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祝福客户短信我个人感觉自己的经验代表“平民考生”。因为我的身份非常平,甚至是低:“三跨+往届+无背景or关系+本科非211or985”,基本没有先天优势。那分数特别高?也不是。这两年考试专业课还是可以的,但第一年公共课居然惨败,虽过了线但总分差了1分;第二年也只比传媒自划线多9分,名次也并不靠前。不过既已查得拟录取,那么应该也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吧。各位11年考的同学可以这样想:我这样的也能过,那么大家就更不用说了。最近看提问的同学也不少,那我就系统的说一下自己的经验,仅供参考。我自己是受前人之助,所以想把这个工作继续下去。希望各位如果考上了也有人能继续帮助下一届。
另,论坛关于综合考试艺术学和公共课的复习经验已经非常多了,而且很多都写的很精彩。所以我重点说数媒基础的复习,这些我最后会点一下,就不重点说了。下面的东西如果有错误或者不足欢迎批评指正。
EXP-1:数媒专业的基本情况
之前答疑的时候有回答过这个问题。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开得比较“早”,研究生是08年第一届。热门度是逐年升高。前三年的分数线(以传媒最终自画线为准):08年320/45/68,09年320/42/63,都走得国家线,10年总分突然提升,335/32/45,高过国家线30分,和历年最热
门专业之一的广电艺前5个方向打平了,可招生名额比广电艺少的多。我猜测是国家线太低,为了减轻面试压力和保证录取比例而提线,今年是只有16个人进复试,录了多少暂未知。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什么,研究什么,专业介绍里说的足够明白了。这个专业比较核心的东西是数字影视/动画/网络多媒体。为了应试要把握的东西主要有:高新数字技术(主要是影视、动画、移动多媒体、网络多媒体方面的,以及当前一些网络/学术热点,主要出名词解释),艺术学和美学(这个在复习综合考试艺术学的时候也就顺带复习了,名词解释考过构成主义、巴洛克风格等,答大题也经常用到),视听语言基础、传播学基础(答大题经常用到)。
当然实际涉及的面还要更广的多,往年考过移动通信方面的东西(比如NGN、3G,IVR)。作为专业的基础,大家有必要去学习视听语言——这是之前一个师兄告诉我的。以前出过的题目也有,比例不是很大,但却是这门专业课的基础。今年复试笔试是直接考到的,我得了92分,一直暗暗感谢那个师兄的提醒。其次,传播学如果之前没学过的话也需要学习。现在是一个传媒的时代,任何东西都多多少少能和传播学扯上。不仅这门专业课需要
它的知识,而且应试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大题都可以以传播学知识作为切入点,解决答题思路不通的问题。
EXP-2:书要怎么看,看到什么程度
09年起数媒改成了考纲,不过可以继续按照08年的参考书目准备。相信大多数考生都会为数媒那一厚摞子参考书而发愁。不仅书的数量奇大,而且大部分都是字典一样的厚家伙,还有三种期刊。可以明确告诉大家:完全不需要都看。都看当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复习时间紧张的情况下,一定要分重点非重点。以下是我个人复习的时候对于书目的分类:
第一重点:《数字艺术论》(下),《重构美学》的中篇、下篇,《电影的元素》,《传播学概论》
Tip:这一部分重点看,把握其核心思想,且要认真做笔记。其中《传播学概论》如果本科期间学过,那可以放到泛读行列。如果没学过且觉得这本书条条框框不清晰,可以改看咱们高教社的《传播学》,这本书很条理和系统,比较符合中国学生的思维方式。这大概
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东西的方法区别吧。《重构美学》上篇主要讲美学的东西,比较晦涩难懂。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时间,没时间完全可以不看。中和下非常有用,论述清晰且结合实际,答题有很多可以用到的。《电影的元素》适合视听语言初学者。如果本科学过视听语言,也可以加入泛读行列。没学过一定要实现视听语言的入门。这即使初试用不到,复试也很可能会有的;复试用不到,入学后也要学的。
馥怎么读 第二重点:《数字影视剪辑艺术与实践》,《数字艺术论》(上)
Tip:这一部分也要精读,掌握其中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论方面的东西。李停战老师的书很有意思,结合《电影的元素》学下来,视听语言这块就差不多了。《数字艺术论》(上)主要看里面宏观论述的东西,具体到技术细节的大概有个了解就行了。标准是你能够弄清楚什么是数字艺术,数字艺术的理论层面主要有哪些东西,大致分类有哪些,发展现状如何。
非重点:《第二媒介时代》,《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世界是平的》,《技术的艺术》,《二十世纪视觉设计传达史》
Tip:这部分是泛读。其中第二本我都没有买到。里面应试可以用的东西非常少,性价比非常低。有时间的话读一读有好处,没时间的话随便翻一下就行。
仙人兜杂志:《现代传播》,《CGM》,《互联网周刊》
Tip:《现代传播》对应试还是很有帮助的,从里面选一选数媒方面的论文,一来可以学习答题的写作方法,二来可以把握老师的思路和当下的学术热点。不过没条件的话也不需要买两年的那么多,能看多少看多少吧。中国知网也有下。《CGM》蛮贵的,我买了几本。里头主要是动漫、影视方面的一些东西,有助于扩展视野,对应试的帮助不是特别的大。《互联网周刊》我没有看过不便多说,不过从字面上看对于02网络多媒体方向的同学应该比较重要。
