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
有多种含义。垫在下面的东西, 衬垫:枕藉;同“借”,藉此;抚慰:慰藉。假设,假使。 含蓄:蕴藉
读音及使用
一)藉 jiè
(1) ㄐㄧㄝˋ
(2) 垫在下面的东西。
(3) 衬垫:枕~。
(4) 同“借”③④。苟君侯赦宥,有所藉手,以复于天王,敢不如命。——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5) 抚慰:慰~。
(6) 含蓄:蕴~。
(7) 假设,假使:“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公(袁可立)才兼数器,心运四虑。藉令一再出不于毛帅、魏珰之时,得行其意,展四体,韩范之业,岂顾问哉!——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二) 藉 jí
(1) ㄐㄧˊ
(2) 践踏,凌辱:“人皆~吾弟”。狼~。
(3) 进贡:“其~于成周”。
(中途接班老师自我介绍4) 〔~~〕同“籍籍”。
jí
[动]
(1) 践踏;欺凌
藉贫孱者。——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使奴自践藉,人马腾踏死者四、五万。公(袁可立)心疑之。——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吕氏春秋》
(2) 进贡
无以藉君,与君相忆也。——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
(3) 登记;记
藉长幼贫氓之数。——《晏子春秋》
(4) 通“籍”。登记并没收所有的财产 如:藉没(没收)
(5) 顾念;顾惜 如:藉不得(顾不得)
(6) 用绳缚 如:藉靡(缚,捆绑)
藉
jí
[形]
杂乱
公门少推恕,鞭朴恣狼藉。——柳宗元《田家》
藉
jí
[名]
(1) 通“籍”
(2) 藉田 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
天子为藉千亩,诸侯为藉百亩。——《礼记》
(3) 耕种藉田
古之必藉千亩者,礼之饰也。——唐·柳宗元《非国语上》
(4) 赋税 如:藉敛(征收税赋)
(5) 通“阼”。势位
因传柄移藉,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韩非子》
(6) 另见jiè
(7)组词:jí杯盘狼藉 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的情景 典出《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
碧藉藉 形容绿草杂乱的样子。清 吴嘉纪 《我昔五首效袁景文》诗之三:“我昔避乱走三夜,芜塍倦魂碧藉藉。”
道路藉藉 藉藉:纷乱众多的样子。形容社会上人们众说纷纭,纷纷传告。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二十五回:“而道路藉藉,或谓执事者将循政府之意,而从事于武力解决。”
蹈藉 蹈,dǎo 践踏,踩:~袭(走别人走过的老路,沿用前人旧例)。~节(信守节操)。~海(跳到海里自杀)。赴汤~火。循规~矩。
藉,jí ,践踏,凌辱:“人皆~吾弟”。狼~。
蹈藉,践踏。
示例: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藉不得 引证解释:顾不得。 元 关汉卿 《拜月亭》第一折:“如今索强支持,如何回避?藉不的那羞共耻。”
藉不的 1.顾不得。
藉藉 形容纷乱喧嚷的样子:众口藉藉|人言藉藉。
藉敛 征收税赋。藉,通“ 籍 ”。《管子·宙合》:“厚藉敛于百姓,则万民怼怨。”《荀子·君道》:电影叶落归根“故藉敛忘费,事业忘劳。”
藉没 没收。藉,通“ 籍 ”。《后汉书·宦者传·侯览》:“ 俭 遂破 览 冢宅,藉没资财,具言罪状。” 刘师培 《悲佃篇》:“至于 宋 代,奸宄之臣,以殖产为务,及罪恶贯盈,则藉没其产为官田。”
藉靡 1.缚,捆绑。
藉田 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藉,通“ 籍 ”。《汉书·文帝纪》:“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三国 魏 曹植 《藉田说》之一:“春耕於藉田,郎中令侍寡人焉。” 宋 苏轼 《元祐三年春贴子词·皇帝阁》之四:“苍龙挂阙农祥正,父老相呼看藉田。”
