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瓷器:中国陶瓷的巅峰之作
北宋瓷器:中国陶瓷的巅峰之作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类⽂明的重要标志。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艺繁荣昌盛的时期。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当时的窑⼚各有特⾊,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其中,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更是宋代的“五⼤名窑”,流传⾄今的瓷器价值连城。
宋瓷: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
2012年4⽉,⾹港苏富⽐春季拍卖中,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形笔洗以2.786亿港元成交,激发了国内外藏家们对宋瓷的好奇和渴望。不少业内⼈⼠指出,宋瓷的艺术和市场价值不可估量。
熔点中国的陶瓷艺术是⼈类⽂明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化史上有着举⾜轻重的地位。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艺繁荣昌盛的时期,宋瓷将追求⾃然风韵的审美发挥到了极致。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宋瓷的秀美远近闻名,当时的窑⼚各有特⾊。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
我国的艺术精品。其中,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更是宋代的“五⼤名窑”。
宋瓷之美,美在温厚、含蓄,强调内⼼的感受。宋瓷那种朴实⽆华⽽蕴含独特的⽓韵深深地吸引着世⼈。
“五⼤名窑”代表了中国单⾊釉瓷器的最⾼⽔平,是全球各⼤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喻。从北宋流传⾄今,“五⼤名窑”传世瓷器极为稀少,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英博物馆、⼤都会博物馆、集美博物馆等也有收藏,各⼤博物馆都以收藏“五⼤名窑”瓷器为荣。在业内有种说法:博物馆的等级以收藏“五⼤名窑”的数量和品质论英雄。
宋代瓷器在海外的收藏以⽇本、英国和美国居多,其中不乏相当数量的精品。⽇本对宋代瓷器的收藏,可以追溯到宋代⽇本派遣到中国的僧⼈对于建阳窑天⽬釉茶碗的迷恋。今天⽇本博物馆⾥和私⼈藏家⼿中的宋代瓷器数量,在中国之外可能是最多的,并且涵盖了众多窑⼝。⽇本博物馆尤其热衷于建阳窑、吉州窑、龙泉窑、耀州窑、定窑和磁州窑器的收藏。东京⽂化厅、静嘉堂⽂库美术馆、⼤阪市⽴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有上等的建阳窑和吉州窑茶碗,东京国⽴博物馆、出光美术馆、救世热海美术馆则有定窑藏品。
国庆节祝福短信⼤都会博物馆⽬前陈列的宋代瓷器是2012年夏末重新整理、展出的中国陶瓷馆中的⼀部分。这个陶瓷馆占据了整个⼆楼的开放式回廊,展品涵盖了从汉代⾄清末的中国陶瓷,此前的陈列在过去30多年来
⼀直没有变动过。以往的陈列品中以明清瓷器、中国出⼝瓷为主;重新整理过的展品中,虽然明清瓷器仍然占⽐很⼤,但宋代的瓷器增加了不少,在300多件展品中占据⼤约1/3的分量。陶瓷馆另外增设了⼀个当代部分,收藏当今世界陶瓷艺术家的作品,意在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进⾏⽐照,既突显中国陶瓷艺术在⼈类艺术史上⽆可替代的位置,⼜体现了陶瓷艺术在当今多元的世界⽂化中的延续性。
提到宋瓷,⼈们的第⼀印象就是存世极少、价格极⾼,所以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件;钧窑⼗件,不如汝窑⼀⽚”之说,极⾔传世宋瓷之珍贵。以“五⼤名窑”为代表的宋瓷,历来是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最引⼈注⽬的藏项之⼀。
