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滨水区改造景观效果分析探讨
摘要:外滩滨水区是上海的标志性城市景观。研究了外滩滨水区改造的历史变迁,分析了新外滩滨水区总体设计理念和其中的典型景观。此次综合改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规划建设理念,最大限度地打造了一个经典的滨水区和公共活动区域,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历史文化建筑的风貌,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为市民公众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活动空间。
关键词:外滩滨水区;功能定位;设计理念;典型景观;历史人文
引言
外;作为上海城市的象征,承载着上海开埠近一百七十年来的历史,浓缩着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为了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更好地保护和延续上海的历史文脉,促进浦江两岸的功能转变,优化上海中心城交通结构,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于2007年8月18日起对实施外滩综合改造工程。到2010年3月38日,历时近三年的新一轮外滩综合改造正式竣工,经历了百年沧燊的外滩,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一、新外滩商业功能及定位
1. 外滩近代史。在上海开埠之前,外滩只是黄浦江边纤夫踩出的一条小道。战争以后,上海作为五
个通商口岸之一,开始对外开放。1845年英国殖民者抢占外滩,建立了英租界。英国人将外滩作为码头,铺设了马路,加固了江岸。1849年,法国殖民者也抢占外滩建立了法租界。到19世纪末,各国租界
区的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纷纷来外滩发展,许多外资和华资银行在外滩建立,外滩成了上海的“金融街”,又有“东方华尔街”之称。二十余幢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建筑在外滩拔地而起,外滩有了“万国建筑博览”之称。外滩推动了外国资本融入中国资本。有外滩助推,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上海一跃成为远东最大的都市,被称为“东方曼哈顿”。因此,外滩在历史上就是上海金融业的发源地,这对其今后改造中的功能定位有着深远的影响。
2. 新中国外滩滨水景观改造史。外滩滨水区起初的改造主要是为了解决防汛问题。上海自从1921年发现地面沉降之后,潮水上涨漫到市区的现象时有发生。但直至新中国成立,黄浦江边仍没有防汛墙,仅有几条铁链作为阻隔。1959年,外滩开始修砖土结构的防汛墙,墙顶高程4. 8米。1963年,上海着手限制地下水开采、控制地面沉降,同时在市区全面修建防汛墙,并在外滩加建
了钢筋混凝土 L型防汛墙,标高加高至5. 2米。1974年8月,台风侵袭使不少地段高潮位和防汛墙齐平。同年11月,上海市防汛指挥部颁布了新的防洪标准,外滩那一段标高确定为5. 8米。
1989—1993年,外滩修建起了新的防汛墙。经过改造之后,外滩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黄浦公园至
新开河约1 700米的黄浦江边,构筑了钢筋混凝土双层空箱式结构的防汛墙。地面由14万块彩地砖和花岗石铺成,临江观景平台有32个半圆形花饰铁栏、64盏庭柱式欧式方灯、21个碗形花坛、造型各异的人造大理石椅子以及四季常青的绿化带栏墙。景观此次改造的外滩滨水观光平台成为上海著名的旅游景点。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黄浦江两岸的公共空间和环境建设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因此,从2007年开始,外滩开始了新一轮的综合改造,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外滩滨水区综合改造也是服务世博、配套世博的需要。此次改造着力优化整合外滩的公共服务和旅游休闲设施,赋予其符合现代潮流和城市发展理念的新功能,充分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3.新外滩滨水区景观改造后的功能及定位。首先,外滩滨水区是市民重耍的公共活动场所,同时也是游客观赏黄浦江两岸美景、外滩老建筑、陆家嘴新建筑和歇足休闲之地,改造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释放公共活动空间,为市民和游客创造优美舒适的滨水休闲区域。其次,外滩滨水区综合改造也是更好展示老外滩经典形象的需要。外滩作为上海金融业的发源地,曾经是远东第一金融街,沿线荟萃了世界各国不同时期、风格迥异的“万国建筑博览”,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此次改造将通过全面提升外滩滨水区域的环境品质,更好地与老大楼的历史文化风貌特融为一体,成为上海最具标志性、最经典的城市景观区域。
二、新外滩滨水区总体设计理念分析
