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是()
A.墨子
B.孔子
C.孟子
D.老子
2.先秦时期最能反映儒家思想的一部语录体著作是()
A.《孟子》
B.《礼记》
C.《论语》
D.《中庸》
3.‚分崩离析‛一语出自()
A.《季氏将伐颛臾》
B.《秋水》
C.《寡人之于国也》
D.《大同》
4.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先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名言,后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的比喻,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观点,这两者论证方法的不同在于()
A.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例证法
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类比法
实习生自我鉴定C.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类比法
D.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例证法
5.《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A.以民为本,实行王道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D.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6.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来批驳冉有推卸责任的辩解,这种论证方法是()
A.演绎法
人类是怎么繁殖的动作B.归纳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7.下列成语,不是从诸子散文中引申出来的有()
A.井底之蛙
B.祸起萧墙
C.舍本逐末
D.功亏一篑
8.下列文章不属于先秦诸子散文的有()
A.《季氏将伐颛臾》
B.《赵威后问齐使》
C.《寡人之于国也》
D.《秋水》
9.在《季氏将伐颛臾》中,下列论据不是用以反驳论点的有()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看完那里起反应的文章说说
10.在《季氏将伐颛臾》中,下列论据是通过类比法来证明论点的有()
比喻的成语
A.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B.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D.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2.无乃尔是过与?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4.是社稷之臣也。
5.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7.既来之,则安之。
8.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9.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三、翻译题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4.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四、简答题
1.《季氏将伐颛臾》一文,表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2.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
3.这是一篇驳论文,孔子驳斥了冉有的哪三个观点?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景颇族的文化
五、理解与分析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1.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1)孔子这段话驳斥了冉有的什么思想?
(2)这段议论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喻义是什么?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
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
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孔子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的道理,来批驳冉有为季氏伐颛臾寻借口的行为,这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2)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孔子主要指出了冉有哪几方面的错误?
(4)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
(5)最后两句被后人凝缩为怎样一个成语?
一、单项选择题1.B  2.C  3.A4.C5.C6.D7.C8.B9.D10.C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就:居,担任。
2.过:责备。
3.以为:即‚以之为‛,把……作为。
4.是:代词,这。
5.倾:灭亡。
6.疾:通‚嫉‛,痛恨,厌恶;辞:借口。
7.来:使……来;安:使……安居。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讨伐(他)呢?何以:为什么,凭什么,即介宾结构‚以何‛的倒装;伐:攻打;为:语末助词,可译为‚呢‛。9.来:通‚徕‛,招徕,使归顺。
三、翻译题
1.这是鲁国的属臣,凭什么要攻打它呢?
2.无论是诸侯还是大夫,不忧虑财富太少,而忧虑财富不均;不忧虑人口匮乏,而忧虑人心不安。
3.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再完善德政教化来使他们归顺。已经使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居下来。
手机密码忘了怎么开锁4.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宫廷之内啊。
四、简答题
1.表现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反对贪欲,反对战争,认为人臣应恪尽职守等政治主张。
2.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的理由是:第一,从历史上看,颛臾是先王任命的东蒙山的主祭者,若伐颛臾便是违背先王旨意,不合礼制。第二,从地理位臵上看,颛臾在鲁国疆域之中,对鲁国构不成任何威胁,因而不应伐。第三,从等级制及颛臾的现实表现看,颛臾是安分守己的‚社稷之臣‛,攻打没有过错的臣属国颛臾,不合道义。
3.孔子驳斥了冉有的三个观点是:一、‚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二、‚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三、‚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主要运用了驳论的论证方法。五、理解与分析
1.(1)孔子这段话驳斥了冉有推卸责任的说法。
(2)这段议论采用的论证方法是演绎论证和类比论证。演绎法大前提: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小前提:你们在职位上;结论:就应尽职劝阻。或小前提:你们不能陈力尽职;结论:就应辞去职务。后两个比喻属于由个别到个别的类比论证。
(3)双重喻义:先说单句表层喻义,将季氏比作虎兕,虎兕出于柙,喻季氏出兵侵略;将颛臾比作龟玉,龟玉毁于椟中,喻颛臾无辜受难。再说两句整体深层喻义,将冉有、季路比作守柙护椟之人,说明无论季氏出兵侵略,还是颛臾无辜被毁,冉有、季路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1)用的是引言论证,属于演绎论证。
(2)季孙伐颛臾的目的在于扩充自己的实力,伺机夺取鲁国政权。
(3)第一推卸责任;第二无能,即不能修文德使远人归服。
(4)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5)祸起萧墙。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②;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③,何也?‛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很尽心了!如果黄河以北发生灾荒,我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北;河东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做。我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然而邻国的百姓不更少,我的百姓不更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对曰:‚王
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④,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战争,请允许我用战争来打个比方吧。咚咚地敲起战鼓,
双方士兵的兵器一交接,就扔掉铠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人逃了一百步后停止,有的人逃了五十步后停止,让逃跑了五十步的人嘲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怎么样呢?‛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说:‚不可以,仅仅是不到百步而已,这也是逃跑呀‛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说:‚大王如果了解这一点,那么就不要指望你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⑤,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不违背农作时节,粮食就可以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撒向池塘,鱼鳖就吃不完;按时节拿斧头进入山林砍伐,木材就可以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能够养活生者、发送死者而毫无遗憾了。(百姓能够)养活生者、发送死者而毫无遗憾,就是实行王道的开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⑦,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⑧,申之以孝悌之义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⑩,未之有也。‛‚在五亩的宅园中,种植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等家禽家畜,不要错过它们繁殖的时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土地,不要耽误农时,数口之家就可以免除饥饿了;认真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地以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导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顶着东西行走了。七十岁的老人有丝织的衣服穿,有肉吃,百姓们不挨饿受冻,这样做却不能统一天下的,从来不曾有过。‛‚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
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现在狗、猪吃人吃的食物而当政者不知道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当政者却不知道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用兵器刺人把他杀死,然后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兵器的罪过’有什么不同?如果大王您不归罪于年景不好,这样,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注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