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分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第43卷第1期□2021年1月
中华无敌前传VOL.43 NO.1□JAN.2021
语言相对论*
□纳日碧力戈,邹 君
[摘 要] 语言相对论是人类学关键词。德国哈曼、赫尔德、洪堡特等强调语言代表民族精神,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语言相对论。沃尔夫继承博厄斯、萨丕尔的语言文化相对论观点,系统推出语言相对论,后来的学者发展出新沃尔夫相对论。语言相对论分强式和弱式,强式认为语言决定思维,弱式认为语言影响思维,但不决定思维。中国学者,尤其是从事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的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介绍和讨论语言相对论,发表和出版的文献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 语言相对论;沃尔夫;人类学
[作者简介] 纳日碧力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邮编:200433.邹君,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云南昆明,邮编:650091.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179(2021)01-0015-08
一、背景:狭义语言学与广义语言学
古代语言学有三大传统:西方、中国和印度的传统,其中西方的语言学传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语言学有自己的文字、训诂和音韵三个传统。古代印度的波你尼在公元前4世纪就撰写出8卷本的梵语语法。①公元8—12世纪的阿拉伯语言学家形成学派。以西方语言学为代表的近代语言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语言学以研究语言现象本体为主,广义语言学是语言学和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英国语言学家琼斯(William Jones,1746-1794年)通过古梵语、古希腊语、拉丁语的比较研究,提出印欧诸语言同源的理论,后来有许多学者继承了这种历史比较研究传统。②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对社会人文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索绪尔重点研究语言的共时性,把语言的历时(历史)性研究悬置起来。他认为,不属于语言系统本身的历史(历时)
因素不能反映某时某刻的“价值”;决定“价值”的是共时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棋戏中,最关键的是各个棋子相互间的共时关系,不是下棋的历时过程。同理,棋子用象牙做还是用塑料做,不决定棋戏价值;决定棋戏价值的,是棋子的数量,和棋子之间的横向关系。就是说,横向的结构关系决定“价值”,“历史”过程不过是横向结构关系的纵向堆积。索绪尔把语言符号二分为“能指”(signifier,“心理印迹”或“声音图像”)和“所指”(signified,概念),“能指”是语言符号的心理形式,“所指”是语言符号的概念内容。③
广义语言学关注语言和思维、心理、文化、实践、现实的关系。意大利哲学家维科(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年)立足古典和民间,把诗艺(诗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永恒历史”的诸神时期、英雄时期和人类时期对应,划分出诸神语言、象征语言和民众语言;人类原初的创造者是诗人和哲人,他们拥有诗性思维。德国哲学家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Herder,1744-1803年)师承哈曼(Johann ChristophHamann,1697-1766年),强调民族语言和民族心理的一致性;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年)认为语音作为语言的外部形式不存在民族差别,而语义和语法作为语言的内部形式,则存在民族差别。洪堡特强调思想和语言的互相依存,美国语言人类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尤其是沃尔夫箱包批发市场
*
①
②
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构建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少数民族视域研究”(项目编号:17ZDA152)。
梁静茹问[英]麦克唐奈著,张立生译:《梵语语法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岑运强主编:《语言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Benjamin Lee Whorf),发展了这种思想和语言互相依存的观点,形成“语言相对论”。赫尔德、洪堡特、萨丕尔和沃尔夫等学者的研究,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个人文世界,让语言和社会、文化、认知、实践联系起来,是语言人类学的重要思想基础。①
二、博厄斯·萨丕尔·沃尔夫
