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现象学视域下的增强现实空间艺术设计方法研究①
王虹亚 李栋宁(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摘 要]本文藉由体验者对增强现实空间的介入,将增强现实空间的问题纳入到强调知觉与身体的身体现象学领域加以考察。文中通过身体现象学对增强现实空间加以解读,展现了增强现实空间中“空间”和“身体”的双重维度的混合与置换,形成了对增强现实空间以知觉为基础、以身体为媒介的基本认知。并在此基础上,以身体现象学理论中的知觉的双向性和身体的双重含义为切入点,阐述了增强现实空间中身体与空间相互含蕴结构特点。并通过对增强现实空间相似性、夸张性、对接性和待完成性的建构,展现出增强现实空间艺术独特的设计方法,并最终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在延伸的空间与放大的身体间的无缝衔接。[关键词]增强现实空间;身体现象学;空间结构;设计方法
[ 中图分类号 ] 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1)01-0150-08
收稿日期:2020-11-25
作者简介:王虹亚(1990-),女,安徽淮北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及理论。
①基金项目: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VR 语境下影像叙事理论研究重构研究”(18Y
JA760029)阶段性成果。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技术,是以三维注册追踪、系统显示和实时交互为基础的,处理虚拟与现实关系的场景化阅读系统。它由波音公司科学家汤姆·考德尔于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用以描绘计算机呈现的虚拟信息对现实世界的叠加覆盖。在增强现实技术的作用下,虚拟空间对现实空间的附加,促使增强现实空间作为一种全新的空间形态逐渐映入大众视野。
增强现实空间建立在增强现实技术的基础上,是以虚拟空间、现实空间与人的异质共在关系为前提的面向体验者的交互空间。在当今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相合的趋势下,以身体现象学视角对增强现实空间加以考察,便是在此基础上,从虚拟空间、现实空间与人“何以共在、何处共在”之问出发,以体验者为中心,将问题回溯到增强现实空间展开、并与体验者交融的知觉领域。从而将体验者的知觉与身体作为增强现实空间诠释的契机,对虚附实景的增强现实空间的结构与特点加以揭示,对增强现实空间这一新生概念的内涵加以扩展,以此为增强现实空间艺术的设计寻理论依据。
一、身体现象学视域下增强现实空间观的溯源与界定
(一)从虚实之问到身体转向
纵观人类发展史,增强现实空间并非首次尝试将虚拟场景与现实场景呈现于同一空间中。早在1420年,意大利工程师乔万尼· 丰塔纳于《战争机械之书》
中创造性地描述了“一种可以将图像投射到房间墙壁
上的魔灯”(用以将神奇生物转换到墙壁上)。[1]4-5这种描绘已初具增强现实空间的基本形态,即虚拟的影像空间对现实空间的叠加与修饰。然而,人们对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关系的探讨却不始于此。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于《理想国》一书中,以一个洞穴的隐喻,展开了从虚拟世界到现实世界的讨论。在他看来,不论是绘于洞穴崖壁的史前壁画,还是呈现于舞台上的戏剧,与“魔灯”并无二致,本质上都是对“理念”的摹仿呈现。柏拉图对理念与摹仿的区分,开启了人们以二元分立的态度认知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关系。由此,虚拟空间作为受现实空间支配的模仿者与符号化对象,或被当作掩盖真相的面纱,或被喻为水中月镜中花、可想而不可及的幻影。由此,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在传统认知领域中被区隔开,一个在此岸、一个在彼岸。这种割裂反映着传统二元对立的思维认知将本质与表象、主体与客体之间分立的态度,延伸到关于虚拟与现实关系问题的认知上。但宗教、神话及传说似乎可以使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在臆想中,达到时空上的统一。如,荷马在其史诗《奥德赛》中,将虚幻的神话空间与古希腊历史空间相融合,通过对众神所推动历史的描述,打破了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界限。但这一幕也只有限的存在于叙事的文本与想象的脑海这类可以被主观建构的场景中,且建立在将虚拟的想象当作现实的基础上。其依旧是二元对立下,现实空间对虚拟空间的压制。因而,传统认知是以破解假象的方式寻着世界的真实。与之相比,虚实相生的增强现实空间,其自身混
