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留住历史文化记忆 ——阜南县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黄岗柳编的主要做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 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 抓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2011年 6月 9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阜南县嗨子戏、黄岗柳编成功入选,成 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入选传统戏剧项目,黄岗柳编入 选传统美术扩展项目。 历史悠久的淮河文化造就了阜南丰富多彩的 文化遗产。近年来,阜南县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申报 和传承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截止目前,列入县级非遗 12项;市 级非遗 4项;省级非遗 3项;国家级非遗 2项。
一、阜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黄岗柳编的基本情况 阜南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上、中游结合部左岸。千里淮 河第一闸 -----王家坝闸座落在该县境内。全县辖 29个乡镇,国土 面积 1768平方公里,人口 162万人。
阜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省级文 化先进县,戏曲、文学、曲艺、舞蹈、音乐、书法、绘画和各种民 间工艺积淀丰厚,源远流长。在淮河流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 长河里,智慧的阜南人民创造了独具地方特的嗨子戏和黄岗柳编, 使其成为中华民族
戏曲百花苑和民间工艺的奇葩。
1、嗨子戏
清乾隆年间,一些能歌善舞的手工艺人在工余之时,即兴演唱 当时流行的民歌、小调,后来这种说唱形式逐渐发展为说唱歌舞表 演形式,因每句的起唱多以“嗨”字开头,故称之为嗨子戏,又叫 嗨剧。
解放前,嗨剧演员大都是贫苦农民,多唱些民歌小调和反映劳 动者生活的小戏,并以此在沿淮一带演出谋生。为适应流动演出的 方便,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表演舞蹈“花挑子” 。演员肩挑两只由百
余朵彩花点缀的花篮,在欢乐的锣鼓声中载歌载舞跳起花场。早期 的唱腔主要以一些悲调、苦调为主,如《打货郎》 、 《打长工》 、 《苦 娃子》等。这种自发的演唱活动,深受众喜爱,争相邀请演出, 一些民间班社也相应成立。
1956年,阜南县成立嗨剧团,吸收农村嗨子戏老艺人于德法、 袁海波、帅业建、周国平、程献珍等传授和整理传统剧目,又抽调 周学忠老师整理嗨子戏音乐,在民间打击乐的基础上,配
上管弦乐, 排练了《打桃花》 、 《三击掌》等传统优秀剧目。从此,嗨子戏正式 搬上舞台。 随后相继排演了传统戏 《窦娥冤》 、 《罗帕记》 , 历史戏 《于 谦》 、 《双阳公主》 、 《御河桥》 ,以及现代戏《特别代号》 、 《特派员》 等等。阜南县嗨剧团远赴河南省固始、淮滨以及安徽合肥、芜湖、 安庆等地巡回演出,每到一地都是场场爆满,轰动江淮大地。当时, 嗨子戏年平均演出 280余场。其中最为值得骄傲的是,上世纪 70年 代末,阜南嗨剧团带着新编的《万分之一秒》赴省城演出。演出结 束后,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同志亲切会见了剧组全体演员,对 嗨子戏给予了极高评价。 2006年,阜南嗨子戏被批准为安徽省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
2、黄岗柳编
杞柳是我国最古老的种植作物之一,《诗经》中就有“无折我 树杞”的诗句。阜南县杞柳种植可上溯千年,编织历史亦达 500多 年,沿淮河、洪河、陶孜河有 20多万亩低洼地,自古盛产杞柳,据 明正德《颍州志》记载,“淮 濛 盛产荆(注:杞柳,采伐加工, 洁白如玉,坚韧如藤。”柳编生产开始是为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用 结绳打编的方法,把柳条制成一些简单的盛物、盛粮用品。在长期 的生活实践中,民间艺人编织技艺逐步提高。清初时期,用柳线作 经、柳条作纬,
编织出箩筐、提篮、簸箕、笆斗、笸箩、水斗、八 角笸箩、 安全帽等生产生活用具。 这种柳线结合编织技法叫 “径编” 。 为提升柳编现代工艺品位,编制技师面对国际大市场的需求,坚持
高速路免费时间规定2023不断创新,加大柳编工艺的科技含量,对传统柳编工艺不断“升级 换代”,出现了“四大变化”:一是柳编产品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生 产工具向生活类、装饰类、艺术类、家居类、园艺类和观赏类等现 代工艺制品转变;二是编织原料实现了从单纯柳条为主向藤条、草 绳、铁艺、木片、竹片多样化原料转变,用于编织工艺品的原材料 达到 60多种;三是编织技术实现了从传统的立编、经编技艺向柳木 混编、柳铁混编、柳草混编、柳木草铁复合编、别茬编、乱编(意 编、植绒技术及复合技术方面转变;四是产品花实现了从单一 原料料向多种彩转变创造出了多材料复合编织工艺,如“编织 工艺 +图画镶嵌工艺”、“编织工艺 +植绒工艺”等,把藤柳与其他 原料及绘画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制造出壁画类、仿生类、仿古类 等产品,产品立体感强,惟妙惟肖,提升了传统柳编制品工艺水平。 近两年共设计新产品 240多个,其中大部分都被国外客户直接订购。 在黄黄岗柳编工艺的展厅停里,各式各样的柳编、藤编等成品不下 千种,有灯具、屏风、动物、餐桌、餐椅、摇椅、茶具、沙发、吊 篮、花篮、花瓶等等。当地流传着的“编筐打篓,养家糊口”、 “金 条、银条,不如柳条”、“柳编编来了新房,编来竹子实际上是什么
