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音乐唱腔与胶州秧歌的融合与创新——胶州茂腔现代戏《秧歌乡的...
当代音乐2021年第3期
MODERN MUSIC 茂腔音乐唱腔与胶州秧歌的融合与创新—
—胶州茂腔现代戏《秧歌乡的故事》解析
郭欣欣
[摘要]茂腔是山东省地方传统戏剧,主要流行于山东省胶州市、高密市,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茂腔在胶州人民心中具有很高的位置,胶州人爱看戏爱听戏,男女老少都能哼几句茂腔的经典唱段。随着时代的
变迁,茂腔在保留原汁原味音乐的基础上,从旋法特点到板式变化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大大丰富了茂腔
音乐的表现力。另外,在表演方式、音乐元素、舞美形式上都进行着新的开拓。《秧歌乡的故事》这部茂腔现代
戏,融入了胶州秧歌的音乐元素,加强了茂腔的音乐表现手段。茂腔不再传统守旧,它融合了很多新的现代元
素,在新的时代下茂腔展现了新的活力。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加深大家对胶州传统音乐的认识和了解,使大家感
受到这一地区的戏曲音乐的独特魅力,也为中国民间地方音乐多元化的发展作出些许贡献。杭州西湖附近的快捷酒店
[关键词]胶州秧歌;胶州茂腔;《秧歌乡的故事》;融合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3-0166-03
一、茂腔剧种概述
(一)简要概述茂腔声腔的起源
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众多:吕剧、柳子戏、山东梆子、五音戏、柳琴戏、茂腔、大平调、八仙戏等近三十种。[1]茂腔起源于“肘鼓子”戏,最早可追溯到山东姑娘腔,根据确切考证这个声腔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山东境内的地方戏曲分为弦索系统、梆子系统、肘鼓子系统和民间演唱形式发展而成的戏曲剧种这四大系统。茂腔剧种同柳琴戏、五音戏、柳腔等剧种同属“肘鼓子系统”。早期的茂腔被称为“本
肘鼓”,意思是本地流行的肘鼓子戏。[2]到19世纪中后期受柳琴戏等剧种的影响,在女腔唱腔的尾音处采用高八度来演唱,众称之为“打冒”,所以又把“本肘鼓”改称为“冒肘鼓”,茂腔的“茂”字即因“冒”字的谐音而来。茂腔剧种的演变过程可简述为山东姑娘腔一一本肘鼓一一冒肘鼓一一茂腔。⑶
(二)茂腔的艺术特
茂腔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言方面,茂腔的唱腔和念白,均来自地方方言口语,这与其他剧种有着明显的不同。⑷茂腔能够在地方获得百姓观众的热烈支持,首先在语言上有着极大的优势。山东方言是学术界讨论较多的一种地方方言,而省内不同的辖区和县级内方言差异也极大,茂腔主要流行于高密、胶州、诸城、日照等地,在茂腔的唱腔不变的基础上,念白方面却能够根据各地区的语言差异而有所不同,使这各剧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能够直抒民意,不仅使当地的
[收稿日期]2020-09-07
[作者简介]郭欣欣(1995—),女,天津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天津300171)观众倍感亲切,也容易引起外地观众的兴趣。
第二,唱腔方面,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从本源上说是声腔系统的变迁史,只有唱腔音乐才能最准确地表达出某一地域、某一时代的风土习俗、心理节奏、人生况味,因而也最具有吸附力和传播力。
茂腔的声腔音乐结构属于板腔体结构。早期的茂腔声腔一一即山东姑娘腔和本肘鼓时期,是曲牌体结构,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民间小调连缀而成。发展到冒肘鼓时期,受到京剧、梆子等剧种的影响逐渐过渡到板腔体结构。声腔音乐的衔化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以一对上下句为基础,在变奏中采用“扩板加花、抽腔浓缩、放慢加快、移宫犯调”等手法,运用速度、节奏、旋律的变化,派生出各种不同的板式,如一板一腔、一板三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几类板式结构。
