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三大隐忧 文/洪兰 ■ 研究适度人口的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优人口为7-10亿,最高人口数量应控制在16亿以内,超过18亿会给中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 预计今后50年,老年人口还将以年均3.3%的速度递增,且成为本世纪世界上人口老化最快的国家之一。 ■ 我国是出生缺陷和残疾高发的国家,据统计,每年新增先天残疾儿人数高达80万-120万,约占出生人口总数的4%-6%。 进入21世纪的中国,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与此相应的人口问题也凸显出了一些新的特征。中国今天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人口数量膨胀及其控制的问题,而且是复杂的人口流动、管理、保障和发展的问题,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优化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等一系列问题。 隐忧一:人口规模的惯性扩张加剧了对自然、社会资源的争夺,制约着人口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研究适度人口的许多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优人口为7-10亿,最高人口数量应控制在16亿以内,超过18亿会给中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截至2005年1月6日,中国总人口已达13亿。预计中国人口数量将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未来十几年每年平均净增1000万人以上,到本世纪中叶将达16亿左右。即在有效控制的条件下,还要增加3亿多人。人口规模的惯性扩张所导致的社会后果极为严峻。 1.人口总量膨胀加大了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压力,资源环境容量接近承载极限 我国人均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均排在了世界平均水平之后。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新增人口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主要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有的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直接影响到生态平衡系统。由于植被的大量破坏,我国每年的水土流失量达 50 亿吨,土地沙化面积在大幅度增加,目前已达到国土面积的 11.4%。而人均耕地已降到 0.11公顷,从一个粮食出口国变为进口国,每年进口2亿公斤粮食,这个数还在继续增加。另据有关资料表明:未来10年水资源短缺将是中国国内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建设部提供的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有11个省市的100余座县级以上城市供水短缺,其中严重缺水城市占56%。全国城市总缺水量达60亿立方米。与此同时,环境污染加剧,世界银行环境战略报告称,农村工业污染、城市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是中国三大严重的污染,据估算,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 7%-8%。 2.大量的过剩人口,使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失业率居高不下 根据2000年“五普”数据表明,目前中国有劳动适龄人口为8.8亿,占总人口的70.15%,这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最高比例,比整个西方发达国家的就业人口还多出3亿多。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我国城镇的实际失业率为7.5%,农村为34.8%。按人口年龄结构推算,2000年到2010年,19-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增加9337万,年增加934万,一直增加到2015年,全部劳动年龄人口达到9.3亿,新增900万,加上下岗和失业登记1000万,总共1900万人。到2020年,我国劳动人口将高达9.4亿,占总人口的65%左右,达到峰值。而每年能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只有800万。加上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亟须向城市转移,就业缺口巨大。如此庞大的劳动人口将对我国就业市场构成巨大的压力,就业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加剧对社会保障资源的争夺,对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3.人口的过量增长,加剧了人口的贫困化,贫困人口有增无减 截止到2000年底,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结束,我国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农村还有3000万左右的绝对贫困人口。有资料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趋于缓慢。1986-2000年,全国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600万-700万;但此后速度陡然放缓,山东枣庄2001-2003年3年间全国共减少贫困人口300万,平均每年只有100万;而在2003年,又出现了扶贫史上绝对贫困人口首次反弹的状况,新增贫困人口80万。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人口一般都是处在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区、地方病高发区和水库库区等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他们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取的资源不足以解决自身的温饱。 此外,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一部分企业经济效益继续下滑,越来越多的人下岗或失业,导致城市家庭收入的直接和间接的下降,导致了一个特殊落即城市相对贫困人口的产生,城市贫困人口逐渐显现出长期化、稳定化、越来越远离社会的主体结构和主流社会的态势。 隐忧二:人口结构失衡,人口政策的潜功能日益显形化,使我国人口问题更趋错综复杂 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密不可分,经济结构的现代转型,是人口发展和人口结构变迁的基础。而人口政策作为一种制度性控制手段,在人口结构变动中不同程度上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目前,中国的人口结构失衡突出体现在三个层面: 绘画入门 1.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尖锐 中国从1999年开始,人口的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预计今后50年,老年人口还将以年均不动产权证书3.3%的速度递增,且成为本世纪世界上人口老化最快的国家之一。据预测,到2040年,中国老年人总数将达到3.97亿人,超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目前人口的总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速度快,而且具有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特征。有资料显示,英国等发达国家从成年型社会向老年型社会转变用了80年,同期人均GDP为5000美元到10000美元;而中国完成这种转变只用了20年左右,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左右。人口老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联,但计划生育是中国人口加速老化的主要原因。