那么,以上这些书看到什么程度呢?我只能很抽象的概括:吸收成自己的东西,答题的时候让老师觉得你认真看过书,但却没有直接照搬书上的东西。数媒这门课答题是很难从书上直接照搬的,所以不能像综合考试艺术学一样脉络很清晰,学起来有板有眼。这也是很多同学感觉把握不住这门专业课的原因,它很“飘”。高速免费时间表2022
看书的时候一定要动笔,干看一方面可能把握不住框架,另一方面有时候容易看睡觉。笔记我当时前后共写了三遍:第一遍随便写,感觉有用就写;第二遍就总结出一个框架了,用大大小小各种括号弄出了一个结构图样的东西,点子很快;第三遍纯属cross over性质,把握前面记下的框架并加深记忆。当然这个过程会很累,写到手抽筋也有可能,但是不论对于记忆还是把握知识点都很有帮助,多付出点吧。
EXP-3:题要怎么答,答到什么程度
历年真题的重要性相信每个考研的同学都是知道的。数媒目前只有三年的真题,量很小,所以不仅要全部收集到,而且要认真做,做两到三遍也不为过。真题本论坛历年的都有,自己动手吧。数媒的出题格式基本也已经形成模式了,给了考生很高的自由度。名词解释2010年成了六选五了,简答四选三,论述三选二,分值比例一直没变过。名词解释是5X6=30,简答+论述性质和答法一样,可以看作一类题,共120分。这孰轻孰重很明显了。名词解释的面太广泛,至少对于我这个三跨考生,全部都会基本不可能。从历年真题大家可以看出来,涉及到移动多媒体、网络多媒体、视听语言、艺术学美学概念等等多方面都有。所以不要在名词解释上费过多的周折(注意是过多),把历年真题的名词总结起来,
查一下百度百科之类的,然后再顺延看看这些名词周边涉及的其他名词,可以牵扯出一大串。这方面只能自己多总结了,不知道其他同学怎样,我个人是仅限于此了。
大题才是我们要拿分得核心部分,涉及的方面也很多,不过题目通常都是非常的灵活,而且往往会涉及到当前网络、媒介一些热点。比如10年考到“草根文化的得与失”,(名词解释包括的“微博”“3G”),09年考到“流媒体”,可以看出如果不是经常上网的人对这些东西是不太好把握的。所以考数媒的同学,平时还是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上网,多了解一些当下网络热点或现象,还有一些新名词什么的,数媒成天和网络打交道,这完全不是不务正业。当然成天玩游戏聊天之类的除外。
具体到答题本身,我个人的想法是:一要有自己的套路,二要有自己的亮点,三要有规范的言辞。答题套路每个人都不一样,我是很传统的分条分点式,总-分-总结构。先来一段论述,然后来个一二三四五六,最后再来个总结。针对题目,可以从传播学入手,可以从艺术学入手,可以从视听语言入手,如果自己有什么“特殊技”也要使出来,避免无目的的瞎侃。以我复习时做08年的真题为具体例子详细说(08年论述第二题,题目自己真题看):
1.首先列举十种新出现的艺术形式(这是题目要求)
2.以数字音乐为例来论述(数字音乐是我个人爱好,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特殊技”。以下是我分的条和点,每个分条分点后面都有一段叙述这里省略,每段都结合了数字音乐知识)
(1) 数字技术的出现,使技术与艺术实现完美结合,创作主体扩大化,创作手法多样化。
(2) 数字技术使创作成本更加低廉,创作自由度增加。
(3) 数字技术使艺术创作、传播、鉴赏有机融合,体现人的主体性。
(4) 数字技术可以催生新的艺术创作思维的产生
(最后接一段综上所述,Over)
以上这个实例仅限于说明我个人的答题方法和套路,不是标准答案什么的。确切说,数媒的题就没有标准答案……大家可以自己开发方法,别太局限于传统思路。不过有几个要点有必要提一下:
1.一定要结合实际。传媒的老师很看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所以多举例子。
2.还是前面提到的,最好能够分条分点,或者至少像论文一样每段都有自己的核心思想。
3.要辨证。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要你判断某个观点对还是错,那么就要正面反面辩证的说。对某种现象/观点不要全盘肯定或否定。
4.字数方面,能多尽量多,但必须言之有物。名词解释把握在200左右,多者不限;大题,简答1页,论述2页,多者不限。但一定要算好时间,看看自己一分钟最多能写多少字,面对一道题需要多少思考时间。不要最后做不完题就杯具了。
EXP-4:其他关于数媒专业课初试的Tips:
1.本校本专学生的竞争力?
匪侠 这个不要太过担心,他们在本科学习、实践上,对专业课的把握上以及平时学习获得老师的指点上,优势是必然的,可也并非是绝对的。和个人努力、学习方法等还是分不开的。从师兄那里了解到09年本校本专考生数媒基础平均分117,可以看出不是高的恐怖,而且也有没考上的。而外校跨专业跨的挺远的同学也上了不少。
2.初试老师/师兄师的必要?
外校同学如果不是能够跑传媒去听老师的课,请教专业课知识,那么完全不要考虑这茬。导师现在是开学后才双向选择,复试前可以提前沟通一下,但初试期间导师基本帮不上太多忙。始终记住,初试是实打实的拼实力,人为因素和运气成分所占比例都很低。师兄师倒是很有必要认识。我就是受到一位很早就上了这个方向的师和08级一位师兄的很多指点才能把握更多的信息。他们初试复试都能帮到你,而且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具有实战指导意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