从戏曲音乐美学的角度来讲,茂腔的唱腔特点主要是“哭腔”和“打冒”以及“酸甜”特,这“哭腔”是源于茂腔中的板式大悠板,也就是我们理解中的“悲调”,调式当中有类似女人啼哭哀伤的韵味,用悲伤的哭腔使其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打动听众,产生感同身受的体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共鸣”。茂腔“酸甜”的特,在于剧目中丰富的音乐板式,行腔紧凑,能够表现音乐的丰富感情彩,外加茂腔特有的说唱形式,演员口齿伶俐如蹦豆般一口气唱完唱词,能够使观众感受到大悲大喜和剧情重点高低起伏,剧目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更能衬托茂腔的“酸甜”特。“打冒”则使音乐富有跳跃感,令人轻松愉快。“打冒”指的是音翻高八度,演员一般需要用满口嗓演唱,“打冒”具有轻松愉快的情绪,而且茂腔剧种本身对演员嗓音条件的选拔要求很高,先天嗓音条件不够出,唱好茂腔是很困难的。
166
郭欣欣:茂腔音乐唱腔与胶州秧歌的融合与创新—
—胶州茂腔现代戏《秧歌乡的故事》解析
第三,戏曲表演艺术方面,均注重“唱、念、做、打”,茂腔中“唱”的唱腔,无论男女角全在板眼上开口,演唱时才能不失茂腔的韵味,演唱时有板有眼,散而有节,能够收到好的戏剧效果;“念”,则是在上文第一方面中,茂腔的念白是经过艺术化加工的山东半岛地方方言,是其重要的剧种特之一;“做”是舞台四功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戏剧当中的场景和生活区别于现实生活,做戏体现的真实,是经过艺术处理,具有真假结合的效果,茂腔做功讲究:虚拟唯实、形体唯神、雅俗唯美、性格唯真;“打”方面,茂腔源于说唱艺术,主要讲究武戏文唱,不像京剧或其他剧种中有很多翻筋斗的演员,茂腔演员主要在腰、腿、毯子功等方面下功夫,现在的茂腔剧团也很少有武戏。
从以上三个方面简述茂腔的艺术特,我们可以认识到:茂腔这一剧种在艺术凝练的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它是按照不同的剧情不同的人物以及不同的舞台特定环境去发展的。茂腔在其优秀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新的艺术表演手段,以丰富茂腔艺术的内容,这尤其表现在现代茂腔剧目的表演中,结合了当下的社会背景与现在普遍存在的社会矛盾,这使它能够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和需求,剧情上能够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与观众拉近距离,产生共鸣。近些年,茂腔现代戏除了《秧歌乡的故事》夕卜,还有胶南茂腔《支书张玉刚》、诸城茂腔《失却的银婚》、高密茂腔《红高粱》等,这些剧目都通过茂腔艺术形式去展现现实反腐题材和现实性文学作品。
二、《秧歌乡的故事》音乐片段解析
首先,胶州茂腔与胶州秧歌作为这一地区地方艺术形式的代表,其音乐上是具有共性的。茂腔是用语言艺术去展现胶州地区鲜明的人文风俗,秧歌则是用肢体去表达这一地区人民淳朴热烈的情感。茂腔中的大悠板与正调原板通常为徵调式,而胶州秧歌的音乐曲牌,同样是以徵调式为主,[']这同样影响了这一地区民歌的音乐特,胶州地区的民歌调式同样深受茂腔和胶州秧歌的影响。一个地区,地方音乐调式调性一致。
胶州秧歌因其特有的文化特点与艺术特,被列为山 东三大秧歌之一。就其特点来说,可以归纳在三个方面:第一,胶州秧歌音乐是以各类迥异的曲牌形成舞蹈音乐和曲牌体的小戏音乐;第二,它以徵调式为主、商羽调式为辅的交叉调式是胶州秧歌调式的音乐特点;[°]第三,新颖、独特的打击乐演奏是胶州秧歌音乐的又一特。胶州秧歌的舞蹈动律在于“三弯九动十八态”。
(一)茂腔音乐与胶州秧歌音乐
剧情中男一号和女一号,在地方秧歌队曾是一对好搭档,从小青梅竹马,但长大后因为各种原因没在一起,两个人之间是有爱情经历的。时隔多年再次一起合作,而此时两个人各丧夫丧妻,意欲重续前缘,但因一些新的社会问题而造成两人情感上的磨难,最终是喜剧性的结局,而造成当中矛盾的原因却令人深思。
在整部作品中剧情始终围绕着秧歌展开,运用茂腔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
(二)分析《秧歌乡的故事》唱段《金秋十月风送爽》《金秋十月风送爽》是茂腔《秧歌乡的故事》中的重要唱段,女主人公杨秋兰回忆起两个人十七八岁时一个“撇扇”一个“舞棒”,秧歌表演上的默契以及两个人之间情投意合的过往,想要再续前缘的激动羞涩的心情在这个唱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歌词中“大秧歌扭得喜欲狂”“金童玉女好呀么好搭档”“龙飞凤舞情意长”是重逢之后女主在梦中回忆他俩之间的过往,心里面欢喜又甜蜜。
