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效能评价研究——以福州鼓岭为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Xi)n Univ,of Arch.&Tech.(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40No.2
Apr.2021
第40卷第2期
2021年4月
【经济与管理】DOI:10.15986/j.1008-7192.2021.02.006
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效能评价研究
----以福州鼓岭为例
陈健平
(福建商学院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12)
无线猫怎么设置摘要:生态文明是乡村旅游地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旅游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乡村
旅游地治理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关联紧密、相互影响。立足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系统,构建生态文明
治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数”并关联风险阈值,通过测评反映治理效能风险尺度。选择
典型的乡村旅游地福州鼓岭,对其生态文明治理效能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评价,得出鼓岭生态文明治
理处于一般风险的等级结论,提出强化生态文明宣导、细化环境管理制度设计、构建生态资源价值转换机制、优
化协同生态保护开发模式、深化环境抚育与风貌整治等提升生态文明治理效能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效能;鼓岭小学二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92(2021)02-0041-09
一、弓I言
月落和尚青山去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战略地位,将其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顶层设计上启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美丽中国制定了路线图和施工图,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国家治理现代化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做出了部署,将有利推动生态文明制度成果转变为生态文明治理效能,更大程度上为公众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乡村振兴新形势下,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作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和县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乡村经济绿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乡村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的必要保障。
生态文明治理效能评价是通过衡量生态文明治理的成效水平,检视存在的治理风险,提出治理的改进对策。本文基于乡村旅游地地域环境的特殊性、生态资源的独特性、旅游发展的重要性、环境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对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效能评价展开实证研究,以系统论和方法论为指导,通过采样数据验证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并对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效能提升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本研究拟融合生态文明特征和乡村旅游地实,为建旅地生态文理险机供
可操作的工具,同时为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研究提供理论范式。
二、文献综述
学术界最初关于生态文明的理念由我国学者叶谦吉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他主张人与自然界要共生共
存、和谐统一。在相关研究中,一些学者从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教育建设、生态法治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论证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近年来,学界从生态层面对乡村旅游地进行了较多关注,骆育芳*2+认为
收稿日期:2020-09-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自然保护地生态经济系统协调性评价与预警研究”(19BJY048);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全域旅游视角下福建省旅游小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FJ2020C015);福建商学院教育科研项目“应用型旅游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2019JGB03)
作者简介:陈健平(1973-),男,福建商学院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绿发展、乡村旅游%E-mail:2591671027@qq
4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0卷
乡村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沿阵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王涌涛⑶、周贵平⑷、付检新5+、王振鹏⑷、崔林切认为生态文明和乡村旅游地发展这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许黎等⑻进一步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唐承财等设计了北京乡村生态旅游评价指标体系⑼;龚志强等[10]建构了生态文明和旅游目的地之间协调度的耦合模型和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分析实证了两者之间的正相关性%
