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与政治
奥林匹克与政治
(Olympic & Politics)
    奥运史专家哥特曼教授指出:“无论如何,政治这一术语在其广泛的意义上一直是奥林匹克的一部分。” 奥林匹克运动从来就不是独立于国家和政治之外的,相反政治一直与奥林匹克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政治是挥向奥林匹克运动的一把双刃剑。政治是政府、政党、社会社团和个人在国家、地区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是对社会进行控制和调节的最宏观、最基本、最有力的系统。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如果说整个社会是一部动力机车的话,那么政治就是这部机车的引擎”,从中可见政治对其他社会现象的影响和重要作用。政治影响其他社会现象的两个重要手段是参与和干预。政治的参与能够使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更合理,服务更完善,开展更顺利;然而,政治的干预却能破坏奥林匹克运原有的正常的组织、功能和结构,使奥林匹克运动走向复杂化,破坏奥林匹克精神。
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程来看,政治的参与随处可见。政治参与可以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和的环境。比如说,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如果没有得到希腊政府的同意就不会取得成功;1936 年的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充分显露了希特勒纳粹集团的丑恶嘴脸,但就是这样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撇开政治不良因素,就其本身而言,无论从组织工作、体育设施、服务工作以及竞赛水平,都被公认为是一次水平和效率极高的运动会。这种效果的取得与希特勒的纳粹集团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政治以其自身强大的力量和影响力,为奥林匹克运动保驾护航。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举办需要有一个、和平的环境和足够的财力支持,这些都需要政治给与重要的保证。在当今世界,恐怖主义、种族主义等已经成为影响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要消除这些消极因素,离不开国家和国际政治力量的强大保障。
反之,政治权力的过度干预会破坏奥林匹克运动会存在的社会环境基础,损害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神圣和纯洁性,甚至可以使奥林匹克运动会走向毁灭——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消失,以及近代几次因战争而停止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都能够说明这些问题。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虽然人民有这样美好的心愿,但国际政治斗争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各国的政治家们在寻着另一个竞争方式:用文明竞争取代野蛮竞争。而奥林匹克
这一运动正是各国政治家们寻的理想的政治舞台。所以,他们不愿放弃每一届奥运会,简单回顾,1980年第22届莫斯科奥林匹克运动会为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联邦德国等拒绝参加;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林匹克运动会,为报复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等国拒绝参加。这样的事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过程中,可谓是屡见不鲜,每一次政治的干预都或多或少地破坏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纵观历史,政治因素对奥林匹克运动制约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其中破坏力最大、后果最严重的形式就是战争。战争是政治的特殊形式,是政治矛盾与冲突的极端体现。1916 年,奥运会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停办,直到1924 年才得以重新恢复。1940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又一次熄灭了奥运圣火,直到1948 年才在英国伦敦重新点燃。从1896 年到1948 年,按照四年举办一次的惯例,本应举办14 次奥运会,但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只举办了11 次,第6 、12 、13 届奥运会留给后人的只是空荡荡的届次名称,战争无情而粗暴地阻挡了奥林匹克运动前进的脚步。1956 年墨尔本奥运会,为了抗议当时的苏联出兵匈牙利,瑞士、荷兰、西班牙三国退出了奥运会。1980 年莫四川菜
手提电脑如何设置wifi
斯科奥运会,为了抗议当时的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中国、加拿大等62个国家拒绝参加该届奥运会。1992年,南斯拉夫由于内战,被禁止参加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运动员只能以个人名义参赛。
其次是在恐怖主义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践踏。恐怖主义的侵害对象通常是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实施场所是人数众多的公众场合,尤其注意选择宏大的国际性事件作为展现舞台,而奥运会很符合恐怖主义的表演要件。1972年西德慕尼黑奥运会上,一个名为“黑九月”的在奥运村制造了残酷的流血事件,他们先后杀害了11名以列运动员和官员。在随后的解救行动中,5名被击毙,1 名警官牺牲。第二天,以列和一些阿拉伯国家代表团提前离开了奥运会。
再次是政治集团对奥林匹克运动舞台的争夺。二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组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两大阵营为争夺国际秩序的主导权,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奥运会视为利益较量的赛场。1952年,美国对苏联的资格提出异议,强烈反对苏联参加本届奥运会。1964 年,朝鲜、印度尼西亚因为参加了“新兴力量运动会”,被无理地拒于东京奥运会大门外。作为
对美国的报复,苏联等华沙条约组织缔约国以安全得不到保障为由,抵制了1984 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在这复杂的政治利益博奕中,奥林匹克运动被无情地出卖,成为工具。“这是一个政治家而不是体育家领导的世界”,萨马兰奇老人的慨叹透射出无奈的酸楚。     