这其中,汝窑瓷器存世量最少。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即有“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件”之说。时⾄今⽇,汝窑瓷器价格更是扶摇直上。不过,尽管价格不菲,在拍卖市场上能够流通的汝窑瓷器,甚⾄包括其他“五⼤名窑”瓷器都是凤⽑麟⾓。乾隆皇帝很喜欢“五⼤名窑”的瓷器,但从乾隆那时起,“五⼤名窑”瓷器便极为少见。为此,乾隆到处收集。正因凤⽑麟⾓,“五⼤名窑”瓷器成为拍场宠⼉。1989年,⾹港苏富⽐拍卖了⼀只官窑洗,成交价为2200万港元。该官窑洗此前为⽇本藏家收藏,后被⾹港知名收藏家斥重⾦收⼊囊中。
说到宋瓷,就会让⼈想到与之谐⾳的宋词。宋瓷更像宋词中的婉约派,典雅委婉。宋瓷诸窑虽各有千秋、各领风骚,但均以单⾊釉的⾼度发展⽽著称,其⾊调之优雅,⽆与伦⽐。⽆论从⽐例、尺度、⾊
泽,还是形状上反复推敲,宋瓷都能让⼈感觉到⼀种含蓄典雅的内在美。如果对其形状做任何⼀点改动似乎都会破坏它的美,这种精确的把握恰到好处,使它有⼀种精妙的柔婉之美。
宋瓷多为青⾊和⽩⾊。青瓷的⾊泽像翡翠,“巧如范⾦,精⽐琢⽟”。⽩瓷的⾊泽像光洁的⽟,“既质⽟之质,复⽩雪之⽩”。宋瓷⽐明瓷、清瓷往往更受推崇,很⼤程度上是因为崇尚⾃然、含蓄、质朴的宋瓷,更重视瓷器本⾝的胚胎、形体、釉⾊,稍加雕琢,⽆论造型、釉⾊、纹饰都追求天然完美。宋瓷表⾯细腻华润、轻薄易碎,需要像对孩童般的呵护。与彩陶相⽐,虽少了⼏分⾊彩,但简简单单,给⼈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它典雅静谧,犹如“清⽔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集前⼈之⼤成,⼜为后世之经典。
雕饰”,真正集前⼈之⼤成,⼜为后世之经典。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写⼩说“好与坏都不要叫出声来”,这是指语⾔⽂字⾃然淳朴,在平淡冷静的叙述下蕴含着作者敏锐⽽深邃的思考,使作品不知不觉拨动读者⼼弦。宋瓷也是如此,它不张扬、不虚华的个性使⼈联想到翩翩的君⼦,沉稳却不失个性;它的内敛⼜好似江南⼥⼦的风姿卓韵、典雅含蓄,让⼈难以忘怀。
诸多因素造就瓷器辉煌
宋代瓷业达到如此境界,绝⾮偶然。公元960年,北宋建⽴。由于受到唐末五代军事集团割据混战、政权频繁交替的影响,宋初实⾏了“抑武修⽂”政策,⼀⽅⾯努⼒削弱军⼈的权威,另⼀⽅⾯⼤⼒推⾏科举制度、促进⽂化的发展。“抑武”导致了军事的匮弱,每每发⽣战争,宋朝都⽆⼒抵抗;⽽“修⽂”导致⽂化的空前⾼涨,⽂⼈的地位得到提⾼,⼈们的读书热情激增,⽂化素质普遍提⾼。加上北宋的经济繁荣,为制作⾼⽔平的瓷器提供了物质保证。这样的社会氛围造就了宋瓷清新秀丽、典雅优美的艺术风格,成为宋代⼯艺美术中最为杰出的品种。
北宋的⼿⼯业有官营、民办和家庭副业等形式,其中以官营规模最⼤。北宋官府⼿⼯业专业分⼯之细为前代所未有。朝廷少府监所辖有绫锦院、内染院、⽂绣院、⽂思院,其中仅⽂思院即领有42种不同的作业班⼦,包括锦、绣、⾦、银、犀、象、珠、⽟、⾦彩、绘素、装钿等⼯艺品种。官府作坊的⼯匠皆来⾃民间,其分⼯之细也反映了民间⼿⼯业的⾼度发展。⼈们所说“五⼤名窑”,⾜以代表宋代瓷器的技艺⽔平。此外,⽟器的“巧作”技艺也始于宋代。宋⼈龙⼤渊著有《古⽟图谱》⼀书,就是研究宋代⽟器的书。始于唐⽽盛于宋的雕漆⼯艺,在宋代叫“剔红”。宋代剔红漆层厚、漆⾊艳、⼑法精,图案花纹具有浮雕感,其艺术风格颇似耀州窑的刻花装饰。宋代盛⾏缂丝⼯艺,有许许多多擅长缂丝的能⼯巧匠。他们的作品形象逼真,除⼈物、花鸟外,还把书法家的作品表现在缂丝作品中。据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考
证:“定窑印花纹饰来源于缂丝,把库丝图案局部地移植到瓷器上,因此纹饰题材构图都⽐较成熟。”
总⽽⾔之,宋代各种⼯艺美术的普遍发展,促进了瓷器艺术⽔平的不断提升。
其实,当今天的⼈们还在热议⽣活陶瓷艺术化和艺术陶瓷⽣活化时,殊不知,在宋代,瓷器并没有艺术瓷和⽣活瓷之分。在今天看来具有很⾼艺术性的宋瓷,在当时都是⽣活⽤瓷,并不是陈设⽤的艺术品。
宋瓷与⽇常⽣活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其造型更加注重实⽤性。宋代各地瓷窑为了满⾜⼈们的⽣活需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瓷器,有碗、盘、碟、洗、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炉、枕等。⼯匠们利⽤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都从实⽤出发兼顾审美的要求。它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样式,许多造型作为典范为后世追慕效仿。