1. 改造背景。外滩滨水区是上海市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区域,也是城市中心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之一。但在此次综合改造前,外滩大部分滨水空间被城市快速机动车道所占用,存在公共活动空间局促、舒适性较差、外滩历史建筑未得到充分展示等问题。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黄浦江两岸的公共空间和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滩地区城市公共活动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现有的滨水空间环境亟须改善。在此次外滩滨水区综合改造中,外滩地下通道的建成用以疏导过境交通,使地面交通压力得以缓解,进而减少地而车道数量,使外滩地区滨水环境的建设获得更加充分的空间,为改善外滩环境、重塑外滩功能、重现外滩风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以此为契机,对北起苏州河口,南至十六铺客运中心北侧,岸线总长度约1.8公里的外滩滨水区域进行综合改造。
2. 设计目标。(1)最大限度地释放公共活动空间,为市民和游客创造充裕流畅的滨水休闲空间,体现以人为本。(2)更好地展示外滩历史文化风貌特,改善外滩地区的生态环境,打造上海最经典的滨水城市景观。(3)优化和整合外滩地区的公共服务和旅游休闲功能,全面提升上海外滩核心区的品质。
3. 主要设计理念。(1)设计概念。外滩滨水区综合改造设计方案充分体现上海最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的特征和现代气息,最大限度满足了大人流量对于公共活动和观景的需求,追求整体、简洁、大气的
空间形态。方案以不同标高的平台和广场,作为滨水地区整体环境的重点,形成丰富而充裕的公共活动空间序列;以舒缓的坡道作为空间联系的主要手段,提供安全的活动路径和丰富的观景体验,满足大人流量时的活动需要。(2)空间组织。新外滩主要的空间组织要素包括平台、广场和坡道。规划对现有防汛空箱顶部平台在局部节点以及与坡道衔接的部分适当放宽,以增加人流容量。在陈毅广场北侧增设一处观景平台。在人行道与防汛空箱之间增设中间高度的平台广场,提供更好的外滩建筑观赏场所和人流活动休憩空间。平台广场主要位于南京路与延安路之间,南北贯通,以利于高峰时期安全疏解南北向人流。在主要人流交汇处和重耍观景点设置广场,强调广场空间对人流的容纳性,同时为举办节庆活动提供场所。主要的广场有四处。黄浦公园西侧入口处拆除大门、围墙和零星建筑,开辟广场;陈毅广场将比现状扩大1倍,增加休闲、观景空间;在福州路口增设中间层次标高的金融广场,为观赏外滩历史建筑和举办节庆活动提供场所;在延安
路口,以气象信号台为中心形成广场,展示外滩历史变迁。为了便捷地联系空
红经典手抄报箱与外滩地面,增设了几处坡度在3%〜4%左右的舒缓坡道,形成既安全又舒
适自然的高差过渡和富有趣味的观景场所。(3)道路交通。外滩地下通道建成
后,地面道路将缩减为四条机动车道,主要服务公共交通,另有两条备用车道,
用于设置公交站点和临时停车。适当加宽西侧人行道,增加沿历史建筑的公共
活动和观景空间。外滩人行过街以地面为主,保留现有北京东路、南京东路的
过街地道。滨江地区由空箱顶和坡道、活动平台和广场,以及地面人行道形成
三条南北向连续贯通的人行通道,疏解高峰时段的南北向人流,以应对大客流,
保证外滩地区安全。(4)设施布局。外滩地区设施主要分为三类:停车设施、
功能性设施和服务性设施。其中功能性设施包括公厕、管理、服务、寄存、应
急救助、市政等;服务性设施包括便餐、饮料、旅游品、书报亭等。各类设施
主要利用空箱下部空间,功能以保证游客基本需求为原则,设施的规模和布局
根据游客需求和空间特点确定,避免设置与外滩功能关系不大的设施。(5)绿
化。外滩滨水区改造后,地区绿化面积将与现状绿化面积基本持平。现状大树
尽量原址保留,并在不对优秀历史建筑产生遮挡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乔木与灌
木,以改善地区生态环境。此外,规划保留人民英雄纪念碑、陈毅雕像等重要
的现状雕塑,并结合绿地和广场适当增设雕塑。
三、新外滩滨水区中典型景观分析
1. 黄浦公园广场。黄浦公园广场是将拆除了大门、围墙的“黄浦公园”,与外滩源绿地连成一个外滩花园。苏州河口的平台十分开阔,游客可以通过平台走上外白渡桥,观赏风景。在黄浦公园东北角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塔。塔高60米,由三个状体构成,寓意战争、五四运动、解放战争以来牺牲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黄浦公园往南是铺有防滑花岗石的滨水平台,改造后的滨水平台西扩3米。在靠近北京路一侧的位置有抬高的全木地板休闲亲水平台,这里也是观赏浦江两岸风光的最佳位置。
2. 陈毅广场。陈毅广场位于南京路口,是外滩滨水区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观节点。在黄浦江边凭水而望,对面的东方明珠及陆家嘴建筑一览无余,身后便是见证上海百年风雨沉浮的“万国建筑博览”。广场一旁的垂直绿化墙上, 鲜花和绿草拼出2010年世博会字样。这种垂直绿化方式以其低碳和高效利用空间的优点,在如今城市景观中运用广泛。绿化也进行了适当调整,人们观赏历史建筑和浦江江岸风景的视线得到了改善。改造前由于花坛的阻挡,游人站在滨水平台上基本上是单向视角,只能观赏浦东方向的风景,如今往浦西方向看也能欣赏“万国建筑博览”和一条条历史悠久的马路了。
3. 外滩金融广场。外滩金融广场面积3
国庆节的来历和习俗上海餐馆