黑名单第四季了新娘”等民谣, 正是黄岗人世世代代真实生活的写照。
在黄岗柳编的积极带动下,目前,阜南县杞柳种植面积达 8万 多亩,有 14个乡镇 9万多人从事柳编生产经营,全县每年柳编加工 为农民增加收入 3.5亿元以上。现有柳编企业 70多家,其中取得自 营出口权的企业 29家。 先后被国家权威部门确定为 “中国杞柳之乡” 、 “中国柳编之乡”。国家工商局注册的“黄岗”、“阜南”两个柳 编工艺品商标已享誉海内外。黄岗柳编为此跻身全国五大柳编生产 基地行列,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阜南县柳编工艺品协会被 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授予 2011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荣誉称号。
二、阜南县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黄岗柳编的主
要做法
延安旅游景点近年来,我县以开展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为基础、以建立名录体 系和保护传承人为核心、以实现原地保护和动态传承为目的,全面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全面普查,摸清情况。 自 2005年启动全县民族民间艺人及 民间美术艺人调查工作以来,县文化馆分别开展了 240多次民族民 间传统文化调查工作。普查自然村 85个,调查采访对
象 340人;拍 摄录像 5000分钟,照片 2000余张,录音 1900分钟,形成专题报告 15个, 文字资料 50余万字, 影像光碟 120盘, 曲谱 48个。 形成 《非 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阜阳市阜南卷》一书。通过普查,了解 和掌握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 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为建立保护名录体系、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和 设立传统文化保护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高度重视,成立组织。 县政府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统筹协 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 会发展和城乡建设规划。以县政府名义下发文件,成立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广新体局,建立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文体局体局、发改委、 教育局、民政局、财政局、建设局、旅游局、宗教局组成,县政府 分管领导为联席会议召集人,从而统一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阜南县重新组建了嗨剧演出队,聘请李玉英、谢学芳、孙利侠等 一批老艺人做艺术指导, 实行以老带新 , 传授嗨剧。 演出队精心编排了 系列嗨子戏精品小戏投放市场,深受众喜爱,演出量逐年上升。 阜南县柳编工艺品协会成立于 2002年 12月,是由柳编企业、 放货组长
、经纪人、杞柳种植、编织大户组成,并为其提供产前、 产中、产后服务的中介组织。协会成立以来,十分注重科普工作, 通过组织规模柳编企业参加各种展销会、强化职业技术培训、举办
柳编技能大赛和评定柳编技术大师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创新柳编产 品花样式,增强了柳编产品市场竞争力。
抖音最火的幽默句子3、建立机制,培养传人。 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文化部决定开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和推荐工作。我省 下一阶段也将进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命名工 作。通过命名传承人,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培养后继人才。 传承人培养和 “非保” 工作队伍建设必须从基层抓起、 从小抓起。 作为一种活态的历史文化形式,嗨子戏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涌 现出一批知名艺人,现在仍健在的嗨子戏第五代传人有周国平、李 玉英、谢学芳、孙丽侠、代万青等。 今年 65的李玉英老艺人是周 国平的师弟,自幼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小时候就经常跟民间艺 人学习演唱民间小调、大鼓书、快板等。直到现在, 66岁的李玉英 仍坚持留在剧团实行以老带
新,其倾心培养的张明礼、李丁丁、李 婷婷、王景景等青年一代嗨剧传承人,已在嗨剧艺术表演中崭露头 角。黄岗柳编历史悠久,古往今来世代相传。黄岗民间传承大都靠 老艺人的口授面传,否则,不能得其要领,编不出那样的效果。黄 岗镇瓦庙村杨明华、杨光学、二郎村孙家才、孙锐、郜台乡安台村 安学授、安超、安刚、黄岗柳大村柳万民、柳宇等是我县柳编第六 代至第八代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代表阜南县柳编技术四大脉系。县 政府多方筹资准备在黄岗镇柳编工业园区建设一座建筑面积达 2000平方米柳编传习馆综合大楼。
四大银行有哪四大银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