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身份认同视角的古村落旅游审美研究——以江西省安义古村落为例...
[基金项目]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农商经济研究项目“基于身份认同视角的古村落旅游审美研究”(项目编号:NSJJ1903)。[作者简介]黎麒麟(1991-),女,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农商经济研究中心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基于身份认同视角的古村落旅游审美研究
———以江西省安义古村落为例
黎麒麟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农商经济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332020)
[摘 要]文章将古村落的发展置于中国乡镇文化转型和旅游美学兴起相结合这一特殊语境中,从“身份认同”这一视角出发,以江西省安义古村落为案例,依照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古村落进行文化认同、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三方面的旅游审美分析,针对其优势和不足,遵循美学原则和历史的原则,提出审美旅游开发的可操作性策略。[关键词]古村落;旅游审美;身份认同;文化寻根;社会建构
[中图分类号]B8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 9503(2021)02 0054 03 [收稿日期]2020-11-29
  古村落文化是一笔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保护和开发古村落在振兴乡村、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大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古村落的发展本身也是一项审美活动,将其置于“身份认同”的视域中进行观照和反思,可进一步帮助人们实现精神上的审美超越。“身份认同”(Identity)是西方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陶家俊将身份认同分为四类:个体身份认同、集体身份
认同、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1]
身份认同问题历久而弥新,不再局限于文学批评的视野,而是与
多种观念交叉共存,放在旅游审美分析中也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天人合一:古村落的审美特征
古村落是中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表征和延续,古老的建筑与自然浑然一体,立于天地之间,再现了古朴的民风民俗和昔日的乡民生活方式,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审美特征。
江西安义古村落座落于风景优美的西山梅岭西麓。水南村、罗田村、京台村三大主村融于自然,村庄之间山环水绕,风光迷人。村落的主体建筑至今保存相对完整,共存明清古宅八十余幢,另有诸多古牌楼、古井与祠堂等古建筑座落于各条古街古巷中。罗田村在三个村中保留历史痕迹最多,民居建筑
古朴而具风韵,明清时期便设立十甲,每甲具有自己的门头,是我国传统宗亲血缘关系的体现。每户人家的院落里都设有天井,尤以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居民建筑“世大夫第”为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48口天井的设立无非是乡民对自然之水的充分利用和珍视。“世大夫第”是官员黄秀文的府邸,是罗田村保存最完善也是最庞大的主体建筑。正中堂门楣上的三层石雕呈官帽状,反映了传统精湛的建筑石雕艺术和古代的
社会阶层秩序。阁楼及门窗上是刻有动植物和文房四宝的雕花,每一副都饱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同样在水南村现存的古民居中,屋内的雕刻精美别致,被誉为“中国古木雕一绝”,尽显中国独特审美形态。而“曦庐”则是京台村最庞大的古民居,“墨庄”是“曦庐”的学堂,也是安义古村落中规模最大的私塾,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乐艺术文明的具体延伸。
历经一千多年的安义古村,至今还保存着一定的乡风民俗,人们依旧沿袭着传统而淳朴的生活方式,古朴的民居内是不紧不慢的脚步,院子里用传统的竹筛挑拣、晾晒着食物,街头巷口摆着售卖烤鸡蛋的篮子。不同的节令中,古村人喜欢做米饼、吃米饼,并和街坊邻居一起品尝。人与人之间因为特食物的制造和分享其乐融融。
在罗田、水南、京台印满车辙的古道上,还能听见历史的回音,感受着昔日商贾云集的昌盛。纺织业、酿酒业、茶业、陶瓷制作工艺等齐头并进,更是彰显了古村人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江右商帮
造就了一大批赣商人才,“义利天下,厚德实干”成为赣商最显著的特质,也突显了人们积极入世、勇于探索的传统儒家理念。