博厄斯把洪堡特等民族精神与民族语言水融、语言与思维合一的观点带到美国来,反对机械的进化论,反对民族中心主义,反对歧视无文字的语言,尊重土著文化,强调学习土著语言对民族志调查研究的重要性。②博厄斯自学语言分析方法,为自己主编的《美洲印第安语言手册》撰写序言,对非印欧语系语言发表了“反潮流”观点。他和萨丕尔都认为在语言、种族和文化之间不存在并行线,例如美国黑人和美国白人一样说英语,澳大利亚白人和英国白人都说英语,但有不同的文化。博厄斯重视语法理论研究,指出语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窗口,强调人类学者最好使用本地语言而不是借助翻译来做田野工作,这对后来的人类学教学产生了长远影响。他把语句而不是词汇作为分析单位,试图为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到共同的语法范畴。他反对把古代欧洲语言的分析范畴运用到其他语言的研究中来;反对把缺乏某种语言形式的语言说成是缺乏抽象思维的语言。③博厄斯在研究美洲印第安诸语言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诗歌之后得出结论:在不同语言之间不存在发达与不发达、先进与落后的差别。他指出全人类的心智是同一的。博厄斯的学生萨丕尔在《语言论》中再次支持了自己的老师。④
沃尔夫是萨丕尔的学生,⑤他通过自己的老师学习了博厄斯和洪堡特的语言观。萨丕尔的语言相对
论研究影响了沃尔夫。萨丕尔说,各个社会的生存世界各有不同,它们不属于贴上不同标签的同一个世界。⑥他由此认为,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向导,语言学可以帮助其他学科理解人类本性。沃尔夫受博厄斯的影响,指出西方语言并非人类心智发展的顶峰;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以及其他域外语言,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此处博厄斯和沃尔夫的语言观略有差别:博厄斯认为,由于概念不同,不同语言
表达的世界观也不同;沃尔夫则认为,这种世界观的不同是由不同的语言结构造成的。⑦语言相对论具有深厚的德国哲学思想根基,从博厄斯到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影响越来越大,迄今富有活力。尤其是《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⑧出版后,沃尔夫声名鹊起,语言相对论研究者把自己的研究主题称为“沃尔夫学(Whorfianism)”,或“沃尔夫相对论(Whorfian Rela-tivity)”。
三、语言与思维
沃尔夫相对论的产生和美国语言人类学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克娄伯指出,鲍威尔(Powell J.W.,1834-1902年)是一位实干家,是美国人类学事业的重要组织者和管理者,他出版的《墨西哥以北美洲印第安诸语族》推动了美国人类学的发展。⑨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1846年成立)和民族学局(Bureau of Ethnology,后改称美国民族学局Bureauof American Ethnology,或简称BAE,1879年成立)出资立项,描写和研究美洲印第安诸语言。语言学家在鲍威尔的支持下调查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构拟它们之间的语言亲属关系,后续研究可以用这些材料分析本土知识,研究本土价值观和宇宙观,从而为语言人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美国民族学局在1879-
纳日碧力戈,邹 君 语言相对论
①②③④⑤⑥
⑦
⑧⑨
姚小平:《西方语言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
McAfee,Christina,“Linguistic Relativity Theory”,McMaster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1(2004):26-31.
姚小平:《西方语言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
Duranti,Alessandro,Linguistic Anthropology:A Reader(Massachusetts &Oxford:Blackwell,2001).
萨丕尔是博厄斯的学生,因此沃尔夫是博厄斯的再传弟子。
Rossi-Landi,Derruccio,Ideologies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Paris:Mouton &Co.,1973).转引自McAfee,Christina,“Linguistic Relativity Theory”,McMaster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1(2004):14-22,28-35,59.
Rollins,Petter C,Benjamin Lee Whorf,Lost Generation Theories of Mind,Language,and Reality(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1980).转引自McAfee,Christina,“Linguistic Relativity Theory”,McMaster Journal ofCommunication1.1(2004):59.
[美]本杰明·李·沃尔夫著,高一虹译:《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Kroeber,Alfred,“Systematic Nomenclature in Ethnology”,American Anthropologist 7.4(1905):579-593.