另外还有政治野心家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利用。这是奥林匹克运动矢志不渝的信念和重任是致力于世界和平,遗憾的是,个别政治野心家们利用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善良和美好,为自己编织了绚丽的伪装。1936年,国际奥委会犯了姑息迁就的历史性错误:为了熄灭希特勒蠢蠢欲动的战争野心,第11届奥运会定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对于踌躇满志的希特勒来说,这无疑给自己提供了一次抢劫政治荣誉和道德名誉的绝好机会。柏林奥运会的橄榄枝与和平鸽并未阻止纳粹的战争脚步,相反却由于法西斯的利用而沦落为彻头彻尾的悲剧。1954年,在庆祝奥林匹克运动60周年时,国际奥委会发表了纪念公报,正式承认柏林奥运会被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喧嚣气氛笼罩,产生了可悲的后果。
思考现实,我认为现阶段政治因素对奥林匹克运动制约主要是“西方中心论”的重新崛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生和兴盛于西方,从理念到规则,从本质到仪式,均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彩。顾拜旦等创始人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始终倡导奥林匹克运动的国际化,宣扬种族、
民族平等的奥林匹克信仰,旨在淡化和消除“西方中心”的影响。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西方中心论”却始终如幽灵缠绕着奥林匹克运动健康的躯体。近年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在冷战中取得了胜利,因此在经济和军事各方面都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国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向奥林匹克运动渗透自己的意志。我们通过总结每届奥运会的举办地就可以发现,苏东剧变以后的历届奥运会,均在西方国家举行。就我国而言,在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将所谓的政治、经济“制裁”延伸到了神圣的奥林匹克舞台。有些西方国家的国会议员等政治人物公开无理要求中国必须解决所谓的“人权”、“民主”问题,否则就没有申办资格;更有甚者竟公然呼吁国际奥委会委员不要把票投给北京。由此可见,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未果,与这个大背景不无关系。而所谓“西方中心论”的核心,其实就是“西方价值观中心论”,与他们不同政治背景,制度体系的国家都是他们的敌人,这与奥林匹克运动追求民族和睦、平等的信念南辕北辙。
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人们为着和平而来,怀着友谊而去。奥林匹克运动一直希望能够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在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建立起友谊的桥梁,来促进世界和平,减少各国分歧。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与人类社会正义事业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国际社会的需要,使它成为世界和平力量的重要组成
部分。21世纪的人类承担着和平与发展的巨大历史责任,不同地区人民之间不同文化体系的交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摆到了世界人民面前,因此,未来的世界也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符合这一主题的奥林匹克运动。正因为如此,政治的干预应当会慢慢减少,而政治的参与应当越来越多——通过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让奥林匹克之火一直燃烧下去。
附: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发展相关的政治事件牛年祝福成语
第1 届(1896)雅典希腊首相特里库皮斯坚持放弃第一届奥运会的主办权,希腊国王则主张承办,致使首相辞职。
第7 届(1920)安特卫普国际奥委会没有邀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元凶德国及其盟国参加,以示对其破坏奥林匹克运动和世界和平的惩罚。
第11 届(1936)柏 林希特勒纳粹集团把奥运会变成宣扬其种族主义与军事主义的场所。
第12 届(194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此届奥运会停办。
第13 届(194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此届奥运会停办。
第14 届(1948)伦敦因阿拉伯人威胁要抵制奥运会,国际奥委会拒绝以列参加。
第15 届(1952)赫尔辛基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国际奥委会,台湾抵制;民主德国不被国际奥委会承认,拒绝入场。
第16 届(1956)墨尔本因苏伊士运河战争,一些阿拉伯国家抵制奥运会;因国际奥委会接纳了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退出奥运会因苏联悍然制造“匈牙利事件”,西班牙、瑞士、荷兰宣布退出奥运会以示抗议;匈牙利与苏联进行水球项目比赛时,球场发生严重骚乱。
第18 届(1964)东京南非因实行种族隔离制度,被拒绝参加。
第19 届(1968)墨西哥城美国黑人运动员抗议本国的种族歧视;墨西哥城发生政府杀学生事件。
第20 届(1972)慕尼黑11名以列运动员被阿拉伯杀,奥运会开幕式变成了追悼会。
第21 届(1976 )蒙特利尔28 个非洲国家因抗议新西兰橄榄球队访问非洲,集体抵制奥运会;加拿大政府拒绝为台湾代表团发签证。帽子戏法什么意思
第22 届(1980)莫斯科为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联邦德国等国拒绝参加。
第23 届(1984)洛杉矶为报复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等国拒绝参加。
参考文献:
王涛,阎玉峰,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体育文化导刊,2009/09
气象局关注萧敬腾张鲁宁,论政治因素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相互制约与影响,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03
张燕红,浅谈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1
崔乐泉,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趋势研究,国家体育总局网站,2006/11
>健身私教价格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