在唱腔上,运用了茂腔的女腔正调原板,主弦京胡定弦“5-2”,2/4节奏,一板一眼,有着浓郁的地方彩。
《金秋十月风送爽》唱段是三段式结构。戏曲的三段式结构不同于歌曲的创作,是采用了A+B+AB的手法,唱段中的B段即用了胶州秧歌音乐的变奏。《秧歌情》作为一出茂腔现代戏,巧妙地把胶州地区广为流行影响甚大的两项艺术形式—
—胶州茂腔和胶州秧歌,有机地熔为一炉,这两项艺术形式双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剧作者聪明的、高明的选材。曲作者在二度创作中紧紧抓住了这一创作要点,在声腔设计上紧扣情节发展和人物脉络,为戏剧文本的舞台展示增添了时空张力,成为该剧中一段精彩的经典唱段。
唱段的前八句是借景寓情并引出了对往事的追忆。起板过门采用茂腔特有的“花过门”,欢快明亮,富有激情,演员在高亢明亮的音区唱出了“金秋十月风送爽”的唱腔,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与以前一场秧歌以混乱失败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观众对剧情的发展充满了美好的期待,接下来叙述梦中对往事的追忆。木管乐轻声奏出了主题音乐旋律,由弱渐强,导入动感强烈的胶州秧歌曲调。在这里,曲作者一反梦境表现时常用的朦胧缠绵手法,不仅引用了动律强烈的舞蹈节奏,还加入了锣鼓伴奏,充满了青春活力。女主人公领唱加幕后合唱的形式再现了“金童玉女好搭档”“龙飞凤舞情意长”的情景。作者采用了胶州秧歌中“赶集”的曲调旋律变奏而成,与茂腔的正调原板同属徵调式,在调式调性上是相吻合的,在风格上是统一的,因而毫无生硬违和之感,旋律的变化又使整体上呈现出层次的变化。
宠物狗的品种最后八句,先以古筝弹奏的琶音带动情景返回现实,“梦醒来……”一句采用散板清唱,引出了原板的声腔重现,与起句段落形成呼应,在“心悬空”后的过门和“意乱心慌”的大拖腔都采用回旋式行进,刻画了老年人遇到黄昏恋时思虑再三、起伏不定的特有心态。
综上所述,《金秋十月风送爽》唱段是经过精心设计而达到比较成功的一段唱腔,这从演出时收获到观众的阵阵掌声中可以得到验证。
三、茂腔音乐发展思考
(一)茂腔音乐的现状
茂腔音乐属于戏曲音乐范畴,是茂腔剧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的曲牌体过渡到板腔体,其曲体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浓郁的地方特依旧保持不变。茂腔的代表性
如你所愿什么意思
167
感恩妈妈的唯美句子当代音乐•2021年第3期
剧目“四大京”“八大记”长久不衰,其中的经典唱腔依然深受观众喜爱,凸显了茂腔唱腔音乐在戏剧中的独立性。在创新剧目的音乐设计中,传统的基本调仍是创作的源泉,《金秋十月风送爽》一段极具代表性。当然,近年来一些茂腔新创作剧目的音乐唱腔也出现某些偏离的现象,在观众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这是难免的。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艺术作品的创新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要在现实的审美观念中逐一验证。
(二)茂腔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感恩的心演讲稿
茂腔剧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保护与传承和改革与创新成为未来发展的两对突出问题。
保护的立足点应当是寻源头,同时要弄清楚各个历史时期的脉络及变化的原因。从历史的角度反观自身,这样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对今天的创新有着启示的作用。传承是动态的保护,流传至今的传统艺术基本属于精华部分,尽管也有“人亡艺息”的情况,但毕竟是少数现象。对青年一代的传承和培养应是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任务。
时代在不断进步,茂腔音乐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茂腔音乐的改革与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依据剧本新赋予的人物情节而设计。目前有一种倾向,为了博取观众的掌声,一味追求“高、尖、拖长音”,这种观点不宜提倡。应当选择那些观众所熟悉喜爱的曲调,合理抒发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与观众产生共振与交流才是茂腔音乐改革与创新的正确道路。