1880年首期年度报告中使用了“语言人类学”(lin-
guistic anthropology)一词。①人类学者在努力寻非印欧语言语法范畴的过程中,发现不同语言对客观世界的分类不同,其“编码”也不同。他们由此推论:1.语言是约定俗成系统,它对世界的分类是没有定式的;2.语言能够发展出适应环境的独特范畴;3.各语言的独特范畴体系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产生独特的关注点,对思维形成制约作用。②
意义问题是语言相对论的核心问题,③具体说就是哲学传统上讨论的词汇和语法意义问题。根据最初的语言相对论表述,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法和词汇,对相同的现实进行不同的“编码”,并且融入不同的文化系统和认知范畴中。④卢西(J.Lucy)认为,如何定位“无语言思维”(thought without language)及其本质,是语言相对论研究的关键。在思维和认知独立于语言并且先于语言而存在的情况下,语言相对论不攻自破。相反,如果说语言是内在心理活动的表达,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前提条件,那么,语言相对论就成立。⑤过去的语言人类学者没有把语言差别和认知差别联系起来,而心理学者也不关心语言差别;当下的普遍主义观点也不情愿触碰这类问题。⑥一方面,学者们对沃尔夫假说理解不一;另一方面,有不少学者试图修正他的语言相对论,避免非黑即白的极端评判。贡佩茨(Gumperz)和莱文森(Levinson)分析说,⑦语言相对论可以提三个命题:1.语言不同,语言范畴也不同;2.语言范畴决定个人思维特征;3.不同语言共同体的个人思维特征不同。
由此推论:如果说语义结构有某些方面不是普遍性的,而且这些方面有认知作用,那么,至少有某些认知差别会系统地对应于语言差别。贡佩茨和莱文森指出,持现代立场的学者认为:1a.各语言的语义结构固然不同,但这种不同仅在“分子”层面,在“原子”(如“男性”“成人”等等)层面上没有什么不同;2a.语义范畴和观念范畴即便完全对应也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它们是一回事:词义由语言表达,这就是“思维语言”(language of thought)。不过,这里的焦点从认知的普遍性转移到了语义的普遍性。
贡佩茨和莱文森指出,观点2a固然有相对论味道,但实际上与1a相关,同样突出了“思维语言”的普遍性。这样,观点3就不能成立了。他们通过比较分析,指出沃尔夫的三段论与反沃尔夫的三段论并不矛盾———关键要分清不同“层面”,分清是“分子”层面还是“原子”层面。沃尔夫三段论:1.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的语义象征系统,这些象征系统互不相同;2.语义象征决定概念象征的特征;3.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使用不同的概念象征。
反沃尔夫的三段论:1b.不同的语言使用相同的语义象征系统(即便不在“分子”层面,也在“原子”层面);2b.普遍的概念象征决定语义系统,而语义象征系统其实等于命题概念系统,所以,3b.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使用相同的概念象征系统。
命题1显然为真,即语言当然要使用有特点的词汇意义。命题1b不能确定,但与1默契。在分清“层
面”之后,2与2b也兼容:思维语言的概念库决定着词汇概念的可能范围,而这样的词汇概念一旦选定,就会反过来决定我们用来解决非语言问题的概念。3是1和2的结论。⑧
四、霍皮语及其宇宙观小雪吃什么食物
美洲印第安霍皮语研究是沃尔夫相对论的重要基础。曾经学习化学工程和从事过火险工作的沃尔夫,师从语言人类学家萨丕尔,研究美洲印第安霍皮语,为他日后推出的语言相对论奠定了基础。沃氏著《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收录了18篇论文,多数涉及霍皮语语法、霍皮语反映的思维方式和宇宙观。沃尔夫在《美洲印第安人的宇宙模式》一文中指出,美洲霍皮印第安人有不同于西方人的时空观,霍皮语没有和“欧洲标准语”(Standard Average European,SAE)相应的词汇、语法形式、结构,也没有用来表达西方“时间”的表达方式;霍皮语不能表达西方语言中的“过去”“现在”“未来”,不表达“持久”“永久”或时空意义上的“运动”等概念。霍皮语的时空概念合而为一,不加区分,类似于列维-布留尔在《野性的思维》中提到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21年第1期
①②③④
Duranti,Alessandro,Linguistic Anthropology:A
Reader(Massachusetts &Oxford:Blackwell,2001)8-9.
Duranti,Alessandro,Linguistic Anthropology:A Reader(Massachusetts &Oxford:Blackwell,2001)11.
John J.Gumperz,Stephen C.Levinson,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7.⑤⑥⑦⑧ John J.Gumperz,Stephen C.Levinson,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7,28,29,24-28,25-26.