合的空间形态便决定了它必然是对传统思维与认知的摧毁。但在此之前,先驱的实践者和思想家已对这种二元分立的认知态度展开批判,并以身体的转向开启了对虚实之问探讨的新篇章。
直到20世纪,计算机技术促使网络世界出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关系的界定也受到不断地冲击。由于现实空间受到虚拟空间的不断挤压,沉静在旧日美好中的人们也觉察到切身的威胁。德赖·弗斯就明确提出了要为新兴技术划定界限。[2]58-59此种对虚拟空间日益扩张的担忧,一则源于主体担心虚拟空间将其“促逼”与“摆置”到以虚拟技术为核心的系统中,失去控制权,而成为被支配者;二则源于对传统认知领域局限性的觉察,是对未知的天然恐惧。而后,这种失去主体地位的担忧,逐渐转化为了对沉浸在虚拟空间中失去肉体感知的焦虑,是虚拟空间对肉体排挤下产生的不安情绪。吉布森甚至将虚拟空间称为“无限的牢笼”,[2]81视其为肉身和精神的囚禁地。诚如科幻电影《黑客帝国》中描绘的虚拟“矩阵”空间对现实世界的遮蔽,正是将此种焦虑通过影像艺术的呈现。此时,人们虽仍抱有二元分立的思维态度,但在时代的变革下,现实的危机使紧张的大众将注意力向自我以及自我处境的相关问题上转移,关于虚拟与现实的界定也逐渐围绕着自身展开讨论。这种转变随着虚拟空间的发展和其对现实空间的冲击而日益凸显,并促使敏锐的思想家与先驱的实践者开始打破既往的经验,重审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关系,这也表明着一场认知上的变革已到来。约翰·L·卡斯蒂就明确指出“根本没有理由认为,我们所熟悉的世界拥有任何享有特权的本体状态,并且比我们用硅而不是体外创建的世界更加真实……。”[3]51唐·依德也在其《技术与生活世界》一书中清晰地表明,技术是对伊甸园复归的重
要手段。这种迎接技术革新和虚拟空间扩张的热情是对焦虑情绪的抵抗,它促使人们抛弃既往的认知并回到问题的本源,重新展开对虚拟空间的审视。也正是在此种态度下,虚拟空间不再被视为迷惑世人的樊笼,而逐渐被当作对现实世界的“解蔽”呈现与回到本真世界的路径。学者们开始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结合的领域中,寻着对世界的解蔽方式。此时,人们将自身带入虚实之问中,以“人——机共生”为切入点、探求着虚实空间关系的突破口。这也迎来了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关系研究上的身体转向。即通过对“人——机共生”问题的探讨,对身体实体性重新界定、对身体交互性加以强调,将身体带入虚实关系中,从而再次以人作为万物尺度,重新界定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关系。其中,赛博格理论通过阐述电子对主体的再造,重新定义了人的实体性,并有力地反驳了传统认知中亚里士多德质料的身体与笛卡尔的主体-实体的论调。[4]166-172在赛博格理论中,电子对主体的再造通过仿生技术的运用将机械与人进行精神与实体上的嵌合,跨越了人工与自然的边界、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从而将虚拟与现实视为互相嵌合的共存状态。与此同时,交互界面的出现,为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连接提供了实现的工具。它既是虚拟空间的现实显现舞台,也是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延伸的途径,更是在人身体与行为的介入下、通过人机交互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相互映射的平台。交互的界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界面。通过人的选择,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将按照界面的规则整合、并有限地展现出二者的共通部分。不论是重构自身的赛博格理论,还是提供方法、作为工具的交互界面,在人机共生的主题下,二者对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关系探究的突破,本质上都是以身体为中心,对虚、实空间同一性的探寻与融合性的建构。在虚实进一步相合的趋势下,人、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之间紧
密的衔接与直接的沟通,成为了大众迫切地追求。这也表明,人们急切需要新的技术,并投身于新技术开辟的新世界,抛开思想的束缚与工具的限制,回到意识存在的身体中,回到空间展开的知觉场所中,开启对虚、实空间关系探讨的新纪元。