由于中国人口老化是在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如何解决好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等问题,将是十分严峻的挑战。 2.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为111,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国新生儿出生性别比已高达116.9,严重偏离正常范围。并且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地区由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扩展,重度偏高(超过116.9)的省份增加到14个,个别省份甚至超过130。生的胎数越多,选择生男孩的就越多。其中生一胎的性别比为107.1,生两胎的性别比为151.9,生三胎的性别比达159.4。导致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严格的生育政策对传统的“性别偏好”生育观念与取向的强化,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通常情况下,人口性别比短期失调可以通过婚龄差来调整。但如若失调时间过长,失调值过大,其后果必将导致婚姻市场挤压,相当数量的男性婚龄人口难以婚配,由此可能会派生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据预测,从2005年开始,1985年出生的人口中将出现婚姻挤压现象,到2020年左右,20-29岁婚育旺盛期的男性青年比女性多约3000万。这将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性别失调人小康生活的质量。 3.人口的城乡地域分布不均衡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而占国土面积近70%的大西北,居住人口还不到10%,东部人口密度是西部的8.8倍。中国又是有着典型的二元社会结构的国家,农村人口比重过大,人口城市化率只有37%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迄今为止,中国的生育格局仍然体现出较为显著的二元结构特征。一方面,城市生育率已经达到极限水平,降低生育水平的潜力几乎没有,这些地区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人口老化现象。上海市统计局的信息显示,上海市已连续9年人口全面负增长;北京市4个城区连续3年人口负增长;沈阳连续8年城区自然人口负增长。而与此同时,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贫穷地区,由于传统生育文化的长期积淀,受农业劳动方式、农村社会保障滞后等因素的制约,以及生育政策的倾斜,其生育水平还远离政府预期的目标。目前,由于城乡在经济发展与收入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加之农村公共卫生及文化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城市人口少生、农村人口多生这种二元化的生育格局,如果不予改变,将会导致人口素质的结构性下降,继而阻滞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隐忧三:人口健康令人堪忧,公共卫生资源告急,不利于人口自身的持续发展 人口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是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反映,是人口自身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健康对社会经济增长又具有直接的影响。就目前来看,虽然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与80年代以前人口预期寿命的快速增长相比,近20年来,中国城乡人口的预期寿命增长缓慢。一些地区,农民预期寿命甚至出现了下降趋势。一系列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人口健康令人堪忧,公共卫生事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劳动者提前几天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出生缺陷人口居高不下 我国是出生缺陷和残疾高发的国家,据统计,每年新增先天残疾儿人数高达80万-120万,约占出生人口总数的4%-6%。近6000万残疾人口中,先天性残疾占50%。出生缺陷增多已成为影响人口素质的重要问题,出生缺陷不仅会引起婴儿死亡,即使存活下来也可能会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人口缺陷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即3000-5000亿元。另据估算,如果我国所有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都得到诊治,每年的费将高达120亿元。 2.传染性疾病控制难度加大 包括艾滋病、结核病、肝炎、血吸虫病等各类传染病已成为危害中国国民健康的几大“杀手”。据统计,目前,我国乙肝病人和病毒携带者达1.2亿,占世界总数的1/3。我国患结核病人数达到500万人,占全球的1/4。血吸虫病在全国400余个县市存在,650万人受威胁。其中最为世人关注的艾滋病传播人在中国已从重点人向一般人扩散,并已进入快速增长期。统计显示,从1985非诚勿扰 停播年我国发现第一例输入性艾滋病患者以来,艾滋病感染和发病呈现快速上升的势头。在过去的10年间,平均年增长速度在30%以上。2003年底,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已经突破100万人,目前已高达120万,其中80%的感染者在农村。 520送男朋友什么礼物合适3.精神疾病负担日益加重 我国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人,还有约600万癫痫病患者。神经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此外,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约3000万,妇女、老年人、受灾体等人特有的各类精神和行为问题,也都不容忽视。国内外研究显示,心理与行为问题增长的趋势还将继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因此,心理健康问题作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和国际社会的共识。 4.公共卫生资源相对缺失 自1990年到2000年,中国国民用于医疗保健的费用增长了10倍,从占GDP3.8%上升至5.7%,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卫生支出费用比例仍处于较低水平。世界卫生组织对191个会员国卫生系统的公平性进行了评估,中国被排列在第188位。不仅如此,我国在卫生保健方面还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阶层差距,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2/3集中在大医院。2000年农村人均卫生事业费12元,仅为城市的27.6%。2000年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45%,农村自来水覆盖率为55.22%。公共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必将制约人口健康素质的提高。 21世纪中国社会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与中国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相伴而生的,且更多地表现为多元并存、错综复杂的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构成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不争之事实。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人口发展规划,加大优生优育投资、文化教育投资、健康卫生投资和环境优化投资,积极探索有中国特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运行的可行路径,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