的“互渗”。①霍皮人的分类系统看似特殊,但并不影响用来“解释和描述宇宙中所有可观察到的现象”。他们的世界观也是抽象的,只是不同于古典牛顿力学的“形而上学”。“欧洲语标准”的空间是静止、三维、无限的,时间是运动、一维、流动的;时间和空间各自独立,是客观实在的两个方面;时间流动,可三分为过去、现在、未来。②比较而言,霍皮人世界观分两大形式,一个是“已呈现的”(ma
nifested),另一个是“呈现中的”(manifesting)(或“未呈现的”unmanifest),前者属于“主观”,后者属于“客观”。用西方的时间观分析,霍皮语表达的“客观”就是已经呈现出来的宇宙形式,它不分“过去”和“现在”,包括所有感知中的东西,但是不包括“将来”。“将来”属于“主观”呈现中的宇宙形式,包括心理事物(人心、动植物的“心”、自然状态背后和内部的“心”)。③霍皮语的“呈现中”是充满精神、思维、感情的“未来”,从霍皮人之心涌现,“已经以活生生的、心理的形式与我们同在”“由主观变为某种程度上的客观结果”,注定要实现;“这些原因过程中的实体‘将要到来’,或者他们(霍皮人)‘将要来到’它们”。④霍皮语tunátya表达宏观意义,译为“希望”(“它正在希望的行动中”“它希望”“它被希望”“它被希望地憧憬”),呈现了霍皮人主客观二元思想,是本土宇宙哲学的结晶。⑤也许tunátya一词相当于我们熟知的“意念”,以心理形式推动,“逼迫或进入”已呈现的领域,从植物生长、云集雨聚到农事庆典、建筑设计,这种“意念”由主观进入客观。
霍皮人的微观世界由事件或“在事件中”构成,而事件又分为主观事件和客观事件。客观事件可以被感知,包括轮廓、颜、运动等等;主观事件表达强度因素的无形变化:“渐渐远去”“渐渐成长”“渐渐扩散”……各呈现物各有本性,有内在的持续力,“即它成长、衰落、稳定、循环或创造的力量”。⑥正在呈现的事件都有事先准备,事件如何发展取决于已有的准备和“正在进行的准备”。“霍皮人强调的是世界的这个准备中或正在被准备的方面,它构成了霍皮人眼中‘现实的性质’,正如在我们眼中,现实的性质是‘物质’或‘东西’”。⑦
霍皮人没有“客观空间”,只有“主观空间”,它象征性地把天地勾连起来,类似于纵向的“主观轴”。客观世界由每个主观轴伸向各个物理维度。霍皮人只能用客观世界的“距离”表达西方人说的“时间”,安排事件“时序”,他们对意义(过程)进行“操作”,以把握“客观”时间和运动,把握不同事件的关联度。总之,霍皮人借助发生的事件把时间和空间统合起来。当西方人说两个事件相隔久远时,霍皮人会说“许多周期性的物理运动发生于两件事之间,以至跨越了相当大的距离,或者以其他方式在两事之间积累了大量的物质”。⑧相距遥远的甲村和乙村能否“同时”发生某事件?霍皮人不会这样提问题,这种问题是以时间与空间分离为前提,而霍皮语表达的时间和空间是合一的。在霍皮人看来,距离观察者所在地越远的事件,它发生的时间也越远;⑨距离越远就越“过去”(“从主观角度需做更多努力才能达到它”)。溯怎么读
“霍皮语偏爱动词”,把事物看成事件,看成过程,远处甲村发生的事情只有跨越空间距离才能被“这里”感知,距离越远,感知就越滞后,西方意义上的时间也就越长久。由此推论,事件不能在两个距离较远的村庄中同时发生,即“如果某个事件不是发生在‘此地’,就不可能发生在‘此时’;它只可能发生于‘彼’地‘彼’时”。 瑏瑠
五、特殊与普遍的相对性
学界中许多学者认为,语言相对论,尤其是沃尔夫“语言习惯决定思维习惯”的观点,属于不可论证的
命题。例如埃莉诺·罗施对沃尔夫假说发出质疑:难道说不同语言的人因为有不同的世界观而不能交流、不能相互理解了吗? 瑏瑡她认为沃尔夫假说在主要方面没有事实根据,基本不能成立。
纳日碧力戈,邹 君 语言相对论
①②③
⑨ 瑏瑠
瑏瑡
[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美]本杰明·李·沃尔夫著,高一虹译:《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6页。
④⑤⑥⑦⑧ [美]本杰明·李·沃尔夫著,高一虹译:《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
27、28、29-30、134、135-136、31页。
如果勉强用西方的时空概念来描述的话。
[美]本杰明·李·沃尔夫著,高一虹译:《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1—32页。
Rosch,Eleanor,“Linguistic Relativity”,ETC:A Review of General Semantics 44.3(1987):254-279.