关于治理的概念,Elam MW等*11+认为治理就是对目的地进行社会行为管制、社会秩序规范、社会组织动员,以利于目的地发展;针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张志胜*12+提出创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发挥利益攸关者主体势能和作用,实现多元共治局面;胡乔石等*13+、张燕*14+立足我国新农村建设国情,主张构建和优化多中心治理和多策略治理的路径;王文豪*15+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农村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方世南口句探讨了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优势转化为生态治理效能的意义、价值和实现路径;围绕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治理;殷格兰*17+对江西婺源乡村旅游地游客环境感知评价进行了量化分析,并提出差异化环境治理策略;王新萌[18]对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构建了预警指标体系,提出了预警方法;潘崟等
何梅青等*20+对历史文化村镇和民族村寨外部空间、民族文化利用和保护进行采样验证,构建相应的文化环境预警系统%
目前,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研究多偏向于单边性环境治理,或从环境主体感知与权能参与角,自然、文境系建
等进行研究,而尚未涉及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旅游发展诉求与生态环境预警系统构建等多元结合的生态文明治理效能研究。事实上,当前生态环境治理是践行“两山”理论和生态文明制度的着力点,针对生态文明进行有关治理效能的评价研究,特别是立足典型乡村旅游地进行相关实证研究,将更好地拓
展研究人员审视生态环境治理的视域,更精准地揭示生态文明治理潜在的风险,更有效地探究生态文明治理风险防控的方式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三、理论基础
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系统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在乡村旅游社区主体与环境、产业、社会、制度、文化之间产生自我调控、自我适应、自我发展的结构形式。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系统中,位处系统中心的主体系统是治理响应集合,主要由宣教导引子系统、监测监管子系统、环境抚育子系统和资源利用子系统等构成,并形成相关正向作用力,推动主体系统运作发展(图1)。其中,宣教导引系统通过环境教育和低碳理念推广,宣传生态价值和环境伦理道德,激发公众保护生态、爱护自然的主体责任意识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监测监管系统通过科学监测和法治监控生态系统,督查和整治环境风貌,约束损害环境行为;环境抚育系统通过采取养护、修复、修缮等方式,开展环境改善;资源利用系统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生态资源利用,运用碳汇机理,达到最大化减轻环境压力、最优化实现产品价值。
图1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系统概念模型
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系统具有复归性、协同性、共享性、融合性等四大特征。其中,复归性是指乡村旅游地治理活动所依托的乡土特的生态资源、自然风貌、聚落文化,在保护、利用和开发活
第2期陈健平: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效能评价研究43
动中与环境相协调相适应;协同性要求乡村旅游社区主体要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地参与到治理过程中,并合理配置相关要素和资源,形成多元协作、多边参与的效应;共享性主要体现乡村旅游地在治理活动中取得的成果面向当地农户、商户、旅游者、开发者共同享有,满足更多乡村旅游参与者的权利和诉求;融合性强调治理空间和治理形态的多样性、共生性,即包括社区、景区、保护区“三区”融合,也包括预防与控制、约束与激励、指导与监督等的融合。
四、研究步骤
在构建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系统的基础上,本文对该系统运作动能、运作绩效进行过程性效能评估,通过指标测评和风险预测,预防和调节治理偏差,避免乡村旅游地出现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建设的对立和冲突,实现乡村旅游优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价值。主要研究步骤如下。
1•模型假设
进行模型假设,基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视角开发设计出一个包含自然环境、社会影响、文化延续、产业发展、管理水平等5个维度、23个测项的标体系,体旅地理主体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力,更加侧重反映村民(原住民、新住民)对乡村旅游地提供的生态环保公共产品(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设定
了指标项、权重项、区间项、控制项等四个模块功能项,各个模块功能项互为关联和作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乡村旅游地在生态性功能的耦合和嵌入下所发挥的治理效度%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是以构建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指标设计应科学、评估指标应具可行性[21],将生态保护和建设放在优先的地位,实施生态抚育、生态修复、生态监管,实行低碳开发,倡导绿消费、严格环境整治,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以乡村旅游为主业的现代服务业,保障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全面持续向好,不断巩固和提升生态安全保障力,有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和农村三产融合。
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要实现其功能首先要确定治理元(监测对象),必须构建完整科学的指标体系,力求条理化、定量化、可操作化,它是治理效度评价的基础。根据影响乡村旅游地治理效能的主要因素,构建了治理系统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与23个二级指标构成(表1"%
表1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3.权重项设置
一级评价指标二级评价指标
自然环境
空气质量状况
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祝钒刚家庭背景
森林覆盖率状况
动植物多样性状况
2022中考地质地貌状况
气候气象状况
可进入性
社会影响
村庄从事旅游接待的户数比例
村民第一、二、三产业就业比重
村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
乡村旅游参与者对生态保护的态度
自然教育在青少年旅游者中的认同程度文化延续
古建筑和传统风貌保存状况
历史遗存文献资料的完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状况
历史文化传播与影响程度
产业发展
生态旅产品开发状况
生态游步道占游线总长度的比例
旅发展施状况
旅游设施节能减排降耗状况
生态公益林管护状况
环保环卫设施投放与使用状况
境整与抚状况
旅游开发利益协调状况
生态资源价值利用与产品转化程度
通过层次分析(AHP)设置相关权重项,主要有:递阶层次结构分解、判断矩阵构造、测算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检验信度和效度、甄别其一致性和可靠性,最终确定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效能评价各级指标权重%权重值须满足取值介于0~1、非负值、累加归一等原则(表2"%
