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原洋泾港区功能转型改造
上海港原译泾港区功能转型改遥
唐卫国
(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125)
摘要:为实现黄浦江两岸滨江地区的功能转换,将上海港原洋泾港区改造为滨江公共活动空间—
—洋泾绿地。根据洋泾地区的功能定位,依托现有老工业区,利用码头平台及其后方场地进行分区景观改造,以满足游客观景、运动、休闲、文化活动的需求。通过老码头和防汛墙结构加固改造、文化建筑布置、多彩缤纷绿植搭配、贯通道的穿插设置,将洋泾绿地打造成一个滨水的“家庭公园”,为周边区域提供良好的景观人文环境。黄浦江滨江环境的改善能推动上海旅游业的发展,使黄浦江滨江游览更具吸引力。
关键词:港口;上海港原洋泾港区;滨江公共活动空间;老港区功能转型
0引言
上海港原洋泾港区位于黄浦江下游南岸,东起歇浦路,西至洋泾港。原洋泾港区旧称三井煤栈,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专停煤船。1949年后,原洋泾港区由中国煤建公司接管,并于1952年移交芬兰现全红彩虹
原上海港务局管理和经营,为煤炭专用码头。1989年,原上海港务局对该港区进行改造,使其靠泊等级提升为2.5万吨级散货码头。
随着上海市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工程的逐步推进,实现黄浦江两岸滨江地区的功能转换成为必然趋势。黄浦江两岸港区逐步转换为以现代服务业和居住功能为主的滨江公共开放空间。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项目计划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的再开发,将黄浦江沿岸原有的生产空间转变为生活空间,使原有的城市边缘衰败空间转化为城市中心活力空间,从而带来滨江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复兴。
作为历史文化载体,黄浦江滨水两岸废弃的老码头功能将慢慢退化,呈现出另一种前所未有的面貌,让颓废斑驳的码头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由原洋泾港区改造而成的洋泾绿地使浦江城市生态轴得以延续,激发滨江区域城市活力,拓展滨江公共空间休闲和游憩的活动类型。
1功能定位和设计理念
1.1设计定位
洋泾地区公共绿地与东侧杨浦大桥区域滨江绿地是紧密联系的,设计把这两部分绿地打造为一个整体,注重打造一个集参与性和体验性于一体的“家庭公园”,一个融合运动、休闲、观景等丰富功能的绿地。
电脑字体太小怎么调1.2主要功能
地块服务对象定位为滨江游客、附近居民、周边商务办公族等,地块设计拟结合“运动、休闲、观景”3大主题,打造满足现代人生活、休憩、锻炼要求的洋泾码头文化休闲绿地。
1.3总体设计理念
洋泾绿地将自然和人工的公园元素通过贯通环形道路相连接,人们可以在这条环形道路“旅途”中探索、体验公园不同的特区域。该绿地的总平面布置延续杨浦大桥区域滨江绿地的设计理念,后者的设计灵感源自杨浦大桥的力量感。本项目设计加入休憩性活动元素,并着力于将工业场地引入自然环境,打造后工业生态环境。
•12•
2地块总体布置
2.1总平面布置
洋泾绿地整体分为观景平台、运动区、文化活动区、休闲活动区等4个功能分区。洋泾绿地功能分区见图lo 2.1.1各分区布置特点
2.1.1.1观景平台
观景平台主要利用原有老码头进行改造,利用观景平台贯通低线漫步道,步道和绿化以层级台阶配合种植池的方式跨过防汛墙,逐渐过渡至码头平台。游客可通过台阶和坡道由观景平台进
图1洋泾绿地功能分区