增强现实空间,作为对“人——机共生”的延续与发展,是数字技术发展至今,对虚、实空间关系诠释的杰出成果。增强现实(Autmented Reality)一词中,Reality意为一个真实的事件、实体或状态;而Autmented则表明这一事件、实体或状态在程度上的更近一步。权威专家Ronald Azuma在《A Survey of Augmented Reality》一文中将其解释为:叠加或合成了的现实世界,是现实空间的补充而非替代。[5]355-385因此,增强现实空间作为一个完整的空间,可以被看作是虚拟空间对现实空间的叠加与修饰下,呈现出的混合的空间形态。其横跨于虚拟与现实之上,是虚拟场景与现实场景混生的复合空间。因而,增强现实空间,以自身为证,从根本上否定了虚、实的二元对立。同时,增强现实空间作为身体转向下对“虚实之问”的一种解答方式,是体验者将问题带回到身体问题领域中所给出的答案。作为面向体验者的增强现实空间,其对“虚实之问”的探讨是基于体验者的介入下,关于虚、实空间关系与存在方式的探讨。即,在增强现实空间是体验者与增强现实空间、虚拟与现实等多重关系叠加与交融的综合呈现。因此,对增强现实空间的研究,便需借助身体的视角、回到身体领域,通过探寻体验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交融方式解答虚实之问。因而,反对二元对立,且以身体和知觉为研究对象的身体现象学,则可作为增强现实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增强现实空间也通过对身体现象学理论
的借鉴,将知觉的领域作为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融合的场所,从而以身体的视角,展开对虚拟空间、现实空间关系探讨的新篇章。
(二)身体现象学在增强现实空间中的理
论显现
身体现象学是现象学在知觉领域的延伸,由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对胡塞尔“回到问题本源”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回到存在本身”的存在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而来的,是以知觉和身体为核心的现象学研究。
作为现象学的分支,梅洛·庞蒂的身体哲学既是对胡塞尔先验唯我论的批判,又是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道路的继承和知觉理论的发展。他将知觉置于哲学的首要位置,指出,“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宣扬把问题带入到身体和知觉领域中加以考察。他以知觉世界的主客同一性消解了传统认知中主客的二元分立,从而围绕着知觉与身体建立起具有中性彩的、“含混的”[6]7身体哲学理论。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含混性代表着他的哲学立场,即将事物还原到主客分离前的知觉领域、主客同一的前反思领域,并具体表现在他对知觉双向性和身体双重性的解释上。梅洛·庞蒂通过胡塞尔关于左、右手相互触摸的例子,揭示了双向的知觉将主动与被动、主体与客体统一在知觉的身体中。在他看来,身体是知觉的主体,同样是知觉的客体。这具有兼性的身体是人们进入世界的通道,也是现象场展开的初始坐标。且基于身体与世界原初的统一性,世界成为了身体介入下知觉场的扩大,知觉场也借由
知觉的延伸将自身纳入到可感与可知的世界中。在《知觉现象学》一书中,梅洛·庞蒂概括性地写道:“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是不可分的,世界整个就是在我的里面,我整个就在我的外面。”[7]511其中,内部世界便指的是知觉场,而外部世界指的是现象场。在二者间,身体作为内、外世界交织的介体,既作为“一个内容的空间”,[6]63又使身体的占据者同时占有了身体的处境,从而使概念性的空间通过身体加以认知与解读。这也正是身体可以作为介体,成为主体与客体、虚拟与现实得以弥合的条件。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一书中描述:“身体是在世界上存在的媒介物,拥有一个身体,对一个生物来说就是接入一个特定的环境,参与某些计划或继续置身于其中。”[7]116这进一步说明,身体作为人与世界的枢纽,既依据知觉建构外部世界,又依据外部世界界定自我。
