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玩手机的感想随笔
对玩手机的感想随笔
对玩手机的感想随笔【一】:你却在玩手机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一度在网上流行的话语,深刻揭示了互联网时代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无论是坐车、旅行,还是任何有可能独处的时刻,常常会见到拿着手机玩微博、看小说的人,手机于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人人都会背诵的诗句其实早已淡出了人们的大脑。当父母渐渐老去,而我们正当年轻,在为工作生活打拼的时候,常常为“没能回家看看”各种各样的理由:反正有的是时间,总有时间孝敬照顾老人的。哪知时日不可待,在各种“借口”中,我们错过了一次又一次尽孝的机会。而即便机会来了,我们却会像新闻里那些晚辈一样,不是玩手机,就是完全忽视老人的存在,和同龄人聊生活和工作。
  电视里常常播放这样一则广告:一个母亲做好了丰盛的晚餐等到儿女回家,谁知等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不能回家的电话。孤独的母亲失望地面对一大桌饭菜喃喃自语,忙,都忙……重阳节即将到来,希望我们不仅仅按时“回家”,更要把手机调到只为两个人服务的状态,那两个人就是你的父母。
怎样下载百度文库的文章  年轻人因为沉溺于玩手机而冷落了老人,导致老人摔盘子以示抗议的现象,不过是现代人所患“手机病”的一个缩影而已,类似这样因为埋头玩手机而冷落了亲情、耽误了工作、妨碍了生活的事情,比比皆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最该被扔出去的,不是老人手里的盘子,而是年轻人手中的手机。
  现代人患上“手机依赖症”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很多年轻人缺乏独处的能力,需要从手机中寻心理上的慰藉和踏实感;比如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贫乏,需要手机的各种功能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寂寞等等。可是,使用手机就像是药物成瘾,一旦产生了心理上的依赖,就难以戒除,于是我们就更加沉浸在自己用拇指建造的封闭世界里,把每一个人都变成一个“孤独星球”。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本该具备的一些正常能力却在逐渐消退,比如与人相处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上的消退,最终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毕竟,我们最终还要活在现实中,而不是活在虚拟的手机世界里。从这个角度说,现代人是该到了重视“手机病”,反思“手机依赖症”的时候了。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重新给手机定位,强调它的“工具性”,而不是“拟人性”。我们不妨
听从专家的建议,有意识地把手机放到一边,通过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能够不用手机完成的事情,尽量不用手机,等我们慢慢戒除对手机的过分依赖,它自然就会回归“人类工具”的角。
  对玩手机的感想随笔【二】:我们变成智能手机的仆人
  智能设备经常能够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它们将信息世界展现在我们的指端。它们使人们不用再去挤地铁上班而在家里完成工作。这对于寻求弹性工作时间的家长而言可谓天大的恩赐。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也能够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如在排队买咖啡的过程中完成相关工作,而这些时间其实闲着也是闲着。
  但对多数人而言,仆人已经变成主人。赫尔辛基信息科技研究院和英特尔实验室的研究发现,重度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可能每十分钟就要确认一次手机,一天确认次数高达三十四次。他们常常不自觉地玩游戏、收发信息或者更新微博等。一般而言,查看一次手机不会超过30秒,这其中还包括只是单纯地将屏幕锁打开或者是打开手机上的任一程序。
  英国一家调查机构的调查显示,有60%的年轻人和37%的成年人形容自己对手机“高度上
瘾”。其中,六成多的智能手机用户睡觉也拿着自己的手机,三成的用户在移动中会不断查看手机,对智能手机的需求和依赖,使得他们与周围的世界断开联系,包括自己的亲朋好友。
昆凌整容前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指出,每位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天必须查看手机34次,有时频率更高达每10分钟1次。国外更出现如“iPhone、iPad症候”、应用程序上瘾(App Addiction Syndrome),或移动装置上瘾(Mobile Device Addiction)等词汇。相比和其他人互动,人们变得更喜欢玩自己的智能手机,人们害怕错过任何和他们有关的信息。这种行为也往往并非刻意,而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多家研究机构的结果均得出同一结论——“智能手机强迫症”正在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健康。