入公共绿地。码头面利用覆土形成从公共绿地至观景平台的自然地形过渡,可弱化防汛墙对场地景观产生的割裂感,游客可通过台阶步行至观景平台。同时,设计采用地块内新建的艺术地形对防汛墙进行“淹没弱化”处理,以延续地形的起伏感。
2.1.1.2运动区
运动区考虑活动空间的延展性和通透性,通过外渗内透的疏林草地强化活动区域周边功能板块之间的空间渗透感。滨江跑步道穿行于运动区花园式景观带内,跑步道沿运动区南端连接洋泾港桥和起点广场,北侧的漫步道由起点广场延伸至观景平台。
2.1.1.3休闲活动区
休闲活动区结合起点广场设计,采用大空间与小空间相结合的方式。中心大广场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边界小空间提供交流休憩和综合服务的场所。
2.1.1.4文化活动区
在文化活动区,结合室内驿站服务、休闲体验展示等功能新建配套建筑,可作为周边文化集会和交流的配套平台。同时,设计以台阶草坪、连贯的景墙将滨江空间与建筑连通起来,使空间得以连贯。
2.1.2总体布置
洋泾绿地内所有元素都与骑行道、慢跑道相连接,并贯穿整个场地,中间的大型开放草坪是人们互动的理想场所。绿地设有露天剧场坐凳,向黄浦江方向呈层级式下降,并依托现有老工业区码头过渡为开敞观景平台,将其打造成兼具健身运动、景观游憩、生态休闲功能于一体的都市休闲型绿地。在休闲活动区域设置起点广场作为人流集散广场,在运动区域设置跑步道、骑行道作为滨江贯通的组成部分,在景观平台区域设置漫步道,在文化活动区域内设置配套建筑。洋泾绿地总体布置示意图见图2,洋泾绿地断面示意图见图3O
2.2交通组织
2.2.1岀入口设置
出入口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地块建成后客流交通方式和流线。在地块东侧靠近歇浦路的起点广场处设置主出入口,在西侧设置次出入口通向洋泾港桥,游客可通过广场快速到达绿地中心腹地,游客也可由
洋泾港桥进入洋泾绿地。
观景平台(由原码头平台改造而成)面积约为6478n?,该平台上共有6个疏散出口与陆
•13
6
10
10
5
8
1:大桥绿地■!漫步道
办幼儿园需要哪6个证
2起点广场験花坛
讒配套建筑①观景平台
4骑行道9高桩平台
5跑步道10碎步道
图2洋泾绿地总体布置示意图
图3洋泾绿地断面示意图
域绿地连接。上游侧岀口利用场地内的防汛闸门作为进出通道口,下游侧出口与洋泾港防汛通道相连通,中间的4处出入口均为跨防汛墙的台阶步道。
2.2.2贯通路设计
根据规划,黄浦江东岸沿线以“城市生活与滨江空间交织互动”为核心理念,以城市更新为主题,以岸线、绿廊作为主要的开放空间载体,以亲水漫步道、跑步道和骑行道等3条主线串联沿江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
漫步道设置于防汛墙水域侧,利用亲水景观
•14•平台,满足游客滨水休闲漫步需求,步道宽16-25m,码头面铺装后的标高为5.35-5.55mf 慢跑道和骑行道在防汛墙后方的洋泾绿地运动区内,总宽度约5.0m,标高由歇浦路的4.0m 左右逐步升高至9.0m0洋泾绿地内部交通流线见图40
笔记本排风扇3老码头和防汛墙改造设计
3.1原码头概况
原洋泾港区码头结构型式为高桩梁板式,原码头长231.2m,码头宽15.5m,
平台宽
图4洋泾绿地内部交通流线
12.5 m 0码头共40棉排架,共分4个结构分 段,排架间距约6.1 m,每棉排架5根桩,基桩 为500 mm  x  500 mm 预应力方桩,上部结构为 现浇横梁、预制纵梁,面板为叠合板结构。平 台共53棉排架,共分4个结构分段,排架间距 约4.5 m,每棉排架设置3根直桩,桩基采用 500 mm  x  500 mm 预应力方桩,上部结构为现 浇横梁、叠合板结构。  3.2码头区域改造要求作为该地块的观景平台,顶部进行覆土植绿改 造,以层级台阶配合种植池方式逐渐过渡至平台。 改造后码头前沿最低点高程约为5.35 m,码头后沿 高程约为5.5 m,整个码头平台区域作为贯通漫步 道。平台区域设置覆土种植区和台阶步道,覆盖层 最高1.3 m,覆土最深处为0.9 m 。平台范围内的退 台绿化主要为地被。码头平台改造断面见图50