企业宣传口号由此可见,身体现象学是关于如何认知世界与自我的理论。它反对二元对立,将身体作为介体和知觉展开的起点,建立了人与其所处环境的直接联系。增强现实空间对二元分立的反对、对虚实关系保有暧昧态度和对体验者的强调,展现出其与身体现象学的天然联系。首先,从认识论层面加以考量,增强现实空间需借助身体现象学彻底的还原方法与中立的认知态度,对体验者介入下的虚实混生空间加以考察。这既是对增强现实空间反对二元对立的强调,也是在体验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三方的拉锯中,更为客观地对增强现实空间展开剖析的需求。其次,从切入角度上加以考量,增强现实空间是身体转向下,对虚实之问的进一步解答;也是在体验者介入下,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沟通;更是在体验者知觉展开中,消弭了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界限。因而,身体转向下的现象学,与增强现
实空间有着相似的发展趋势和研究视角。其中,一个通过哲学理论直接探讨身体与空间问题的一般原理,另一个通过具体的实践将一般原理在体验者与空间的互动中戏剧化地表达出来。再次,从身体与空间的关系上加以考量,增强现实空间视身体为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的媒介,将知觉作为二者在同一空间中建构的基础,这与身体现象学中关于身体介体性和知觉首要性的观点不谋而合。
因而,以身体现象学的观点考察增强现实空间,既是对自身理论在具体空间实践中的检验,又为增强现实空间的解读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持。对增强现实空间的研究,也可通过对身体现象学理论的借鉴,将“身体”这一关键点突出出来,并以其为中心展开对增强现实空间结构及形态的剖析。
(三)以知觉为基础、以身体为媒介的增
强现实空间
小学数学教师年度工作总结区别于同一时期出现的以虚拟空间置换现实场域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空间,增强现实空间主动将虚拟空间置于现实空间中,是虚拟呈像与现实基础共在中的移情换景,是虚拟维度与现实维度渗透与交融间的虚实混生。增强现实空间对虚实共在的肯定,表明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作为两种不同的空间形态,不是一方在“质”与“性”上取代另一方,而是基于体验者介入下的、虚实隔阂消减了的异质共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虚实混生的关系建立在增强现实空间将知觉作为空间运行的基础之上。当体验者一旦介入到增强现实空间中,知觉对空间信息的整合与接纳,使介入者成为虚拟信息与现实信
息汇聚与接受的中心。体验者与空间也在知觉的双向感知下,将彼此纳入到自身体系中。这正是知觉将虚拟空间、现实空间、主体的介入者与客体被感知空间,统一在知觉建构的现象场中。增强现实空间的进入者,也由一个孤立的自我、一个空间的入侵者、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转变为将自身投射到环境中的体验者。此时,体验者在对虚拟信息与现实信息一并地接受时,也将自身带入到空间中,使其自身不执着于现实与虚拟之间的高下判定,而是消解了主体身份,透过知觉投身到与虚拟空间、现实空间的交融过程中。这正体现了身体现象学所追求的还原方法。即,把一切问题带回到前意识的知觉领域加以考量,从而破解二元分立的态度。此刻,增强现实空间也明确了知觉对自身运行的基础性作用,并通过知觉对虚实界限的消减,展现了虚实混生的空间形态。它强调,在增强现实空间中,需借助身体现象学的知觉理论和还原方法对虚实之问展开
解答。
由于增强现实空间对知觉基础性的强调,作为知觉承载者的身体也自然而然地被凸显出来。一方面,基于思维与机器间即时处理技术的不断优化,使此前虚、实空间通过“界面——身体”的沟通,直接简化为在对知觉的强调下,以身体为媒介的虚实共融。这既是体验者与空间之间建立更直接交互方式的需求,也是对体验程度不断深化的要求下,将实体界面逐渐隐去的需要。在以知觉为基础的增强现实空间中,实体界面随着虚实之间不断地融汇而逐渐隐去,由可见的实体面板向可感的身体逐渐转化,由人所延伸的媒介[8]67还原为本源的身体。另一方面,作为知觉的承载者——“身体”是虚实信息的最
终交汇处,是体验者与空间的纽带和相互映射的媒介。在虚与实、主与客的融汇下,作为体验者知觉与意识存在的身体内化了媒介的属性,从而成为交互的场所。梅洛·庞蒂所表达的“主体和客体的区分是在我的身体中被混淆的”[9]55也表明,身体是感知汇聚与主客交融下,对信息综合地接受和对主客、虚实界限的消减。此时,体验者与空间、虚拟与现实彼此关联且相互知觉到,正是“空间通过我的身体而自己认识自己”[11]96含义的体现,也是增强现实空间空间结构和交互方式建构的条件。此时,空间不再是单纯的维度与位所,而是以知觉为基础、以身体为媒介的虚实相生的场域;身体也不再是附加灵魂的肉身,而是具有介体性与场所化的身体。体验者与增强现实空间的交流也就转变为了以身体为媒介、与空间的相互融合。此刻,身体便成为“世界投射方式”与“契机”,[10]58从而将自身作为沟通的媒介与显现的界面,对增强现实空间加以解释。
由此可见,增强现实空间基于虚拟与现实共在的空间形态,借助体验者知觉与身体的介入,以现象学知觉还原的方法,破除虚与实、主与客的界限,将体验者与空间之间的媒介身体化。从而,明确了以知觉为基础、以身体为媒介的增强现实空间的运行基础。