北宋初年,南⽅的吴越向宋称⾂,每年⼤量供奉越窑⽣产的秘⾊瓷。以⾦银装饰的瓷器,华贵富丽,宋朝君⾂⼗分喜爱,使瓷器⾝价倍增,成为⼈们追求的时尚之物,这就刺激了各地窑业努⼒创制精品瓷器。上层社会的提倡,使各阶层的⼈都趋向使⽤瓷器,出现瓷器的⼤普及。茶肆酒楼以悬挂名⼈字画、陈设瓷器精品为时髦。⽽宋代“⽃茶”之风盛⾏,所以对名贵瓷盏(如建窑的“兔毫盏”)竞相追求,各地瓷窑也竞相仿制、创新,以致新的釉⾊、新的造型、新的装饰⼿法、新的烧造⼯艺层出不穷,完全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的单调局⾯,这就使得宋代瓷器⽣产取得了空前成就。宋代的瓷器⼀改唐代
山药炖排骨华贵富丽之风,向沉静素雅、蕴藉隽永的风格演变。其造型、釉⾊、装饰,给⼈们留下观赏不尽、回味⽆穷的感觉。
宋瓷的釉⾊出现了创新且丰富多彩的局⾯。这时,不仅改进了⽯灰釉的配⽅,还发明了可以使釉层浓厚的⽯灰碱釉。景德镇窑的影青瓷,汝窑的青瓷,龙泉窑的梅⼦青瓷,使瓷器真正达到了“如冰似⽟”的境界。⾄于钧窑的乳光釉、哥窑的炒⽶黄⾊釉、定窑的紫釉、绿釉和红釉,建窑的乳浊⿊釉等,使釉⾊使⽤空前丰富。
宋瓷的器型有⼤量创新。以瓶为例,当时出现了⽟壶春瓶、梅瓶、花⼝瓶、葫芦瓶、双⽿瓶、五孔瓶、⽠棱瓶、胆瓶、琮瓶等,让⼈⽬不暇接。
宋瓷的装饰⼿法远远超过唐代。除利⽤釉⾊来装饰外,还⼤量运⽤了印花、刻花、剔花、划花、画花、剪纸漏花等技术,使纹饰富于变化。
宋代⽆论南北⽅都出了很多窑场。经过激烈竞争,逐渐形成了以⼀些名窑为中⼼的“窑系”。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瓷系。这些窑系⼀⽅⾯受其所在地区原材料的影响⽽具有特殊性,另⼀⽅⾯⼜受当时的政治理念、⽂化习俗、⼯艺⽔平制约⽽具有共同性。
宋朝瓷器从胎釉上看,宋北⽅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为主,釉⾊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穷如⾏云流⽔;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南⽅窑系的瓷胎则以⽩⾊或浅灰⽩⾊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瓷⾊质如⽟、碧如湖⽔;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青青。哥窑的青瓷釉⾯开出断纹,如丝成⽹,美哉天成,是⼀种独特的缺陷美。定窑瓷,其图案⼯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
青。哥窑的青瓷釉⾯开出断纹,如丝成⽹,美哉天成,是⼀种独特的缺陷美。定窑瓷,其图案⼯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叹为观⽌;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以流动的韵律美。追求釉⾊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在制瓷⼯艺上达到了⼀个新的美学境界。
名窑传奇:“五⼤名窑”竞光辉
宋瓷窑场⾸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名窑”。虽然,有⼈认为,把这五⼤窑定为宋代的“五⼤名窑”是不确切的,但这五⼤窑的确以⾃⾝的艺术特⾊和美感受到爱瓷者的推崇。当时,各地的民间窑场,如北⽅著名的磁州窑、南⽅的吉州窑、江西景德镇窑等各有佳作问世,都取得极⼤的艺术成就。这⾥的瓷器风格清新质朴,有的甚⾄可以与“五⼤名窑”的作品相媲美,颇受⼈们的喜爱。
汝窑是北宋后期宋徽宗年间建⽴的官窑,遗址在河南汝州境内,是北⽅第⼀个著名的青瓷窑,釉⾊有粉青、⾖青、卵青、虾青等。据说,宋徽宗“⾬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做将来”的苛刻要求,就是汝
窑的巧匠实现的。可惜因为宋⾦战乱不息,汝窑前后兴盛不⾜20年,传世作品不⾜百件,所以弥⾜珍贵。
汝窑由于采⽤⽀钉⽀烧法,瓷器底部有细⼩的⽀钉痕迹留下。器物本⾝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灰⾊。器形则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制作规整,造型庄重⼤⽅。
