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向频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景观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博士周爱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景观学系,硕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
上海近年开展了一系列城市郊野公园的建设,它既是当前处理城市发展与保护环境关系的一种积极探索,也是有效利用郊野资源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一种新的尝试。郊野公园因其地理区位、景观特点、功能承载、服务对象等的特殊性而与一般的城市公园规划有着较大的不同。针对目前上海发展郊野公园的必要性和机遇,分析其现状和发展方向,并提出不同层面的规划策略。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try parks in Shanghai during recent years can be considered as positive investigation in dealing with urban development and nature protection, as well as new attempt to fully use of countryside resources for public recreation. Due to its divergence in geographical location, characteristic of landscape, function and users, plan of a country park also presents obvious difference from that of a common city park. Based on the necessities and opportunities of country park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Shanghai,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her development directions, and provides planning strategies of different levels for Shanghai country park development.
摘要
Abstract
关键词
Keywords
上海 | 郊野公园 | 发展 | 规划策略
Shanghai | Country park | Development | Planning strategies
郊野公园的概念来源于英国,其建设的最初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的近郊休闲,并保护郊野的乡村自然资源①。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变化,郊野公园的概念在向世界各国传播的同时,其内涵也逐渐拓展到控制城市蔓延、创造艺术景观、承载游憩娱乐功能、保护高品质土地和生态环境等方面。
近年来,在城市扩张的压力增加和居民生活方式变革的推动下,郊野公园的概念在我国被引入并付诸实施。继香港、深圳之后,上海市逐步展开郊野公园的建设,近五年内已建成了世纪森林公园、滨江森林公园、辰山植物园、顾村公园等初具规模的郊野公园。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郊野公园越来越成为市民休闲旅游、接触自然的重要场所,也日益成为上海城市开放空间和生态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郊野公园往往面积较大,其选址、定位及内容安排等都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市区公园,因此
对于其远期发展和规划策略需要结合上海城市发展方向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1 上海发展郊野公园的必要性与机遇
1.1 城市扩张的压力与生态文明的倡导
随着近年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一中心和圈层式向多中心和组团式的调整与演变,城市许多功能区内土地性质发生置换,不同行业的发展中心也不断向城郊迁移。大规模的郊区化过程,给城郊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寻求有效的手段来维护城市结构。郊野公园的建设能够利用和保护城郊的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和湿地资源,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缓解城市扩张的压力,为引导、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塑造生态、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上海市“十二五”规划中即提出营造生态宜居的绿家园,加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基本生态网络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绿生态环境[1]。郊野公园作为建设文化和生态环境品质城市、营造生态宜居城市绿家园的重要内容,既缓解了城市扩张的压力,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
上海城市郊野公园的发展与规划对策