狼藉 形容乱七八糟;杂乱不堪;声名狼藉(形容声名极坏);杯盘狼藉
来自于收入证明格式: 教育部、国家语委主持制定的、2002年3月31日起实行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对338组异形词进行了规范,其中“狼籍”明确规定为应废除的非规范词形。
1.纵横散乱貌。《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舃交错,杯盘狼藉。”唐·元稹《夜坐》诗:“孩提万里何时见?狼藉家书卧满牀。”《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弓响处血肉狼藉,箭到处毛羽纷飞。”清·翟灏《通俗编·兽畜》:“﹝苏鹗《演义》﹞狼藉草而卧,去则灭乱。故凡物之纵横散乱者,谓之狼藉。”朱自清《背影》:“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严春友《敬畏自然》:“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指多而散乱堆积。唐·陈子昂《上西蕃边州安危事》:“屯田广远,仓蓄狼藉,一虏为盗,恐成大忧。”清·刘大櫆《乞里人共建义仓引》:“故虽粟米狼藉,而终岁之用,犹苦其不给。”李二和《那一碧麦田一直牵扯我的记忆》:“院子狼藉不堪、草木丛生。我仰观星宿,听夜鼠锯齿窸窣、虫鸣和蝉唱,倒并不觉得有多么孤寂。房子虽破,但比起在家我和母亲住的屋子来总是好了许多,因为屋顶上不再漏土和漏雨。”
3.喻行为不检,名声不好。《后汉书·唐嫣身高张酺传》:“﹝窦景﹞遣掾 夏猛私谢酺 曰:‘郑据小人,为所侵冤。闻其儿为吏,放纵狼藉。取是曹子一人,足以惊百。’”《旧唐书·刘崇鲁传》:“前日杜太尉狼藉,为朝廷深耻。”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汉武遣绣衣直指,桓
帝遣八使,皆以守宰狼藉,盗贼公行,出於无术,行此下策。”清·宣鼎《夜雨秋灯录初集·珊珊》:“邑之仕宦眷属,闻之咸不平,声名益狼藉。”李劼人《天魔舞》第十三章:“声名狼藉了,还有人要我教书吗?”
4.形容困厄、窘迫。宋·司马光《遗表》:“今溃败失亡,狼藉如此,而建议行师之人,晏然曾无愧畏,或更蒙宠任。”明·冯梦龙《智囊补·术智·徐道覆》:“呜呼,奇才策士郁郁不得志,而狼藉以死者比比矣。”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三集·西泠太瘦生偶记》:“狼藉烟花十七春,不堪回首堕红尘。”
5.犹糟蹋。 唐·李商隐《杂纂》:“狼藉米谷。”明·王衡《郁轮袍》第六折:“谢贤王肯作媒,劳重恁牵傀儡,可惜狼藉了王阳气力。”《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范道在寺多年,一世奉斋,并不敢有一毫贪欲,也不敢狼藉天物。”
6.犹折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折狱》:“世之折狱者,非悠悠置之,则缧系数十人而狼藉之耳。”何垠注:“狼藉之,言磨折之至於惫也。”《天雨花》第二五回:“可怜儿女犹髫少,离却娘亲怎得生?当然狼藉都断送,绝了亡夫后代根。”
Jiè 爱藉 爱惜,吝惜。
出处:《新唐书·李密传》:“ 密 趣解雄远,多策略;散家资养客礼贤不爱藉。
绷藉 犹绷褯
崩藉 悲痛哽咽。 唐 陈子昂 《为宗舍人谢赠物表》:“即此殒绝,期以谢恩。号啕崩鲠,伏表迷塞,不胜荒迫。”
避藉陛 指高的台阶。《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门前四扇看阶,中间两扇大门,门外避藉陛,坡前却是垃圾,一条竹子横夹着。”
不藉 (1).不凭借;不依靠。 清 王韬 《淞隐漫录·三怪》:“ 济南 李大 ,业负贩。捷足善走,自南诣北,往往不藉舟车。”
(2).不顾惜。 唐 布燮 《听妓洞云歌》:“ 嵇叔夜 鼓琴饮酒无闲暇;若使当时闻此歌,抛掷《广陵》都不藉。”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你是为人须为彻,将衣袂不藉。”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二折:“寸心酸,五情裂,咱功名已不藉。”