一出大型剧目演出全剧的机会已经不多了,但其中的一些唱段却在各种文艺晚会上频频演唱,在观众中不断吟唱,这是戏曲音乐流传的一大特,本文所解析的茂腔现代戏《秧歌乡的故事》中《金秋十月风送爽》的唱腔,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结语
2006年,胶州茂腔和胶州秧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多年来,茂腔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出品了很多优秀的新剧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便是结合了胶州音乐精华的茂腔剧目《秧歌乡的故事》。[7]这部剧的特点在于将茂腔与胶州秧歌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无论是在艺术表现力方面还是观赏价值方面以及在音乐主题的深化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是茂腔创新发展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以《秧歌乡的故事》音乐创作为论题的切入点,对胶州茂腔以及胶州秧歌的音乐形态进行剖析,为胶州地方音乐后续的蓬勃发展提供参考与理论支撑。
注释:
[1]周爱华•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24.
[2]胥正娜•山东地方戏曲茂腔与肘鼓子戏系列的渊源与比较[J].戏
曲艺术,2009(04):66—68.
[3]周庆伟•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茂腔”的调查与研究
[D].温州大学,2008:17.
[4]叶惠文•论茂腔的艺术特点与传承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
2009:27.
[5]张曼姝•胶州秧歌的传统与现在一一胶州秧歌的历史演变及艺术
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15—16.
[6][7]谢民•胶州市特文化简介及翻译策略[J].高教学刊,2015
(19):258—259.
(责任编辑:韩莹莹)
《当代音乐》投稿、征订启事
《当代音乐》(月刊)全国发行,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吉林省音乐家协会、吉林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当代音乐》编辑部出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2233。国内统一刊号:CN22-1414/J。
1.论文三版(5000字)起发,字数按摘要、正文、注释以及谱例、表格或图片面积计核;声乐、器乐作品稿件均要求线谱,简谱不收。
2.本刊要求来稿的重复率(相似率)不得超过15%,建议作者使用知网对稿件进行学术不端检测。来稿文责自负,见刊后因重复率(相似率)超标影响使用,由作者个人负责。
3.论文文献引用必须是实引。引用期刊(著作)的,要在文后注释中写明作者姓名、论文(著作)名称、期刊(出版社)名称、期数(出版时间)、实引页码。文后注释条目顺序,要在正文中对应地用[1]、[2]……准确标注。具体要求可参见本刊。
4. 论文正文内谱例,要求使用Sibelius或Finale绘谱软件制作的五线谱,拒绝使用乐谱图片裁剪的谱例。若谱例中需加文字或符号,应在制谱软件内完成,不能粘贴到word文本之后再添加文字或符号。
5.论文或作品后要附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学位(博士以上)、职称、职务、单位全称、单位邮编、邮寄地址、电话和邮箱,请勿缺项,以便与作者联系。
七一座谈会发言6.论文题目(包括副标题)不得超过20个汉字。编委会将对采用的稿件题目及正文统一进行审核修改,不同意者请来稿时注明。
本刊邮发代号:12-480,全年12期,共420元。欢迎广大音乐文化工作者和音乐院校师生踊跃订阅。
论文投稿cnjlddyy@126作品投稿cnjlddyy@163编辑部电话:*************
《当代音乐》编辑部16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