9 00平方米,位于福州路口。与其他三大广场相比,金融广场更是外滩金融集聚带的一个标志。金融广场的一大标志性设施是一块巨大的金融信息屏,它将定时发布公益性金融信息。另一大标志性设施,是矗立在该处的一头“金融牛”。该雕塑由曾担纲制作纽约华尔街公牛的设计师、美籍意大利人阿图罗•迪•莫迪卡设计,自重达2. 5吨、长
剑侠情缘网络版三5. 2米、高3. 2米的铜质“外滩金融牛”,线条深邃、肌肉结实,周身呈现出
红铜,牛眼圆睁,头部转向右边,牛尾则卷曲上扬,呈螺旋状蜿蜒指向天空,
四肢强健有力,气势十足。“金融牛”雕塑充分体现了外滩的金融文化和功能,
其设计将外滩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相结合,与外滩老建筑和历史文化氛围相
协调。
4. 延安路广场。从金融广场往南对着延安东路的方向就是延安路广场,又
称气象台广场。这里有建于1907年的气象信号台,信号塔高48. 8米。以气象信号台为中心形成广场,展示外滩历史变迁。拥有百年历史的老气象台改造成了一个时尚酒吧,一个个微型喷水池安置在门前,历史感和时尚感并存。
四、问题与建议
1.植物配置。新外滩滨水区在不对优秀历史建筑产生遮挡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乔木与灌木,以改善地区生态环境。但于高大乔木数量仍相对偏少,观光平台上缺少有效的遮阴处。尤其在夏季,白天观光平台几乎赤裸裸地暴露在毒辣的阳光之下,在观光平台上的游人直接被烈日炙烤。而在观光平台上的花坛里种植的花草由于缺少冠幅较大的乔木的遮蔽,也几乎被烤得萎蔫。因此,观光平台上可适当增加一些落叶乔木,既能在夏季为花坛和游人提供一些遮阴功能,也不大影响人们观赏浦西历史建筑的视线,在冬季树叶凋零之后视线会更通透。
2.情人墙。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情人墙”——这段外滩从黄浦公园到新开河的滨江观光平台,在20世纪70年代,曾承载了整整一代上海人的辛酸的浪漫,也承载了特殊的人文内涵。在这一轮的外滩滨水区景观改造中,沿岸的防汛墙被拆除,代之而起的是通透的复古型雕栏:高1.2米,在景观上,更加突现了亲水功能,既展现了浦东的风光和黄浦江的波澜,也给外滩多了几分妩媚的神韵。如今,随着娱乐设施的增加,“情人墙”已不再是恋人们约会的首选之地,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都无法改变那道消失了的灰白钢筋水泥墙在上海人心中的地位,它是人们心中永远的“爱情之墙”。“情人墙”的历史变迁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给上海带来的巨大成果。因此,在改造中或许可以适当注意对这种特殊人文内涵的保护,将这一段历史在如今的改造中体现出来。
北京出国留学机构
3.历史建筑。外滩是上海金融业的发源地,曾经是远东第一金融街,享有“东方华尔街”的美誉。沿线荟萃的世界各国不同时期、风格迥异的“万国建
筑博览”,是早期上海金融业发展的见证。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外滩建筑的功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而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中,重塑外滩的金融功能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相比曰渐成熟的小陆家嘴金融区,中山东一路外滩及其周边区域的集聚效应要小得多,没有太大的纵深。另外,由子外滩建筑本身拥有老建筑和保护建筑的双重身份,不可能做太大的改建升级,从而可能难以满足当今金融机构的办公需求。同时,周边路网已经成型,且多涉及保护建筑,要见缝插针地设置足够的车位也有很大难度。因此,可以将外滩的部分难以恢复金融功能的历史建筑改造成博物馆,既保留了一部分商业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能更加充分地展示历史。因为外滩承载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承载的海派文化的精髓。在景观的改造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历史文化底蕴的积淀,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周晓娟,彭锋.论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塑造——兼对上海外滩景观设计的
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2001, (3).
[2] 钱宗灏.百年回望:上海外滩建筑与景观的历史变迁[M].上海:上海科
学
技术出版公司,2005:1.
关于月的诗[3]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4.
[4] 吴晓松,吴虑.城市景观设计——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9.
[5]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网,www.
shgtj. gov. cn/.
[6] “中国上海”政府门户网,www.shanghai_gov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