二、身体现象学视域下增强现实空间的结构特性
(一)增强现实空间中身体的双重含义与
空间属性
在增强现实空间中,身体是意识与知觉的实体承载者,也是体验者与空间、虚拟与现实交汇并得以弥合的条件。艾曼奴艾尔·埃罗阿在《敏感的抵抗——梅洛·庞蒂对透明性的批判》一书中对身体的这一特点论述道:它“既是世界中心,又是显像的载体”。[10]17身体一方面以其实体性和知觉的载体性,将世界的中心与体验的中心合二为一。即,身体以自身为初始坐标,在对知觉的承载中建构起增强现实世界的现象场;另一方面,体验者与增强现实空间、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都在作为世界投射方式的身体的双向沟通中,彼此关联、相互融合、并综合呈现。此时,身体既是知觉的中心,又是知觉场得以建构的媒介。梅洛·庞蒂将此种特性称为交互肉身性(肉体间性)。[11]103因而,处于增强现实空间中的身体是实体世界向感知世界汇聚的原点,又是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融合的媒介。即,处于增强现实空间中的身体既具有原初性又具备介体性。
身体的介体性与原初性,也使其具有了空间的属性。一方面,身体作为意识和知觉的实体承载者,当其处于增强现实空间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占据了部分空间,从而以占有的方式将增强现实空间纳入到自身中。另一方面,身体以自身为中心,通过知觉不断地将外部空间信息纳入到身体的内部空间中,使意识与外部信息在自身中融合,并形成对自我与自我所处环境的认知。从而将自身纳入到环境中,也将环境纳入到身体中。因而,身体在原初性与介体性的基础上,以占据的方式获取了空间属性。梅洛·庞蒂曾在《知觉现象学》中描述:“拥有一个身体,对一个生物来说就是进入一个特定环境”。[7]114当体验者出现在增强现实空间中,身体便自然而然地具有了空间性。此时身体作为一个初始空
间,是体验者的意识、知觉存在的空间,是增强现实得以展开的基础空间。值得关注的是,兼具介体性与原初性的身体在具备了空间属性后,便成为了体验者与增强现实空间、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沟通的平台与交融的场所。增强现实空间的空间结构,也正是在其与身体间相互含蕴的交融中体现出来。
(二)增强现实空间的空间结构——延伸大型历史剧
的空间与放大的身体
世界最大的鱼类增强现实空间是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共在的阅读文本,是以体验者的介入为前提和依据的待完成空间。对其空间结构的解读,便是对体验者、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关系构型的呈现。基于增强现实空间中身体的原初性与介体性:一方面,身体是体验者在增强现实空间中,意识、知觉的在世载体和扩展中心。当体验者占据了身体时,也进入了身体的当下境域中。另一方面,身体作为主体与外部连接与交互的通道,是主客融为一体,并进一步深入处境中的载体。因而,对增强现实空间结构的解读,也是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关系探讨的基础上,对增强现实空间中“身体——空间”结构关系的呈现。
莫洛卡·波内曾对梅洛·庞蒂关于身体与空间关系的论点评述道:“同时作为感知者和可感者,我们的身体与感性世界有着肉体上的亲缘联系”。[12]17这里“亲缘联系”一词,是体验者通过身体与现象世界共融的关系。在增强现实空间中,这种“亲缘联系”
表现为身体与增强现实空间相互含蕴的共在。这种含蕴的结构表明了增强现实空间的内在结构,也暗含了增强现实空间内结构的运行机制。借用布迪厄在《实践与反思》中的话来概括这一关系,即:“身体处于社会世界之中,而社会世界也处于身体之中”。[13]71这就是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一书中所表达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不可分的观点:“世界整个就在我的里面,我的整个就在我的外面”。[7]511这种抽象的表达落实在增强现实空间的结构中,即为增强现实空间向身体的延伸和接纳与身体在增强现实空间中的放大和扩展,同时发生且相互交融。因而,增强现实空间的结构特点与运行机制就包含在延伸的空间和放大的身体之间。
