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摘 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亟需不断创新内涵和提高质量,而高职院校的探索经验不容忽视。本文结合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从我国旅游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等方面进行探讨。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2014世界杯死亡之组  1 我国旅游人力资源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旅游业从小到大,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政府于2009年12月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标志着旅游业正式进入了国家战略体系。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占全国gdp的8%,实现由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因此,未来十年将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中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引发了大量旅游人才需求。据初步估计,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
人员约600万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今后,这个缺口还将以每年20万人的速度递增。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旅游管理类人才在校生仅为43万多人,未来5年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在14万~19万人之间。旅游人才的巨大缺口与旅游教育的相对滞后,将影响国家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目标的实现。
  在旅游人才存在缺口的同时,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也普遍偏低,主要体现在学历偏低,初、中、高级人才比例失衡,中高级人才明显偏少。2009年,全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为1 350万人,大专以上学历的旅游人才272万人,占全国旅游就业人数总量的20.15%。
  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多元化。旅游业产业链长,涉及范围宽,新业态、新岗位、新职业层出不穷。“十二五”期间,伴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特别是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产业内部分工更加细化,专业化程度更高,将不断产生新的职业需要,为旅游管理专业大专生带来新的就业领域,从而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将更为突出。
  2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有工学结合和订单培养两种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团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别于本科院校,它更加注重的是以职业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理念、职业技能与素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在酒店、旅游、景区、会展等相关行业从事服务与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但是,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却始终摆脱不了本科的学科性、理论性教育的影响。在人才培养方向上,面面俱到,酒店、旅行社、会展等各个旅游行业都有涉及,偏向大而全式的定位,虽然人才的输出口径宽泛,但培养的人才缺少适应具体岗位、
具体细分市场及旅游行业特点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无所适从,看起来各类企业都适合,而真正实践起来,有技能,却不是高技能。
  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既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综合性特点,又要针对旅游行业不同的方向有所细化和区分,使学生既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知识平台,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不是简单地对各个方向知识课程进行累加,否则会使人才培养的目标含混不清,对人才的定位也失去方向。
  2.2 课程设置无所不包
  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沿袭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而同培养目标宽泛相应的是,课程设置未实现模块化,缺少方向课程,同时理论课程偏多,真正的实践类课程不够。课程的设置与职业的岗位需求相脱节。
  2.3 师资队伍缺乏实践
  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有学历,有一定理论知识,但缺乏行业的实践工作,缺乏过硬的行业岗位技能,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少,行业的影
响力也无从谈起。而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它的实践性、经验性的特点特别突出,因此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制约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3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姜昆的女儿  3.1 确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高职教育特点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地处长江三角经济发展带,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服务苏州以及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以该区域旅游业发展为契机,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深化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学生与员工的角、教师与行家的身份、课堂与岗位的标准、教学与生产环境的融通。
全国十所名牌大学排名  3.2 基于工学交替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
  顾名思义,工学交替就是课堂学习和生产岗位顶岗实习交替进行。鉴于旅游行业实践性强、经验性强的特点,可以通过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生的技能和岗位实践,同时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
  旅游管理专业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突出差异化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2.1 差异化的专业方向规划
  根据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点与多元化发展趋势,将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不同方向的划分,如可以分为酒店管baby歌词
  理方向、旅游管理方向、会展策划与管理方向等。在此基础上,开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量身打造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从而培养既有宽口径的知识基础,又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电脑系统如何重装>茶叶蛋的做法大全
  而通过工学交替,将每个专业方向与不同业态的旅游企业合作,具体划分为差异化的订单培养班,如高星级酒店班——“万豪班”;经济型酒店班——“汉庭班”;度假型酒店班——“环秀晓筑班”;旅游电子商务班——“同程班”;旅行社经营管理班——“青旅班”等。按照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设计工学交替的具体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企业定制人才,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3.2.2 差异化的工学交替组织形式
  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不同方向和岗位,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通过同企业签订需求订单的方式开展学期分段式、淡旺嵌入式、项目导入式等差异化教学组织形态。
  学期分段式主要分布在酒店管理方向和旅游电子商务方向。如酒店管理方向人才培养采用“1.5+0.5+0.5+0.5”的学期分段式,即学生在第三或第四学期由系部统一安排到酒店的各个岗位进行整个学期(共计6个月)的顶岗实习,结束后回校继续校内学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