Development of Shanghai’s Country Parks and Planning Strategies
周向频 周爱菊
设,也为久囿于城市人工环境的人们提供回归自然的审美体验和身心放松的场所,对上海城市远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1.2 绿地需求的增加与游憩文化的丰富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高度集聚,城市居民对绿地的渴求也随之急剧增长,但中心城区用地紧张,增加绿地空间的弹性很小,这部分需求必然要向城市远近郊转移。郊野公园作为城市边缘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市民在邻近市区的地方可以享受到自然的风景和游憩康乐设施,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绿地紧缺的困境。另一方面,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上海城市旅游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营造高层次、有品位的游憩休闲场所是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必然发展趋势。大量郊野公园将以其丰富的游憩活动功能成为承载现代多元休闲文化的最佳载体,主题化、生态化的郊野公园建设将极大地完善城市的游憩景观系统,丰富市民及游客的休闲娱乐生活,同时也是海派文化在新时代的呈现。
1.3 市郊游憩的增长与公共交通的便利
上海城市居民的出游能力普遍较高。根据近年调整后的最新法定假日放假办法,市民长途旅游的选择意愿有所下降,市郊空间层次的游憩活动比例正大大增加,郊野公园成为上海市民在较短的假期内享受高品质的自然环境与游憩体验最佳的选择。同时,随着交通便利化、快速化的发展,特别是轨道交通系统的完善,郊区距离对于可达性的负面影响被大大削弱。轨道交通以其较为合理的辐射半径、站点密度以及便利的换乘成为近年来吸引市民出行的重要影响因素。居民的假日休闲正大大突破邻里公园、社区公园和城市公园的辐射半径,越来越向郊区拓展。延缓衰老
2 上海市郊野公园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2.1 上海市郊野公园发展现状
上海从2003年开始,便引入郊野公园的概念并进行了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实践探索[2]。尽管目前上海的城市近、远郊绿地建设中并没有直接以“郊野公园”命名的公园,但实际上基本具备郊野公园性质和特征的公园已有20多处,大多位于宝山、闵行、浦东以及崇明岛。其主题和基本内容涵盖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文化展览及专类等方面(图1)。生态休闲型郊野公园有东滩国际湿地公园、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顾村公园、滨江森林公园、海湾国家森林公园等(图2),以湿地、森林、水系等自然资源为主,规模较大,既承载多样的游憩活动,也对城市自然资源的保护、生态教育起到示范作用。农业观光型郊野公园有马陆葡萄园、上海都市菜园、上海四季生态园、浦东三甲港农业观光休闲区等(图3),多依托生态林、农
图1 上海郊野公园现状分布图
业生产基地,利用周末和节庆开展各类民俗观光、果蔬采摘、参观购物等活动。文化展览型包括汽车博览园、钢雕公园——后工业生态景观公园等(图4),以文化教育、体育活动、展览展示等作为主题,结合了各区县的资源条件、特产业、赛事活动及创意文化等进行建设。
此外,新的郊野公园也在进一步规划建设中,如青浦区北郊森林-湿地公园、崇明自行车主题郊野公园等。基于上海郊区的森林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郊野公园建设的结合,《上海市绿化系统规划》
实施意见(2008-2010)中提
出 “在闵行、嘉定、松江、奉贤四个区,对生态林建设管理基础较好,周边综合资源优势较强,当地政府企业有积极性的生态林地,开展1.8万亩郊野公园试点建设,其中林地结构完善(补天窗)造林面积约101.2 公顷” [3]。《上海市绿化系统规划》(2002-2020)中也提出“中心城近郊规划建设娱乐、体育、雕塑、民俗等主题公园,总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包括东郊三岔港绿地、南郊旗忠体育公园、西郊徐泾公园、北郊公园等”[4]。可以预计,远期郊野公园的建设将是上海城市绿地系统构建与完善的重要内容。
上海城市郊野公园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层面的问题和挑战。首先,如何确立不同郊野公园的发展方向和整体形象,建设符合上海城市特的郊野公园体系?其次,郊野公园的建设如何与城市景观生态格局、绿地系统、游憩系统等专项层面规划对接?再次,郊野公园的各项具体层面规划设计中如何体现与城市公园的区别,在管理中又如何操作?因此在进一步的建设中,有必要站在更高的层面来审视和决策郊野公园的定位和地方特征,建立完整的开发、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体系和评价体系,避免概念化、标签化、同质化,提升其实际综合效益和居民使用满意程度。
2.2 上海市郊野公园的发展方向
上海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应充分考虑不同类型使用者的需求,突出海派文化特,体现海纳百川的国际化大都市
特征。以下笔者从上海地区所具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特点出
图3 农业观光型郊野公园:都市菜园
图4 文化展览型郊野公园:钢雕公园
图2 生态休闲型郊野公园: 东滩国际湿地公园
发,借鉴国内外城市郊野公园建设经验,提出上海市郊野公园的几个发展方向:
2.2.1 主题化——塑造丰富多元的特主题