浦 江V0.90niWW
亲水步道挡墙林土
6.55m  6.53m
5.25 m ▽ 3.70 rrf ~I
5.35 m
短发歌词
电子厂I ------IV  2.80 m
~~71 I  V2J 图5码头平台改造断面
3.3码头检测情况 造后的安全性、使用性、耐久性均满足设计要求。
根据码头检测报告,该码头和平台结构经改 在码头面均载W15 kN /卄、平台面均载W20 kN/m 2
・15
或相应流动荷载作用下,码头的安全性为A 级, 使用性和耐久性为B 级。若该码头调整为景观亲 水平台使用,须对纵梁、横梁、面板相关构件上的 裂损(磨损、锈胀、露筋等)进行修复、封闭,以达 到外表上的整洁和美观,并对外观劣化度评估为 C 级、D 级的构件(损坏严重的面板和前边梁等)
进行适当的修复、补强加固,以保证结构的长期 使用安全。3.4码头结构修复
3.4.1荷载控制
码头平台荷载主要为人荷载(5kN/m2)、铺 装荷载、覆土荷载等。3.4.2修复方法
码头修复以原样恢复为原则,对不满足设计 要求的结构采用局部加固方案,并根据检测情况
对裂损构件进行修复。(1) 对于存在裂缝但裂缝未贯穿的构件,先采 用灌缝封堵的方法修补,再外贴碳纤维布进行加
固,最后在最外层喷涂聚合物水泥砂浆。(2) 对于存在贯穿裂缝或U 形缝的构件,先进 行表面松散物和缝内异物清除,然后进行埋嘴灌 浆,待浆液固化后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修整,最后外
贴碳纤维布进行加固,并在最外层喷涂聚合物水泥 砂浆。
(3) 对于小面积缺损但未露筋的构件,先凿 除破损部位松散混凝土至露出坚硬部分,然后清 洗混凝土表面并施涂黏结材料,最后采用聚合物 水泥砂浆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修复,以达到规定的 保护层厚度。(4) 对于大面积混凝土破损但未露筋的构件, 先凿除破损部位松散混凝土至露出坚硬部分,然
后清洗混凝土表面并施涂黏结材料,最后采用立 模浇注混凝土、喷射混凝土或聚合物水泥砂浆的 方法进行填充修补,使其恢复至构件原断面。
(5) 对于锈胀和露筋破损的构件,先凿除锈胀 露筋部位的混凝土保护层,并清洗钢筋和混凝土 表面,
然后采用立模浇注混凝土或喷射混凝土的 方法进行填充修补,最后外贴碳纤维布进行加固, 并在最外层喷涂聚合物水泥砂浆。
(6) 对于严重损毁的前边梁、水平撑、靠船构 件、护轮坎等构件,须将原有构件拆除,并按原设
计标准重新进行预制安装或浇注。3.5防汛墙改造
景观平台后方的防汛墙在绿地工程中需同步 进行改造,改建防汛墙基本沿现有岸线进行布置。 防汛墙平面布置设计在合理塑造景观效果的同
时,充分利用现有防汛墙的线型,以减少防汛闸门 的设置、便于维护和节约管理成本为原则。为增大 活动空间、丰富滨江竖向景观,防汛墙采用一级、 二级挡墙分离设置的方案,一级挡墙位于码头平 台后沿,二级挡墙后退15 m,并取消原有3个防 汛闸门,仅在东侧入口处设置1座防汛闸门。防汛 墙改造平面布置示意图见图6。乔木基本种植在 防汛墙二级挡墙后方陆域。
图6防汛墙改造平面布置示意图
一级防汛墙顶高程与码头平台面高程相同,墙之间布置景观台地和自然坡地,二级防汛墙后 后方二级防汛墙顶高程为7.0 mo  一级、二级防汛 方地坪根据景观方案布置绿化堆坡。防汛墙结构
・1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