安义古村的环境怡人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亲融,民居和宗祠的较好保存是人们对血亲关系的尊重和社会伦理的关怀,而民风民俗的传承则是“里仁为美”的生动表现,赣商精神更是儒家传统观念的践行。但尽管如此,作为江西省代表性的千年文化古村,安义古村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就安义古村传统建筑的修缮保护、历史文化宣传、旅游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出相应发展策略。
二、文化寻根:追本溯源,经济并行
古村落建筑历时久远,需要进行特别的保护和
第37卷 第2期Vol.37No.2
元彪鬼片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个人租房协议书LANZHOU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
2021年4月
Apr.2021
江南是指哪里
修缮措施。遗憾的是,罗田村除了主体建筑“世大夫第”注重保护外,其他民居都显破败荒凉之态。而水南村则整体缺少历史沉淀的气息,京台村除了“墨庄”结构设置保存完整,作为主体建筑的“曦庐”则破损最为严重。在对古村落进行开发的同时,一定要遵循历史的原则,不能完全摧毁重建,也不可放任不管,任其破落,制定合适恰当的保护和修缮对策变得尤为紧迫。
一闪一闪亮晶晶歌词文化的认同不仅体现在对传统家园的寻求和回归,也体现在被唤起潜藏在心灵深处的集体记忆。古村落的历史传承,要以建筑的保存完善为基础,更需要民俗文化作为底蕴。它是一种情怀,也是我们的根。水南村围水而建,一条古古香的小吃街再现了昔日村落赣商店铺林立的繁盛,可所谓的赣派特小吃街却是阿拉伯烤肉、印度飞饼、冰淇淋之神、网红泡菜等城市街头随处可见的零食,唯有两家店铺继承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古村豆腐坊使用泡豆、磨浆、煮浆、点兑的制作工艺,一碗碗豆腐脑在这一磨一煮之中将时光延留,唤起人们儿时对味道的感知。吹糖人的小铺则是将传统工艺付诸于小动物身上,惟妙惟肖、古朴却又灵动。小吃街需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特点,让人们深入情境、不知不觉地进入角,体验磨豆腐、酿酒造油造米等传统工艺。无疑,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是维系人们情感和留住文明的重要过程。古村落中的一座古戏台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戏台内部使用榫卯结构搭建而成,但却只剩下一个空台,没有了传统艺术的延续。失传已久的古村落唢呐技艺更是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更多村民积极参与、弘扬发展。做都市生活没有之事,不仅是观光,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切体验。同时,代表着江右商帮的万寿宫庙会也应重新建立、定期举行,为乡人开展亲善友好的活动提供场所,也为乡人提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更为重塑赣商文化精神而做努力。
尊师
不管是对古村落传统建筑的修缮和保护,还是对民风民俗和传统工艺的追踪,以及对赣商精神的传承,都是对古村落文化身份的内涵和意义的重构。只有深刻认识到文化共同体的凝聚作用,才能达成对自身民族的文化认同。
三、自我认同:审美回归,精神皈依
美学家叶朗曾明确指出:“旅游,从本质讲,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审美,还谈什么旅游?”[2]旅游景观能让游客流连忘返,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能激发出人们的情感和归属感。陈望衡曾将自然环境确立为“家”的概念,他将自然环境区分为三个层次:宜居指向的是环境优美、社会安全系数高,它关乎人的生存;利居则关注生活便利和事业走向,它关乎人的发展;而乐居则需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注重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3]有了家的归属感,才会有自我不断完善和圆满的认同感。
对自然环境依天然而造是创设精神家园的基础。安义古村除了本身的别致,还开拓打造了一大片田园。但不管是“花田喜地”还是村里水乡,都缺少引发人景合一的意境空间,前者没有自然环境原生状态的亦真亦幻,后者也没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逸和悠然。现代人已经不再满足于掌握信息,而是更加注重感受和体验。要提升安义古村的“家”的感觉,必须以游客为中心,为游客打造更为引人入胜、深入人心、有别于城市的乡村自然环境,让人们实现乐居环境中的感性超越,真正与乡村风光融为一体,从而感受到情感的皈依,逐渐构建自我的认同感。
借古村底蕴培养游客的审美趣味则是创设精神家园的重要过程。京台村中最具审美文化底蕴的场所便是“曦庐”的“墨庄”,“墨庄”内设有四间教室,藏书室又名养拙斋,琴棋书画室又名养诚斋。前院墙上嵌有“砥园”二字,大有沿袭礼乐文明之路、发奋攻读之砥砺作用。当今社会,快餐文化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和生活,远离快节奏的“断舍离”生活模式成为更多人让心灵短暂休憩的方式和选择。“墨庄”既沿袭古代私塾的特点,便可真正让来往游客留宿生活,亲身感受琴棋书画的艺术浸润,打破唯功利是图的浮躁状态,回归生活本身,实现人的本真价值交流和自我认同。
四、社会建构:城乡融合,特主导
