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节日的记忆李长廷
节日是历史的记忆,是历史延伸至时间深处的根。
一般老百姓很少去关注历史,但他们关注每一个节日。他们通过一个一个传统节日,表达自己对历史对祖先的尊崇与敬畏。
中国的节日数不胜数。已经深入人心的,诸如正月的元宵,三月的清明,五月的端午,七月的中元(鬼节),八月的中秋,九月的重阳,及岁尾年头的春节,铁板钉钉,一个也不能落下。
但中国的节日远不止这些。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留下的文化印痕浩若烟海,我们稍作搜索,便可发现,其实一年十二个月,没有哪个月是没有节日的。如正月的立春,古人就非常看重,上至皇帝,下至大小官员,都要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祭祀活动;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不下雨,关乎农事与丰收,自然忽视不得;三月除却清明(其实还包含了寒食),三月三也颇具文化内涵,杜甫的《丽人行》对这天的节日盛况有过生动描述;四月有个四月八,本是浴佛节,和佛家有些牵连,我记得小时有吃斋的人用提桶拎了鱼苗去河边放生,可这一
天在农民心中却是牛的生日;五月除端午而外,夏至也是个古老的节日,据说宋时百官要放假三天(冬至更隆重,放假七天);六月六,晒衣物,这一天晒了衣物或晒了书,一年不怕虫蛀;七月七,乞巧,古代的妇女节;跳过八月中秋九月重阳,十月十五有个下元节,下元节与正月十五上元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鼎足而三,分别为道家三官大帝诞辰,不过其内涵早已淡化;十一月的冬至,古人谓之冬节,秦以往至周,以冬至为岁首,至魏晋六朝,称冬至为亚岁,可见其重要程度;十二月谓腊月,腊八,祭灶,直至年关,几乎天天都弥漫着节日气氛。
以上只不过是些粗略搜索,如果要细化,恐怕以我的阅历,还真数不过来。譬如春社秋社,譬如二月十二的花朝(百花生日),以及观音土地城隍爷关老爷等等的诞辰纪念。更何况,所谓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节日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也就不同,节日自然就各具特,如傣族的泼水节,沿海的妈祖节,等等。即便是相同一个节日,因民族与地域有异,纪念方式及内容也大相径庭,如六月六,据有关资料,似乎与女娲炼石补天有些关联。但永州境内,尤其是瑶族地区,却将其视为尝新节,甚至名之曰“过半年”。而我小时候,听父亲说起六月六这天,田里的鱼被晒得半死,因此认定是黄獭(水獭)生日。又如十月十六,下元节第二天,却是江华瑶族
的“倒稿节”,是一个庆祝丰收的节日,也是瑶族始祖盘王的生日,与道教扯不上丝毫关系。
二
永州这个地方是个比较特殊的文化地带,所居住的落历史上来自全国不同区域,很多全国性节日,在永州境内,既有浓厚中原文化彩,亦有自己地域文化的独特个性。有些节日,永州人甚至有新的创意和发挥,前面所说六月六就是例证。赤日炎炎,热风扑面,晒衣物,晒嫁妆自是理所当然。但江华、江永瑶族却冠之以“尝新节”,实在算得精彩一笔。这天一大早,人们就去稻田里捋些早熟的稻谷回来,舂出米粒,然后煮成香喷喷新米饭,配上时鲜菜肴,一家人开始高高兴兴尝新。所谓尝新,也就是提前享受劳动成果,作为农民,心中自有一番惬意。丰收在望,辛辛苦苦终于换来一个好年成,这日子算是有了奔头。然而“尝新节”的重头戏并不在尝新本身,而在于尝新之前的两个重要步骤,一个步骤是敬祖先,这是理所当然。另一个步骤就是敬狗,给家里的狗赏一大瓢新米饭,让狗尝新在前,最后才轮到一家老小。敬祖先,其中道理人人尽知,敬狗有什么讲究?这涉及到一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候,一场大水,把人间所种稻谷卷了个干干净净。后来是一只狗,