由此可见,面向体验者静候展开的增强现实空间,在体验者进入前只是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相互叠加的静待状态,正亟待着体验主体的适时进入。当体验者一旦进入到增强现实空间中,知觉的身体便将空间转变为知觉到的境遇,增强现实空间也就变成了知觉到的现象场,并开启了以身体为中心向周围的延伸。身体也作为知觉场所的一部分,在知觉的双向性中将自我纳入到增强现实空间中来。因而,增强现实空间以身体为中心,向外延伸、将身体同化为处境中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当身体被增强现实空间所接受时,其也通过对自身知觉中心的明确,不断以知觉的扩展占据外部的增强现实空间,从而将外部的增强现实空间纳入到自身中。此时,身体便以自身作为媒介场所,通过知觉与意识的综合处理,使虚拟空间、现实空间在此处融合,进而使空间在自身中获得解释。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写道:“关于世界的知觉也不过是我的呈现场的扩大,不超越我呈现场的基本结构”,[7]385以此
表明他将处境空间作为自身知觉场的扩展的观点。同样在身体通过知觉的扩展中,增强现实空间也获得了知觉上的呈现。
由此可见,在增强现实空间中,空间向身体延伸,使身体纳入到空间结构中;身体在空间中放大,形成对空间的知觉重构。增强现实空间便以知觉场的形式围绕着身体展开,身体也以自身知觉的放大对增强现实空间加以建构。因而,身体与增强现实空间的关系呈现出相互含蕴的特点,并在延伸的空间与放大的身体中,完成身体与增强现实空间的无缝衔接。
三、身体现象学视域下增强现实空间的设计方法
增强现实空间以知觉为基础,以身体为媒介,在延伸的空间与放大的身体中完成身体与空间的无缝衔接。因而,对增强现实空间的建构,需要突出虚拟与现实、体验者与空间的共在关系,强调彼此间的相互含蕴,以加深空间中各个部分的契合程度、扩展各个层次间的联系。且增强现实空间需要为体验者的知觉
qq农场种什么升级最快介入做好充分准备,为体验者对空间的知觉重构留有契机,以实现体验者与增强现实空间共情地交融。由此,可从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间的类似性、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间的夸张性、身体与空间的对接性与身体对空间的待完成性四个方面,明确增强现实空间的呈现基础,体验者介入空间的前提、依据与方式,从而展开对增强现实空间设计方法的探讨。
上海熏鱼(一)增强现实空间中的类似性及其设计
方法
增强现实空间在体验者介入带来的移境换景前已预先存在,并保持着预设的状态和相对的独立。此时,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以逻辑上的相合和内容上的对接为前提,构成了待体验者介入的空间。二者间的相互关照,为即将到来的身体与空间的交互提供了渠道,为体验者的知觉介入提供了引导。因此,增强现实空间中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间的类似性也成为了增强现实空间的呈现基础,对虚实间类似性的建构也成为增强现实空间设计的首要任务。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内容与结构上的类似,促成二者在体验者知觉中的融合,从而使体验者以自身为中心,切身地参与到增强现实空间中。
对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类似性的建构,首要是对二者相似关系的突出上。内容与结构上恰如其分的相似,是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相类似的前提。在作品《Vallea Lumina》中,加拿大设计团队The Moment Factory以蒙特利尔的一处小镇森林为现实场地,基于当地繁星坠落森林的传说和曾多次发生的森林失踪事件,藉由魔幻的场景向观众诉说了老人与少女步入魔法森林并经历奇幻之旅的故事。设计团队深耕当地的现实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并以此为蓝本创造出了虚实相合的增强现实空间。通过增强现实技术的运用,虚拟的童话空间被呈现于漆黑的夜空中、婆娑的树影间和花草石木上。粗糙的树皮在虚实交替的表达中,呈现出树精灵皱起的眉头与满是皱纹的眼角,伴随着周围幻化的场景,向
来人耳语着森林深处潜藏的秘密。老人与少女所途径的幽暗森林也在虚拟场景的呈现下,展现出繁星坠落后的满地星光。在此作品中可见设计团队通过对历史环境、空间氛围、以及事实与童话穿插等方面,塑造了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在内容上的相似,使体验者在虚实的交织中,沿着老人与少女的足迹,体验了亦真亦幻的童话世界。
在内容相似的基础上,增强现实空间既可借助现实空间的平台为虚拟空间的精彩表现提供有力的支持,又可借助虚拟空间的灵动表达对现实空间的内容加以扩展。由此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相辅相成的相互关照中,实现增强现实空间可感信息的扩大,从而强调了空间中各部分在相似基础上的相互交融,进一步实现对二者类似性的建构。这一点在作品《Vallea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