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渊源有哪些
中华文化渊源有哪些
什么是文化?《辞海》上解释: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比如历史文化遗产等等。狭义上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十分广泛。世界上对文化的定义,比较著名的有一百多种。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的理解是:“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以及与之相互应的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他的解释虽然是狭义的、不全面的,但是却指出了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和本质。
所谓“中国文化”,简要的说,就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一种文化体系。她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涵括各种不同的外来思想文化内容;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历史悠久、传统优良、内涵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而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
究竟有哪些东西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而称其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呢?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一个渊源流长而完整的文化体系,传统文化元素自然也包罗很广。我们可以选出一些
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为例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中国书法、文房四宝、唐诗宋词、中国画、祥云图案、中国瓷器、篆刻印章、京戏脸谱、中国结、甲骨文、八卦、中国剪纸、如意纹、石狮、唐装等。
app store 打不开历史是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古代到今天逐渐演变的过程。人的智慧及其创造就在这个过程里积累和提高,文化也就在这个过程里不断演变和丰富。割断了古今,割断了历史,也就割断了文化。我们这些人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根基和依据。因此,了解中国文化,必须首先了解中国的历史。
一本和二本有什么区别
【中华文化的三大思想渊源】
中华文化的三大思想渊源是氏族社会的道德主义思想遗产、农耕社会的人生经验、自然笼罩下的宗教情感主义。中华文化的人生态度是温和的现世主义和温和的道德主义,所关注的中心是个人的生存状态,实现道路是在实现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道路上把握个人命运。由于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分化已经发生而且不可逆转,所以整体利益的实现缺乏可以依靠的力量,需要人们的有意识的努力和合作,中华文化从而具有深刻的积极政治理念。
儒家学派主张以道德主义实现社会整合和社会教化,虽然“大同”不可能但是还应该为实现“小康”而努力,儒家代表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源流——道德主义。
一亩地等于多少平方米?法家认为道德主义的黄金时代已经无可奈何地过去了,所以引入新的社会管理手段是必须的。但是中国法家思想与西方的法治思想根本不同,西方法治思想的中心是基于物权和利益关系的调整,而中国的法家的目标是维护社会道德的地位。
道家特别是老子对道德主义失落的社会后果认识十分深刻,而且也认识到管理的悖论——要调和不同地位的主体去为共同的目标努力是何其困难,失去了道德自觉,社会管理就没有根本出路。
墨家思想除了来源于氏族社会的道德主义遗产之外,更集中体现了农耕社会的人生经验。墨子主张“强本节用”,实际上就是一种审慎的经济决策方式,这种决策方式用今天的语汇来替代,可以称之为“低成本运营方式”,因为农业的收获很少,如果不尽量节省开支和避免风险,足以产生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的困难。
兵家思想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的综合应用。
各家学说都面临一个难以预知和确知的自然界,在农业作为人们生存的主导产业的时代,这个自然界偏偏又无法回避而且对人们的生存状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各家对此无不含糊其词地“任以自然”和言“天道”,并给予高度重视。所以儒家的基本经典中有《易经》,老子的“道”更是无所不在,墨子也一样主张“天志、明鬼”,鬼神和自然也一样关乎人伦道德,人伦社会甚至还是“参天地之化育”,中国的“天人合一”境界全面参杂着道德主义的现世情怀。
【中华根文化】
中华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几乎包罗万象。中国特有的哲学、文学、艺术、宗教、音乐、风土民情、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范畴。因而本文只谈中华根文化。