尾巴上粘了些谷粒,趟过大水,为人们保存了谷种。这或许只是个历史细节,但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记住了这个细节,并且从这个细节中,思索出了一个道理。历史在前进过程中,狗、牛、猪、马、鸡、羊等等被人类最早饲养的牲畜,帮了人类大忙,人类繁华世界的创建与发展,并非人类独家之功,动物如牛、狗等,也是出了大力的。这或许就是千百年过后的今天,这个历史细节仍能在一些节日中闪射光彩的深层内涵。
不过在我的印象中,“尝新节”其实并不局限于瑶族,汉族也有,年少时,我对“尝新节”有极深印象。记得当时禾田里稻谷将熟未熟,为了这个节日,父亲特地捋了些回来应景,弄出来的米粒还未脱掉青稚颜,煮出来的饭是又糯又软,还带着田野的扑鼻清香。那时我弄不明白,为什么父亲不怕麻烦,一定要在这一天弄些新米来尝新?这是否与提升生活信心有关?后来我知道瑶族很时兴这个节日,那么在湘南一带,瑶汉之间,是否在遥远的过往,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怎么向银行贷款三
我们所拥有的节日当中,有不少是关乎宗教神祗的,但我对永州境内一些节日稍作梳理,却发现绝大部分都与农事、农时相关,明显带有南方农耕文明的特。从中甚至可以看出
老人患新冠不愿拖累子女离家出走永州人民,自古以来就具有的勤劳,纯朴,脚踏实地,以耕读为本的优秀品质。
吴佳妮马景涛且来看有关立春的一些风俗吧。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为四季之首,而立春又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我在年少时节,印象中父亲每逢立春之日,必定去买一本皇历,借以指导一年的农事。父亲不识字,但他会看图,皇历上印有一幅木版年画,画上一只春牛,一个牧童,牧童身背斗笠,手里拿着牧鞭。父亲对这些都不在意,他在意的是牧童的一双脚。牧童若两只脚都穿着鞋,则主旱;若两只脚都光着,则主涝;一只脚光着,一只脚穿着鞋则最合父亲心意,主风调雨顺。画上这位牧童是谁?那时我不甚明白,后来读了点书,原来牧童就是上古时候西方天帝少昊的儿子勾芒,一位专门管理人间农事活动的高仙,人称春之神。古时每临立春,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即所谓祭春,也就是祭祀勾芒。传说春秋时代就有这一仪式。令人倍感惊异的是,大凡祭春,历朝历代,牛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主角。春秋时代为泥塑“土牛”,至宋改土牛为活牛。立春之时,主祭者以鞭子在牛身上象征性抽打三下,谓之“打春”,也叫“打春牛”。后来这一仪式的形式和内容逐渐变得丰富多彩,而春牛也改为纸扎,人们成结队,一边用彩仗鞭打春牛,一边吹吹打打,还配以歌舞助兴,热闹非凡。
其目的,在于劝耕,祈盼丰收。
梦见老虎是什么预兆高中班训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对古时祭春加以介绍,是想为永州江永立春前后的“耍春牛”活动追根溯源,并藉以证明永州这个地域绝对是留存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江永立春期间耍春牛传至今天已有了一千多年,可谓历史久远。江永耍春牛的“牛”,制作非常精美,浑身用篾扎,再以布绷紧,身内衬以草席,草席外再蒙上被单,外形看去酷似雄性水牛,威武雄壮。耍春牛在形式上有点类同于耍狮子,同样是头尾各一人操持,但耍春牛更贴近生活,更有泥土味,因为紧跟其后的是一支农耕队,有扶犁的,扛锄的,背背篓撒种的,不一而足。到各村寨表演时,农耕队成员不断吆喝:“春牛春牛,黑耳黑头。耕田耙地,越岭过沟。四季勤劳,五谷丰收。”场面煞是热烈,耍到高潮处,农耕队成员便各执农具,把表演场地当作一丘田,再冷的天也要脱下鞋袜,把犁田、播种等等农活表演得既形象又逼真。而“牛”的各种动作,如背牛轭、犁田、揩痒、喝水,也是活灵活现,围观者无不捧腹。农耕队在劳作时,还不忘唱些有关农时的调子:正月里来正月花,你莫东家走西家。塘坝有漏早点补,犁耙有锈早点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