”了;五邑人的社会地位也必每况愈下,恶性循环,不堪设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