贯穿主题的郊野公园能够营造舞台化的景观效果,创造具有文化品味的一系列景观,有益于增强市民游憩的体验感受。上海作为一个兼容并蓄的城市,能够快速、高效地将外来文化本土化,形成独特的
海派风格。其现代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有很多值得去挖掘和传承的地方,从近代工业文明到现代科教事业,从传统里弄生活到现代都市风情,都可以寻出许多主题来进行郊野公园的打造。特别在世博会后,上海和世界各国交流的氛围日渐浓郁,郊野公园建设可以此为平台,展现多元文化的主题。
2.2.2 生态化——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态理念
随着“绿世博”理念的传播,越来越多的绿实践开始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也应是上海市郊野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大面积的郊野公园可以向人们充分展示城市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如雨水收集整个过程,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的利用等。此外,郊野公园游憩活动的策划和设计本身也要符合生态要求。应对郊野公园的生态落、生态稳定性、生态结构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节约化的管理和材料回收利用来实现生态化。还应加强对游人的游憩行为研究,研究游人干扰下郊野公园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从而建立起对游憩行为的引导和控制。
梦见小女孩2.2.3 休闲化——提供深度休闲的文化体验
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在游憩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已不仅仅停留在观光游赏层面,而是追求一种深度休闲的体验。深度休闲体验的获得与游憩活动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有着紧密的联系。为此,郊野公园的营造在内容上应特别注重体验性和参与性的强化,在满足游憩乐趣的同时,激发游人对自然探索与人类自身的认识。此外,上海郊野公园还具有挖掘艺术体验深度的优势,作为世界性的交流平台,
上海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丰富。郊野公园的景观如能与艺术活动相结合,将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2.2.4 乡野化——营造丰富多彩的乡野氛围
上海郊野游憩资源包括大面积的森林、沟谷、水体和海岸、浅滩,以及半自然的生态系统如次生林、农田、人工生态林和特果园等。另外还拥有由乡村特生活模式、生产方式、风土人情所构成的人文资源。在进行郊野公园建设时,一方面应当充分保留这些乡野元素,另一方面应将乡野元素与景观游憩活动有机结合,营造出丰富多彩的乡野景观氛围。
3 上海市郊野公园的规划策略
阴阳合同>国旗尺寸标准目前上海郊野公园的建设正全面展开,但由于在规划设计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导致部分郊野公园或缺乏应有的野趣,或缺乏必要的休憩设施。以下笔者从上海城市绿地系统整体出发,结合城市空间的发展变化特点,提出宏观层面的郊野公园系统规划策略和微观层面的规划方法。
3.1 宏观层面的郊野公园规划
宏观层面的郊野公园规划要根据城市大环境总体绿资源保护原则,考虑郊野公园分布的合理和均衡,制定远近结合的战略。由于上海城市各个分区或组团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特点,因此也要同时考虑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规划等对于郊野公园建设的影响,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3.1.1 纳入景观生态格局
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关系到一个城市能否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是城市空间和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以城市整体环境为立足点,郊野公园的规划首先要解决保护非建设用地和重要生态资源的问题。从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角度来看,上海市中心城区内供市民游憩的公园数量虽多,但受到面积以及用地规划等严格限制,绿斑块之间相对独立,并不能承载城市尺度上的生态维育任务;而位于城市郊区的绿地通过合理的保护和发展,既可以作为城市的绿生态基质,抑制城市无序蔓延,也能充当绿斑块和绿廊道,弥补中心城区各绿地之间的连接度较低、相对独立等问题。
因此,上海市应通过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构建由生态
家长要对老师说的话图5 上海近郊与外环郊野公园示意图6 上海环城游憩带的圈层结构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
源、生态廊道、生态斑块和生态楔组成城乡一体化生态安全格局。位于城市中环以外的近郊公园,在连接城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与外环绿化中充当生态楔的作用;位于各镇区范围内乃至镇区周边的远郊公园,构成城市重要的绿斑块和生态网络的重要节点;依附郊区水网和路网体系的带状郊野公园,则形成绿廊道。