古老城市作为旅游开发的景区不仅需要保留古风古味,还必须融合现代元素,以城带乡,创造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新路子,让古村更具鲜明的特,才能展示整个现代社会的风貌,从而使游客达到自我构建和社会构建的统一,在环境适应中到亲切感。安义古村的景观人为拼凑痕迹较为明显,给人的整体感觉还缺少古村的向心力———魂。因此,打破古村落开发瓶颈,对古村落旅游美学元素进行深度的多功能开发,探索具有古村特的以审美旅游开发促脱贫、促乡村振兴的发展新模式至关重要。
首先,合理规划田园风光。近几年古村举办了一些旅游文化节,如春季举行的金花旅游文化节对农田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整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村民的经济收益的多元化,也方便游客观油菜花海、赏田园风光。但在对田园风光进行整体规划时,还应吸收更多美学元素,比如通过各种不同花
卉组合成不同彩和线条的自然交织,使花海和周边山峦、河流互相映衬,呈现虚实相生的意境空间,让游客更能入景、入境、入情。充分调动旅游者的审美感知、审
 第2期黎麒麟:基于身份认同视角的古村落旅游审美研究
美想象、审美情感,加深其审美理解,从而提升旅游者的旅游美感、审美素养和人生境界。
其次,建造现代农耕体验园。中华民族具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它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集体记忆中,需要我们重新体验,让游客进行农业观光和深度感受的方式来达到农耕文明的传承教育作用。连接水南村和京台村的是一大片农田,已被视为农耕基地,可却成为荒废的摆设。农耕文化的传承,需要乡民有规划地给土地种上果蔬稻苗。游客想要体验的不仅是采摘果蔬的乐趣,也可以是插秧种稻的艰辛,甚至开创下河捞鱼、拾捡田螺等体验活动。从而实现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和不同阶层之间的跨越,达到心灵的沟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次,推动农家乐活动常态化。将农家乐活动从室内民居拓展延伸至野外,抓住农家乐的野趣特点,吃自己种的菜,围田起锅,让硕果累累留住游客的脚步和心灵,时时念之,常常归之,把农家真正变
成自己的家,让其演变成可持续、多样化发展的常态模式,而不是一味地只关注眼下的盈利。
五、结语
据目前古村落开发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注重古村落的物质文明建设而忽略其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古村落旅游始终属于一项审美活动,也涉及到人们的多重认同问题。“认同”是一种追根于心灵深层次的表达,对古村落文化的重新开发,不仅是村民和游客对古村落本身历史文化内涵的肯定,也是游客自我身份建构和归属感的回,更是古村落自身身份的社会建构的进一步思考。只有在这种过程化的、深刻的自我理解和自我认同中,人与自我、与自然、与社会才得以和谐发展,古村落文化才有可能到真正的立脚点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深厚根基。
[参考文献]
[1]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465.
[2]叶朗.旅游离不开美学[N].中国旅游报,1988-1-20(6).
[3]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J].学术月刊,2010,(7):96.
[责任编辑:白彩霞
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
北海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上接第53页)
惕的赞美,是对农民日夜奔波劳作不息的歌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歌颂早起晚归忙于耕作的劳动人民,弘扬劳动精神,称赞劳动人民的创造。
现代诗歌中也有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作者常常借助朴实无华、特点鲜明的意象表征劳动者勤奋与辛勤的劳作,比如辛劳忠诚的牛、任劳任怨的骆驼、乐于奉献的春蚕、勤劳的蜜蜂。无数诗歌文学作品呈现出中华民族热爱劳动、善于创造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脉,歌颂劳动人民的牺牲和奉献,表达“以劳动为荣”的理念,传递“劳动与美好生活紧密相连”的思想。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劳动观点、劳动政策、劳动思想,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劳动观、中国共产党历届主要领导人提出的劳动政策和理论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劳动思想;研究表明,不同内容都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相对性,都是新时代青年劳动观教育理论资源的重要组成,如何实践科学的观点、政策以及思想是当代教育者需要努力的着力点,中国特社会主义要“永不变”,更需要创造性吸收和发展这些观点、政策和思想,以劳动教育造就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县晓晴]
5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37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