意义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中产生的,最终要沉淀在语言中,仅从这个角度出发,语言和意义有极大的相关性。如果有语言普遍性的话,那它只能建立在世界物质性和人类心理一致性的普遍意义上,其余只能是相对而言。每个体和个人有不同的心态,有不同的记忆,环境在变化,情势在变化,不同的体和个人的认知也不尽相同。不同语言呈现的文化模型互相之间存在“家族相似”,即一个文化模型和另一个文化模型的相邻部分重叠交叉,存在相似性,而不相邻部分差异逐渐增加,相似性减少。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随着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人流、物流、资本流、“符号流”“认知流”“思想流”更加重叠交融,但也因为交往交流而特十足,充满“建构”。语言相对论本身是“相对而言”的,不能将它极端化———沃尔夫本人用英语研究霍皮语和霍皮人的宇宙观,本身就充满了相对性,他的著述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汉克斯(Hanks)、哈维兰(Haviland)、奥克斯(Ochs)、贡佩斯和莱文森等学者正确地指出,语言表达的世界观不可能是固定的,语言的发展、语义的变化不能脱离语言的使用,语言的活力来自使用,来自使用中的创新。汉克斯强调,语言意义(包括字面意义)来自语言形式和环境的融合。奥克斯指出,语言习得和社会文化习得,互融同济,交融一体。①
需要指出,沃尔夫本人也重视思维和语言的互动关系,认为说话本身意味着“使用一种复杂的文化结构”。他认为,语言研究有助于理解“神秘思维”,研究无意识语言模式如何制约思维形式,因为思维是用语言进行的。②严格地说,语言相对论本应当研究语言如何显示思维、语言与社会/文化如何互动,而非简单地研究谁决定谁。耐人寻味的是,学界迄今不能就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达成共识。这些问题是绕不过去的:语言和范畴的关系是什么?范畴和思维的关系又是什么?语言、思维、范畴三者加到一起之后的关系又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发生学关系是什么?
近些年来,学者们对语言相对论的兴趣不减,对它重新解释、修正、补充。如果说语言相对论把语言、范畴、思维、实践、现实等看作是相依互渗的对立统一体的话,“新版”语言相对论把它们看作是发展变化的过程,强调随机、变化和创造。同时,也有学者提出新概念、新术语,以新的视角研究语言相对论。
汉克斯认为语言相对论所面对的问题,关键是它们如何影响思维和体验,而不是语言形式和语言使用
如何决定人们的思维和体验。③操玛雅语的人从井里“钓”桶,当绳端的铁钩碰到金属并产生沉重感的时候,他会说héeletibe,意思是“有了(感官的感觉)”。本地人也用同样的短语描述视线以外的烟火和开过来的汽车声。就是说,关于听觉、间接触觉和实际的指示用法并不一一对应。从玛雅语可以看出,相对独立的语言、社会、文化的场景,可以在具体操演中交融在一起。菲里莫(Fillmore)提出“框架”(frame)概念:“框架”是词汇的集合(set),其成分能够从整体上标指(index)某种某类的行动或概念。所以框架类似于图式(schemata),它不独属于语言内部,而是涉及语用环境,涉及社会、文化和自然。因此,玛雅语的语法成分不仅仅取决于该语言的“内部规律”,还取决于它的外部使用。④
斯洛宾(Slobin)对语言和思维两个概念提出修改建议,希望用“思维”(thinking)代替“思想”(thought),用“说话”代替“语言”,突出运动、变化、随机的特点。哈维兰(John Harviland)分析了Tzotzil语指示词的“移位”(transposition)现象,证明外在的社会知识、文化习惯乃至手势,对于使用和理解这类指示词至关重要。⑤
从总体上说,人类语言不会那么稳定。首先,语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21年第1期
①②③④⑤John J.Gumperz,Stephen C.Levinson,Rethi
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230,232,407.
[美]本杰明·李·沃尔夫著,高一虹译:《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6、255-256页。
John J.Gumperz,Stephen C.Levinson,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234.
John J.Gumperz,Stephen C.Levinson,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243-244.
John J.Gumperz,Stephen C.Levinson,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71,271-32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