汝窑瓷器最为⼈们称道的是其釉⾊,润泽莹厚,有⽟⽯般的质感,釉⾯有很细的开⽚。后⼈评价“其⾊卵⽩,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底有芝⿇细⼩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被⼈们推举为五窑之⾸。
官窑是宋徽宗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今没有发现。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窑场,专烧宫廷⽤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年
~1125年)京师⾃置窑烧造,名⽈‘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置窑烧造,名⽈‘官窑’。”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其烧瓷原料的选⽤和釉⾊的调配甚为讲究,釉⾊以⽉⾊、粉青、⼤绿三种颜⾊最为流⾏。官瓷胎体较
厚,天青⾊釉略带粉红颜⾊,釉⾯开⼤纹⽚。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的。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追求瓷器的釉⾊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以纹饰,主要以釉⾊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黄、油灰等⾊泽。釉层普遍肥厚,釉⾯多有开⽚,这种开⽚与同期的哥窑有很⼤不同,⼀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哥窑则以细碎的鱼⼦纹最为见长。
哥窑的确切窑场⾄今还没有发现,起源来历只有从历史传说中得出的模糊信息。传说宋朝时,在浙江龙泉有两个烧瓷器的兄弟,哥哥叫章⽣⼀,弟弟叫章⽣⼆,两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窑。不过,哥哥的技术要⽐弟弟的好,于是弟弟便⽣嫉妒之⼼,偷偷往哥哥的釉料⾥加了很多草⽊灰,结果哥哥烧出来的瓷器带着各式各样的裂痕,像冰裂,像鱼仔纹,却另有⼀番天然情趣,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也被推到极⾼的地位,这就是哥窑。其实弟弟烧的瓷器也不差,是历史上著名的龙泉窑。两者各有千秋,是陶瓷史上的两座⾼峰。据《浙江通志》等记载:“有弟兄两⼈,主琉⽥窑造青器,精美盖绝当世。”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有⼤⼤⼩⼩不规则的开裂纹⽚,俗称“开⽚”或“⽂武⽚”。细⼩如鱼⼦的叫“鱼⼦纹”,开⽚呈弧形的叫“蟹⽖纹”,开⽚⼤⼩相同的叫“百圾碎”。⼩纹⽚的纹理呈⾦黄⾊,⼤纹⽚的纹理
呈铁⿊⾊,故有“⾦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胎,也具有“紫⼝铁⾜”。其胎⾊有⿊、深灰、浅灰及⼟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以灰青为主。
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精细,全为宫廷⽤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多见于宋墓出⼟,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也有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花瓷的基础上综合⽽成的⼀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影响深刻,在宋徽宗时期达到⾼峰,其⼯艺技术发挥到极致。⽆论是成⾊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随⼼所欲控制,后世⾄今⽆⼈能仿造。