中华根文化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华文化的总根和源头;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与核心。当我们了解了中华根文化以后,我们就象站在高山顶上,万里山河、古今万事,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就会增长无限的智慧。
中华文化的总根是《易经》、《道德经》和儒家《四书》。《易经》、《老子》、《庄子》被称为“三玄”。玄就是指幽深、高远的意思。《易经》源于6500多年前伏羲的八卦,成于3000多年前周文王的《周易》。《易经》包罗宇宙万象,博大精深。由《易经》产生了中华文化,产生了计算机的二进制,产生了和谐理论。《易经》的阴阳理论和后来的太极图就是讲宇宙万物都是阴和阳的对立统一。核心是和生万物。“和”就是指阴阳平衡协调,认为对立统一与和谐是宇宙的总规律。和谐是国家、社会、家庭、个人最高的价值观。《易经》的对立统一强调阴阳的统一性,认为和谐的主要途径是自我调节平衡。《易经》开始只有象、数,而没有理。以形象表示的《易经》就是64卦。64卦描述了宇宙万物循环的轨道、状态和结果。其中最重要的一卦是地天“泰卦”。一阴一阳,外柔内刚,阴阳和谐,国泰民安。在《易经》里,“和”与“泰”是同义词。所以和谐是中华根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化最高的价值观。中华文化主流中的道家、儒家、墨家虽然各有分歧,但是都以“和”为中心思想。老子说:“天地相合,以俞干露”;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在民间,“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成为口头禅。和谐的核心是平衡,途径是协调,状态是融合。其中平衡最为重要。失去平衡,无法协调,不可能融合。平衡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质和量合理入党思想汇报2012
的关系和比例。治理国家、治理单位、治理家庭、治理自己的妙要就是平衡。平衡包括平等、均衡,但是不等于平等、均衡。更重要的是科学合理的关系和比例。
世界上很多学者都在研究,而且搞不明白为什么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灭亡了,古印度和古埃及四分五裂为很多国家,唯有中国完整的保留下来。因为和谐、统一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最高的价值观。
【三皇五帝】
语文教研组计划旧时有句话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是传说中开天辟地的英雄,是创世纪的大神。那么,“三皇五帝”是什么人呢?是我们传说中的始祖,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人物。关于他们的情况,历史文献有不少零零散散的记载,但都带有浓厚的神话彩,而且世系错乱,叫人摸不着头脑。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呢?古书记载说法不一。
“三皇”有六种说法:(一)天皇、地皇、人皇;(二)天皇、地皇、泰皇;(三)伏羲、神农、祝融;(四)伏羲、女娲、神农;(五)燧人、伏羲、神农;(六)伏羲、神农、黄帝。四好少年事迹材料
“五帝”也有三种说法:(一)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二)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从社会发展和科学认识的角度来看,燧人、伏羲、神农这一三皇序列,反映了中国原始先民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化过程。燧人表明人类对火的发现和利用,伏羲则表明处于渔猎阶段,神农则表明已进入农耕时代。但历代王朝所崇祀的三皇五帝是这样一个序列: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皇”的本义是“大”,而“帝”的本义是王的称号。三皇五帝所处的远古时代,并没有这样的称呼。这是到了春秋战国以后,人们认为他们算得上是称王称帝的人物,才尊奉他们为三皇五帝。
那么,究竟有没有三皇五帝这些人呢?不能简单地肯定,也不能简单地否定。不论有无具体的人存在,他们的名称和流传的事迹,都反映了原始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很可能是某一社会阶段的概括和象征,也有可能是某些氏族部落的名称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名称。看上去世系很混乱,但仔细研究起来,又不是没有历史的脉络可寻。当然,在历史文献里记载的这类人物很多,并不止三皇五帝,有名称的就有数十人。为什么只讲三皇五帝呢?这可能是后来的儒家选择、加工的结果。儒家以天、地、人为“三才”,故以三皇相配;以金、木、水、火、土为“五行”,故以五帝相配。正是由于儒家的大力推崇,从秦汉时起,“
三皇五帝”就被奉为神明,列入祀典,进行祭祀。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下诏为三皇五帝立庙奉祀,诏曰:“三皇五帝,创物垂范,永言龟镜,宜有钦崇。”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派人寻访三皇五帝的陵墓,并且设户守陵,春秋两季祭祀,一直相延到明清。因此,现在还有不少有关三皇五帝的遗迹保留下来。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