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3d肉蒲团剧照3、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一、导入新课
师:中华文化中不仅有蔡文姬、谢道韫、李清照等才女的故事,还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
年儿童的故事,如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而今天学习的古代少年的智慧故事会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将上节课习得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迁移到本课的学习中,帮助学生掌握文言学习的基本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介绍古代少年的智慧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新课
1.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明确: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请同学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3.强调重点词语:
电脑关不了机怎么回事(1)与友期行(约定)
(2)太丘舍去(舍弃)
(3)去后乃至(才)
(4)门外戏(玩耍)
(5)尊君在不(同“否”)
(6)相委而去(舍弃)
(7)则是无信(信用)
(8)下车引之(拉,牵拉)
(9)入门不顾(回头看)
4.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我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三、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职称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元方 陈太丘(人名)
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例:去后乃至 去后(友)乃至 待君久不至,已去 (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3、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常见,因此选择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例:去后乃至 A、才 B、竟然 C、就是
过年的风俗习惯4、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例:文言实词: 元方时年七岁 那年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讲信用
翻译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分组讨论,内容解读
1.“尊君”、“君”、“家君”各指什么?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文中有几位人物?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陈太丘:严格遵守约定,不姑息不守信的人。
友 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 方:率直方正,聪明机灵,懂得维护父亲的尊严.
五险是哪五险3.你认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四、板书设计
风力发电的原理
陈太丘与友期
开端 期行—不至—舍去—乃至小时代片尾曲小小时代
发展 父友:问 针锋相对
元方:答 据理驳斥
高潮 父友:怒——非人哉 正直不阿
元方:曰——无信无礼 聪慧明理
尾声 父友: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五、拓展延伸
积累有关诚信的名言。
【交流】①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②民无信不立。(孔子)
③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了生命。(大仲马)
④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⑤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