3.1.2 融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上海市近年越来越重视郊区绿化的发展,郊区也开展了一镇一园的建设。郊区林业的发展以及滩涂湿地资源的开发为郊野公园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郊野公园的建设正逐步纳入到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并与城郊开放空间的规划相辅相成。根据上海市市域绿化系统规划,市域绿地系统的总体布局为:环、楔、廊、园、林,城乡一体,里应外合,有机统一。郊野公园的生态、人文效益已越来越重要,其规划应与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合理接轨,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规划内容,构建市区和市郊贯通的绿地系统。远期发展中,还可通过郊野公园将城市市区的绿地生态空间与周边地域更广泛的自然生态环境融合起来,促进城市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结合上海市郊区的绿化现状、资源分布特点以及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郊野公园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建设近郊郊野公园。由于紧邻城市中心,近郊郊野公园作为中心城区公园的补充,能够迅速与城市公园相联合,将郊区的绿导入城市;其次,形成外环郊野公园环。在外环道路绿地基础上局部放大空间,结合已有的小型绿地、郊区城镇周边的防护林带、水体资源和农田,形成串联模式(图5);最后,打造远郊公园。将更大范围内的绿环境纳入到绿地系统的组织中,重点利用滩涂湿地和大面积的林地资源。同时与城市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构成密不可分的联系。
3.1.3 明确游憩主题和功能定位
郊野公园是环城游憩带的构成要素之一。吴必虎在关于上海环城游憩带的研究中将其分为三个环带,其中出行距离是影响环城游憩活动的主要因素,但城市土地利用、交通可达性、人流动等因素也会作用于环城游憩带的圈层结构,使其向资源及投资集中的区域发生一定偏离(图6)[5]。上海郊野公
园的建设可依据第一环带(近郊区)、第二环带(中郊区)、第三环带(远郊区)的不同区位条件和游憩活动特征,充分挖掘其特资源,确定针对性的游憩主题和功能定位。其中,近郊区包括闵行、宝山部分地区,这一地区郊野公园服务半径在距离中心城区40公里范围内,紧邻中心城区。应针对不同的资源优势,打造文化多样性和活动丰富性的不同主题的公园,展示城市工业文明、体育文化、海派风情等;中郊区包括嘉定、松江、青浦、浦东部分地区和宝山、闵行大部分地区,服务半径在40-100公里范围内。郊野公园的建设可结合各城镇的历史文化和特产业,打造文化体验和工业旅游主题公园;远郊区包括宝山、松江、青浦、嘉定部分地区和金山、崇明、南汇、奉贤地区,距离中心城区120公里或更远。郊野公园建设可以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为依托,为游人提供优美的环境以及大面积的自然游憩境域,并保护上海市湿地滩涂资源、海岛资源和森林资源。
宏观层面的郊野公园规划除了注重远期战略目标,还应十分注重规划的实效和适应变化的灵活性,包括制订实施规划和执行计划。由于上海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情况不同,郊野公园的规划实施也要能够抓住机遇,灵活操作。以上海宝山区为例,宝山区原主要为城市的老工业用地,城镇近郊的农田和乡镇分布较多。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宝山区一些农业用地正被快速置换出来,应当迅速用来进行大量的公园景观建设,提升区域形象和魅力。在城市的远郊如崇明岛,旅游业发展产生的联动效应也可以迅速将建设郊野公园的想法转化为实际资本和力量。
3.2 微观层面的郊野公园规划
微观层面的郊野公园规划是指在划定范围内对郊野公园本身的规划,应区别于一般城市公园的规划,从景观总体布局到各分项规划都体现郊野公园自身的特点。郑州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旅游景点
3.2.1 总体布局
郊野公园的定位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向,即强调自然游赏或强调文化体验。在以自然游赏为特的公园规划中,要尽量减少人工堆砌,除必要的服务设施外尽量少添加人工设施,突出乡野植物,在竖向规划中减少土方工程。由于上海市郊野地形多为小丘、林地和湿地,地形一般变化不大,稍有缓坡起伏,只需在必要的地方引水和做出微地形,即可形成富有变化的水乡特景观或荫翳的林地景观风貌。而在以文化为特的公园规划中,要打造自然和人文相互渗透的景观总体环境氛围,将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有机组织在一起。
郊野公园的分区,应做到动静分明、疏密有致,不仅要考虑到不同区域所承担的功能,同时要考虑到生态分区,可采用中心圈层结构控制的模式,划出一定的区域作为核心保护区,其他区域可结合不同的功能需求进行小规模的建设,最频繁的活动发生区域应放在入口或离中心保护区较远的地方。
3.2.2 游憩规划
游憩规划是指通过游赏路线设计、景点布局和游憩活动策划等内容安排人的休闲行为和相应空间场地。
郊野公园的游赏路线应当多样化,以徒步体验路线为主,通过公园步道串联不同的景观区域,给游人不同的景观体验;景点布局上则应采取较为松散的结构,整合原有自然资源,有序安排各类建筑和设施,创造出舒缓、柔和的乡野风貌。游憩活动策划首先要建立在充分利用基地景观资源的基础之上,如有传统农田、果林的基地可营造田园风光和开展果林采摘活动;有溪流海滩处可体验野外露营、生态度假的生活;有湿地森林处则可感受湿地风情和康体休闲。在各类游憩活动中,科教类的活动是郊野公园必不可少的主题,应通过开展科教类活动树立人们对于湿地资源、林木资源、海岛资源的保护意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