不藉木 即木老鸦。古代武器名。多用于水师。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木老鸦一名不藉木,取坚重木为之,长财三尺许,鋭其两端,战船用之,尤为便习。”
传柄移藉 指权势转移。出 处 与月亮有关的诗句《韩非子·三守》:“恶自治之劳惮,使君辐凑之变,因传柄移藉,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陈奇猷集释引高亨曰:“藉,势位也。”
承藉 (1).同“ 承籍 ”。藉,通“ 籍 ”。 南朝 西安旅游景点介绍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王东亭 为 桓宣武 主簿,既承藉,有美誉,公甚欲其人地为一府之望。”
(2).凭藉。《隋书·长孙晟传》:“今若得尚公主,承藉威灵, 玷厥 染干 必又受其徵发。” 唐 康骈 《剧谈录·洛中豪士》:“ 洛 中有豪贵子弟,承藉勋荫。物用优足。”
单藉 薄垫子。《新唐书·卢怀慎传》:“﹝ 怀慎 ﹞既属疾, 宋璟 、 卢从愿 候之,见敝箦单藉,门不施箔。”
春藉 春日藉田 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春日藉礼 籍礼是祭祀先农氏的时候进行的典礼。时间是每年仲春的第一个亥日。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农耕社会,所以农业生产一直被作为社会的命脉,每年春耕开始前,都要由皇帝行籍礼,祭祀先农氏。
帝藉 1.亦作"帝籍"。2.天子象征性的亲耕之田。
风流酝藉 风流:风度,标格。酝藉:含蓄而不显露。形容人风雅潇洒,才华横溢。也形容文章诗画意趣飘逸含蓄。《隋书·儒林传·元善》:“善之通博,在何妥之下,然以风流酝藉,俯仰可观,音韵清朗,听者忘倦,由是为后进所归。” 张世文《新草池塘》、《紫燕双飞》二首,~,不减周秦。
风流缊藉 风流:风度,标格。形容人风雅潇洒,才华横溢。也形容文章诗画意趣飘逸含蓄。出处:宋·王灼《碧鸡漫志》第二卷:“晏元献公、欧阳文忠公,风流缊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
冯藉 犹凭藉。《宋书·恩幸传序》:“徒以冯藉世资,用相陵驾。”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亲附中朝,冯藉声灵,折冲外侮,自 明 至今,卒收其效。”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民彝何为而作也?大盗窃国,予智自雄,冯藉政治之枢机,戕贼风俗之大本。”
耕藉 亦作“ 耕籍 ”。亦作“ 耕耤 ”。 古时每年春耕前,天子、诸侯举行仪式,亲耕藉田,种植供祭祀用的谷物,并以示劝农。历代皆有此制,称为耕藉礼或籍田礼。据《礼记·月令》,其礼为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至 清 末始废。《礼记·祭义》:“耕藉,所以教诸侯之养也。”《宋书·礼志一》:“ 晋 武帝 末,有司奏:‘古诸侯耕籍百亩,躬
秉耒耜,以奉社稷宗庙,以劝率农功。今诸侯治国,宜修耕籍之义。’”《旧唐书·礼仪志四》:“ 玄宗 欲重劝耕藉,遂进耕五十馀步,尽壠乃止。”《清史稿·礼志二》:“ 乾隆 三年,帝初行耕耤礼,先期六日,幸 丰泽园 演耕,届日飨先农,行四推。”
顾藉 1.顾念,顾惜。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理》:“故善难者,徵之使还;不善难者,凌而激之。虽欲顾藉,其势无由。” 唐 韩愈 《上留守郑相公启》:“不啻如弃涕唾,无一分顾藉心。” 宋 史达祖 《玉楼春·社前一日》词:“雨前穠杏尚娉婷,风后残梅无顾藉。”
2.犹顾忌。《新唐书·外戚传·王仁皎》:“ 守一 沓墨无顾藉,财蓄巨万,皆籍入于官。”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三:“闹隣骂坐、无忌惮、无顾藉者,则谓之有气。” 章士钊 《苏报案始末记叙》:“傍晚而 梦坡 至,出语壮烈,较前顿若两人。并毅然执余手曰:‘本报恣君为之,无所顾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