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解析1
一、文言文
1.课内阅读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夫君子之行(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是一种体裁,它与“记”“表”“志”均为古代常见的文体,属于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
B.“静”是一个核心词语,“淡泊”“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淫慢”“险躁”则是其反面表现。
C.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立志”,一个是“学习”。
D.本文最后一句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样含有惜时之意。
管理学论文2.课外文言文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②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适:到……去。②缘:因为。③味败:味觉败坏。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主人既闻/有闻而传之者
B.缘有盐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遂自念曰/遂成枯落
D.愚人食盐不已/骨已尽矣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反 为 其 患 天 下 之 事 皆 然 过 则 非 惟 无 益 反 害 之
(3)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诸葛亮,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蜀汉家、军事家。
(2)下列选项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三人行 , 必有我师
B.夫学须静也/非志无以成学
C.淫慢则不能励精/励精图治
D.意与日去/意暇甚
(3)全文的论述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方面展开的。
(4)“年与时驰 , 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5)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蒲松龄,世称________,清代文学家。
(2)与“屠乃奔倚其下”中的“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恐前后受其敌璀璨是什么意思
B.场主积薪其中
C.一狼洞其中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请用自己的话解释“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意思。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5)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请至少说出三点。 炸酱面的做法窍门
5.阅读诸葛亮《诫子书》,完成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诫子书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 ___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___
④非志无以成学 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之:①夫君子之行 ②求闻之若此
B.以:①静以修身 ②投以骨
C.意:①意与日去 ②意暇甚
D.去:①意与日去 ②一狼径去
(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6.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 , 到西河美稷② ,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 , 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 , 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
(注释)①(郭伋)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相当于随行秘书。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 ________
②相委而去 ________
③及事讫 ________
④须期乃入 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止于野亭 其一犬坐于前獭兔皮草
B.计日告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相委而去 人不知而不愠
D.去后乃至 屠乃奔倚其下
(3)将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其为人若此。
(4)请用“/”给文中画线语句断句(限断三处)。
景物描写的句子行 部 既 还 先 期 一 日 伋 为 违 信 于 诸 儿 遂 止 于 野 亭
(5)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7.文言文阅读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诫子书》诸葛亮)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②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④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⑤,或以钱币乞之,父利⑥其然也,日扳⑦叩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⑧众人矣。”
【注释】①[隶耕]耕田为业。②[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③[就]完成。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⑥[利认为有利可图。⑦[扳]通“攀”,牵。[泯然特点完全消失。(《伤仲永》王安石)
(1)下列加横线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将复何及/复到舅家问焉
B.淫慢则不能励精/不能称前时之闻
C.夫君子之行/不能称前时之闻宝安汽车站在哪
D.静以修身/或以钱币乞之
(2)下列加横线字中意思没有古今差异的一项是( )
A.不能称前时之闻
B.险躁则不能治性
C.非淡泊无以明志
D.或以钱币乞之
(3)下列选项对文意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B.乙文作者极写仲永幼时天姿过人,这与后来“泯然众人”形成了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伤”的主题。
C.乙文先扬后抑,跌岩多姿.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错误做法的否定和批判态度,使前后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D.甲文是诸葛亮的名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待殷切。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号宁静无以致远。
②父利共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伤仲永》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概括作答)?这个故事很好地证明了《诚子书》中哪句话所阐明的道理(用原文回答)?
答:故事概括:________
句子是:________
(6)两文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具体谈谈。
观点相通之处:________
根据(或理由):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刘义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