4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0卷
表2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效能评价指标权重值
一级评价指标权重二级评价指标权
空气质量0.0316
地表水与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0.0185
森林覆盖率0.0309
自然环境0.1806生物多样性状况0.0221
地质地貌丰度0.0121
避暑气候适宜度0.0483
地理区位畅通度0.0171
村庄从事旅游接待的户数比例0.0398
村民第一、二、三产业就业比重0.0127
社会0.1256村民对旅游开发的支持度0.0268gb2626-2019是什么标准
乡村旅游参与者对生态保护的支持度0.0246
自然教育在青少年旅游者中的认同度0.0217
古建筑修缮和历史景观恢复程度0.0415
文化延续0.1211历史遗存文献资料的完整性0.0198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充足性0.0229历史文化传播与影响程度0.0369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状况0.0710
产业发展0.2506生态游步道占游线总长度的比例0.0636年度旅游总产值与游客接待量递增率0.0868旅游设施节能减排降耗普及程度0.0292生态公益林管护完备程度0.0289环保环卫设施投放、垃圾处置状况0.0659
管理水平0.3221环境整治与环境抚育状况0.1091
旅游开发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度0.0713
生态资源价值利用与产品转化程度0.0469
4.区间项测算
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系统是一个动态演化系统,一定时期内,系统关联因子受治理能量的传导,产生自适应交互反应,影响系统的平衡,治理系统借助效度评价工具,在一定范围内(阈值区间)采取恢复和调整策略,进行系统自身调节和与外部环境交换,从而推动系统均衡、稳定、有序地发展。如果评价变化超出了范围(阈值区间),则反映治理不力,即出现开发利用无序、生态保护和建设不到位、村民不满意等现象,某种程度上提示了治理风险,产生了相应的后果,将影响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系统稳定性的临界点就是效能评价系统中需要确定的风险警示限,即有无风险的分界线,它是风险管控的核心和焦点%该系统旨在通过构建一个虚拟的“影响评价指数IAI”(impact assessmeni index)和设定的风险阈值进行提示%
5
IAI二!二A1>1+A>2+A>3+
%=0
A4>4+A5>5式中,A为主影响因子评价值,各因子评价值累加可得综合评价结果,即为“影响评价指数AA”,>为主影响因子的权重值,将AA与确定的评价阈值区间做比较,可得出风险大/J、,为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提供判断依据%
A=!@=0
式中,D为子影响因子评价的实际值,为子影响因子在各主影响因子中的权重,综上可得:
AA=!+D>>%0W AA W1
J%@0丿丿
5.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数制定
治理效能评价采用实地调研结合专家座谈,制定具体的指标评价标准(表3),评价标准根据所采集的样本经检验进行分值量化、测评,最终演算得出A5值,反映了治理效能的综合评价情况%同时,制定风险等级划分标准,根据风险阈值区间,给予相应的风险等级提示(表4)%
第2期陈健平: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效能评价研究45
3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效能指标评价标准
评价指标
评分标准
高(9~10分)较高(7~8分)中(5〜6分)较低(3~4分)低(0~2分)
空气质量等级I$皿⑴皿⑵&
地表水与饮用水源地水质平均达标率(%)"8570-8455〜7040〜54#40
森林覆盖率!%)"6046-5931〜4510〜30#9
生物多样性指数"60
45-5930〜4420〜29#19
地质地貌丰度较为丰富丰富一般单一为
避暑气候适宜度非常适宜适宜一般不适宜非常不适宜地理区位畅通度非通通一般闭塞为
村庄从事旅游接待的户数比例(%)"5040-4921〜3911〜20#10
村民第一、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十分合理为合理基本合理不合理不合理村民对旅游开发的支持度十分支持支持中不不
乡村旅游参与者对生态保护的支持度十分支持支持中不不
自然教育在青少年旅游者中的认同度十分支持支持中不不
古建筑修缮和历史景观恢复程度非良好一般较差非
历史遗存文献资料的完整性十分完整为完整一般不完整不完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充足性非充为充一般不充不充
历史文化传播与影响程度很大大一般较小很小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状况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
生态游步道占道路游线总长度的比例(%)"7050-6930〜4910〜29#9
年度旅游总产值与游客接待量递增率(%)"3020-2910〜190〜9#0
旅游设施节能减排降耗普及程度普及为普及基本普及不普及不普及生态公益林管护完备程度"107〜94
〜61〜3无
环保环卫设施投放、垃圾处置状况非常满意为意一般不意不意环境整治与环境抚育状况"86〜84〜62〜4#2
旅游开发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度健为健基本健不健不健
生态资源价值利用与产品转化程度高高一般低无
表4乡村旅游地生态文明治理效能评价指数IAI等级划分表
阈值风险等级提示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0.91重大风险开发利用极度,生态保护和建设缺乏,村民非常不满意
0.81〜0.9大险
开发利用过,生态和建设不,不意
0.71〜0.8险开发利用饱和,生态保护和建设适度,村民基本满意
0.61〜0.7低险开发利用适度,生态保护和建设较好,村民较满意
#0.6低险
开发利用不,生态和建设不过,基本不意
6.控制项实施
通过控制项可以调节存在的相关风险。#5值直接关联风险等级及相关标准,为此,开展结果分析和制定相应对策(结论和建议),将治理风险控制在较低风险值的区间内,确保治理取得高水平绩效。
五、研究设计
1.
鼓岭位于福州东郊晋安区宦溪镇,距福州市中心约13公里,平均海拔750~800米,最高峰海拔998米,总面积24平方公里,人口0.2万人,辖宜夏、过仑、南洋3个行政村和17个自然村。鼓岭是福州市区的主要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达80%,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为800-1500个/立方厘米,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水平,山中气候凉爽、湿润,夏季最高月平均气温24.5n,素有“左海小庐山”之美誉,并具“清风、薄雾、柳杉”三大特,近代以来大量外国侨民来此避暑度假,成为我国知名的避暑胜地。鼓岭是鼓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柱里、牛头寨、凤池、南洋等4片旅游景区30多个景点,包括福州海拔最高的柳杉王公园、历代摩崖题刻、千年登山古道及以鼓岭老别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