钧瓷分两次烧成,第⼀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再烧。钧瓷的釉⾊为⼀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曾以“烟光凌空星满天,⼣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之所以会这样美丽,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铜的⽓化物产⽣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发明。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常类似蚯蚓在泥⼟中爬⾏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泥纹”。钧窑瓷主要供北宋末年“花⽯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
定窑是“五⼤名窑”中唯⼀确定的民窑。定窑以烧⽩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润泽如⽟。定
窑除烧⽩釉外还兼烧⿊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及因釉下垂⽽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刻成的划花,⽤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丝刷纹”“泪痕纹”等。出⼟的定窑瓷⽚中,发现刻有“官”“尚⾷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制的。
全国2卷新中国成⽴后,国家领导⼈亲⾃下令恢复宋瓷的⽣产,汝窑和钧窑都是重点恢复对象。但是,经过⼀番努⼒,汝窑和钧窑的恢复都没能成功,只有少量成品,堪称国宝。改⾰开放以后,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普及以后,钧窑和汝窑都得到了充分的再现,但是现代的仿品,⽆论是⾼级仿品还是国礼级别的礼品,和宋代的瓷器相⽐,仍然有⼀定的差距。
风格迥异的官窑和民窑
宋瓷有官窑、民窑之分,⼜有南北地域之分。官窑即国家政府办的窑,为皇宫、王室⽣产专⽤瓷;民窑即民间办的窑,⽣产民间⽤瓷。官窑还包括御窑,⽐如宋徽宗就开办了御窑⼚。北宋灭亡后,宋皇室南移到临安(今杭州)后,在凤凰⼭下也设⽴官窑。
北宋以前,官⽅贡器与民间⽤具只有粗细之别,并⽆⽂野之分,⾄北宋则发⽣了明显转变——⼀个朝着清雅、华贵的⽅向发展,⼀个朝着粗犷、豪放的道路前进,彼此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以宋代“五⼤名窑”为例,早期它们都是烧造民间⽤瓷的普通窑场,但是⾃从为皇室烧造贡瓷之后,便脱颖⽽出,其
⼯艺之精湛令各地民窑望尘莫及。其中,钧瓷的⽣产最具代表性,当初它仅是河南地区⼀座烧造民间⽤瓷的普通窑场,后来被宋徽宗看中,下令在河南禹州⼀带建⽴官窑窑场,并调集民间窑业的优秀⼯匠,专门为宫廷烧造此种釉⾊的产品。
官窑严格按照宫廷要求进⾏⽣产,在⼯艺上不惜⼯本、精益求精,可谓“千中选⼗,百中选⼀”。即便是成品后还要再⾏挑选,产品属于⾮商品性质,并严禁民间使⽤。其⽣产技术严格保密,⼯艺精美绝伦,传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民窑⽣产则与之相反,它不受任何束缚,⼯匠来⾃民间,⽣产者要考虑成本,看重的是实⽤价值,⼯料就不如官窑那么讲究,⽣产随⼼所欲,产品均供应⼤众的⽇常⽣活所需。这些瓷器虽不免粗糙,但也是情趣别样的艺术品。纵览两宋瓷坛,民窑异彩纷呈,与官窑交相辉映、蔚为奇观。
其实,北宋瓷器的发展,还跟⼀个⼈有关,他就是宋徽宗。“五⼤名窑”有三个都是他开辟的。
小乌龟吃什么宋徽宗热爱艺术,热爱美。他热衷于⾊彩,更热衷于⾃然的意境。对于当时宫廷内⽐较常见的定窑、柴窑的瓷器,宋徽宗⾮常不满。于是,他开始⼴泛搜集天下宝物和各种技术,并在⾸都东京开辟了官窑。后来,宋徽宗看到汝州烧造的进贡瓷器后很是⾼兴,就在宫廷内开辟了⼀处窑⼝。在原产地的瓷器,叫做汝窑,在宫廷内的这个窑⼝则叫做汝官窑,也有学者认为,汝官窑就是官窑。
钧窑有官钧窑、民钧窑之分。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的⼜⼀座官窑。钧窑⼴泛分布于河
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瓷。当时,禹州有⼀种彩瓷,颜⾊艳丽,⽽且上有“窑变”形成的⽕焰纹,⼊窑时,器物都是⼀个颜⾊,出来以后则万紫千红,绝没有⼀件重复的。宋徽宗听了甚是满意,⼜在宫内模仿禹州彩瓷,修建了官烧钧窑。后来的“黄⾦万两不及钧瓷⼀件”的说法,说的就是这个宫廷的钧瓷。拍一拍功能
鉴定拍卖美国联邦国际房⽼师:15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