  影响更深的,是心理层面。有专家开玩笑说,有人甚至养成一看到屏幕,就想“滑”一下的习惯。过去在谈网络成瘾时,有“娱乐型”、“信息型”和“社交型”三种。但手机整合了以上三种功能,变得无处不用,更容易“上瘾”。而且它还让人更焦虑:收不到信号会担心,电力快没了也很紧张,每到一处就想联网,或者没有它,就不知如何安排生活。
  有专家更发现,有了智能手机,现代人变得更忙。很多智能手机“创造”了很多人原来可能怎么修改wifi密码
不从事的活动。如平常不玩游戏的,或平常没有那么实时看新闻的人,却因为有了手机而愈来愈忙。手机,也可能会吞噬原来生活中思考、放空的“空白”时间。
  对玩手机的感想随笔【三】:学生上课玩手机
  现在的学生上课玩手机已经比较普遍了,不再象以前,学生交头接耳,做别的小动作。社会在进步,学校的学生也在变化。完全杜绝学生上学带手机一点也不实际,一是没有必要,二是难以操作。那么对于学生上生物课玩手机,我的认识是:
  一、也许是老师的上课也太没有吸引力了。
  二、学生也太没有自觉性了。
  三、学校也许没有一个严格的制度要求。
  四、家长平时对孩子的要求也许没有到位。
  不说孩子是不是放弃自己的生物课学习,不说学校有没有这样严格的制度约束,更不说家长是不是对孩子的手机教育到位。我只说老师你自己能不能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一、平时在上课前上课中不让自己的手机响铃,更不能接打电话。
  二、平时在备课室的时间不随便接打电话。
qq如何升级
我对自己开了一  三、如果遇上在教室监考时不打电话用手机上网。
  四、晚上对学生进行辅导时不随便上网打电话。
  五、平时开大会小会时不在下面上网发消息打电话。
  如果自己的都做不到,那么要求学生就困难了,身教重于言传。
黄瓜炒肉  对玩手机的感想随笔【四】:请放下手机打开书
  看看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多居民区周围没有书店,很多家庭没有书房,很多卧室的床头没有书本……一切都被一种东西取代——手机。一部手机握在手,足以玩转一整天。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令大批“手机族”趋之若鹜,人们阅读的内容变成了微博、中那短短几十字。当新鲜变成习惯,习惯变成依赖,我们有限的精力,就这样被大量消耗在快餐文化之中。在公共场合,如火车、地铁、候机大厅等,总是同样一种场景,人们都在
拿着手机或者iPad来打发时间,如果发现有人拿着一本书在阅读,那么他很可能是个老外。
  曾有一幅对比图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现状:一百年前一个侧卧于床榻抽着大烟的人和一个现在的躺在床上玩手机的人,其姿势、动作甚至神态都惊人的一致,除了手里拿的一个是烟一个是手机。十分惭愧的是,笔者也是在拿着手机刷微博时看到的这幅图。
  不能不承认手机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快捷,但是,终日沉溺于海量而肤浅的网络信息,抛开有“厚度”的书本,会使一个人变得浮躁,缺乏内涵,更甚者会让一个民族缺乏智慧和思想。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庞大而悠久的民族不爱阅读了?这恐怕可以作为一个社会学的课题,也许一两篇博士论文也说不清。这里只列举一些个人想法,供大家一同来思考。
  首先,中国人的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偏低的。1840年到1945年这一百多年间,在殖民者、侵略者的摧残下,中国人生存尚且难保,对于知识文化的追求早已成为奢望。随着建国后扫盲和义务教育的开展实施,这一状况正在改变。
  第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没有促成他们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在考试中取得成功,几乎吸引了孩子所有精力。我国目前销售量较大的纸质书,多数都是教育辅导类图书,综合读物则占比较少,而这一比例在一些“阅读发达”国家正好反过来。
  还有人说,中国人信奉实用主义,虽然这有些讽刺意味,然而可叹的是这确实道出了一种现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切目的来得都很直接。这或许是因为社会发展中,物质发展过快,新鲜事物令人眼花缭乱,越来越有钱的中国人开始去买所有的好东西,奢侈品、名车、房子,当然还有手机、平板电脑这种电子产品。人们似乎已经无暇去拿起书本,做一些安静、舒缓的心灵活动。
  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著有《低智商社会》,他在讲述一段中国旅行见闻时如是说: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虽然这话听起来有些偏激甚至刺耳,但从中国人自己的角度反思,这足以拿来为我们自己敲响警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