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卷
南宁市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
1.文言文阅读。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面的划线字。
①君子行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淫慢则不能精________
货币制度与日去________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非 淡 泊 无 以 明 志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4)文中说“非志无以成学”,联系实际,说说你对“志”与“学”的关系的理解。   
2.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丙)管宁、华欲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①同席②读书,有乘轩冕③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尝:曾经,从前。②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古人席地而坐。③轩冕:指古
代士大夫以上的官所乘的有棚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1)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陈太丘与/友期行
C.对子骂/父
D.见/地有片金
(2)下面划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内集/吾三省吾身
B.元方时七岁/与时驰
杭州景点介绍C.太丘舍/一狼径
D.华捉而掷去/ 宋丁氏
(3)下面对[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及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翻译:和儿子女儿们讲解诗文)理解:这句话写出了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
B.撒盐空中差可拟。(翻译: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理解:从“撒盐”说明当时的雪下得很小,肉眼几乎看不到,缺乏美感,就像盐一样
C.尊君在不?(翻译:令尊在不在家?)理解:“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谦辞,说明客人也有表现出谦虚有礼的时候。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翻译:与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理解:从话语中,可见友人是一个只会怪罪他人,不会反省自己的人。
(4)翻译(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5)《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甲)(乙)(丙)文选的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三则故事。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最喜欢三则故事中的哪一个孩子,为什么?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鶱,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六角龙
①恐前后受其 ________
②意甚________
③屠自后断其 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许几何哉?
水电安装公司资质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与之作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之情以及侥幸心理。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4.课外阅读 
朱文公受骗
    朱文公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  , 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  , 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翁。”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注释)
①朱文公:朱熹,宋代哲学家、教育家。谥“文”,世称朱文公。 ②熨:中医外治法之一,
用药热敷。 ③旋:一会儿。 ④筇:一种竹子,可用来做手杖。 ⑤勃窣:跛行,一瘸一拐地走。⑥径:就,即。 ⑦亟:急忙,赶紧。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厚谢    之________
北京五一后返岗需核酸欲追索其诗  但________
(2)将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文。(注意加点字的意思) 
未数日,足疾大  , 甚未针时。
(3)朱文公的神态经历了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变化,从他想要追回诗作的做法来看,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故令嗥:故意让它嚎叫。③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④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画线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两狼之并驱如     令嗥
B.目似瞑,暇甚         甚仓皇
C.狼不敢         跑号如
D.相数十步             一狼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以狼的表现从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拍手歌英文版
(4)乙文中两个牧童对狼的做法,你如何评价?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速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朗读停顿位置和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理由:突出静与俭的意义。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理由:“年”和“意”是陈述的对象。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理由:强调否定的意思。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理由:突出前后的因果关系。
(2)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子书  诫:告诫。
B.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激励。
C.非志无以成学  志:立志。
D.年与时驰  驰:消失,逝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4)《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文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节选自《荀子·不苟》)
(注释)①知:同“智”,智慧,聪明。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太丘去________
②友人________
③下车之________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