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名校联盟优质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大联考语文试题
202l年名校联盟优质校高三大联考试卷
语文
2021.2
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感谢幼儿园小班老师的话简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端的组词是什么
说泰山文化是一种名山文化,在逻辑上,人们或许不会有什么异议。问题在于,由于人们常常混淆名山文化和一般区域文化,也就往往把泰山名山文化混同于一般区域文化,进而带来一系列理论混乱。辨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作研究的第一步。因此,我们就不能不细加辨析。
首先应该指出,就像华山文化不同于华阴文化,嵩山文化不同于登封文化一样,泰山文化也不同于泰安文化,虽然二者也有着一定联系。这是因为前者属于名山文化,后者属于区城文化(如果它确实存在的话)。说起来,把作为名山文化的泰山文化,与作为区域文化的齐文化、鲁文化相提并论,而作为山东三大文化,就不太科学,因为它们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与此相联系的一个问題是,究竟是否存在一个文化学意义上的,与齐文化、鲁文化并举的泰安区域文化呢?现代文化学告诉我们,区域文化的“区域”划分,不一定与行政区
域划分完全重合,也不是每一个行政区都一定存在文化学意义(而不是常识意义)上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必须出现有异于其他文化的生活样式的独特性。泰安地处古代齐、鲁之间,文化或鲁或齐,或齐鲁兼融,并无独立的鲜明特。所以,根本不存在与鲁文化、齐文化相并列的泰安区域文化。
名山文化的客观载体即名山景观,一般局限于山系及其周边范围,而不像一般区域文化那样地域辽阔。在古代中国的滨海一带,确曾存在一种区域文化——大汶口文化。近年来流行着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应该把大汶口文化形态纳入泰山文化,乃至想扩大到环太平洋文化圈。这给泰山文化研究带来了许多混乱。考古学界公认,大汶口文化遍及山东中部、东部乃至苏北、皖北和辽东半岛等广大地区。而泰山名山文化却不过仅限于泰山山体景观以及泰安城有关景观所表征的文化。泰山文化研究,拋弃这些文化,而去研究那种地域十分辽阔的大汶口文化,醉翁之意不在山,而在滨海平原,这能是为人们所接受的科学的泰山文化研究吗?泰安城不是因大汶口文化而出名,而是因泰山而出名,有一段它的名字就称“岱镇”。泰山的文化活动历史悠久,迄无中断,并留下丰富的遗迹。所以,不管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与否,都无损泰安城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随意扩大泰山文化的外延,可能出于高抬泰山的善良愿望,但实际上却模糊了泰山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山的本来面目,与
其本来愿望相反。这也不利于泰山自身景观的开发与建设。泰山文化作为一种名山文化,自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大可不必拉大汶口文化壮门面。
研究泰山文化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科学,可以称之为“泰山文化学”。近年来,有人为促进泰山研究,提高泰山知名度,倡导建立“泰山学”,并把它作为与“泰山文化学”相互替代的概念。这恐怕还要认真研讨。国内外确曾流行诸如“红学”“敦煌学”一类称呼,“泰山学”也属此类表述。但实际上,这种表述,只能指示某种研究范围,并表示这种研究达到相当发达的地步,而并非一种严格的学科,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并不很明确。所以,它们不过是“《红楼梦〉研究”“敦煌研究”的代名词。周一良先生就曾指出:“‘敦煌学’,不是有内在规律、成体系、有系统的一门科学”,“如果概括地称为敦煌研究,恐怕比敦煌学的说法更确切,更具科学性”。以此类推,所谓“泰山学”,也就是“泰山研究”的别称,它包括多学科的泰山研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因为不存在一种明确的泰山学研究对象,也不存在一种统一的泰山规律。“泰山学”与“泰山文化学”也不能相互代替,它们不是一个层次上的概念。显然,以泰山自然现象为对象的泰山自然科学研究,就不能列入泰山文化学范围。泰山文化学不管何等重要,最多也只能是泰山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带头学科,而不能等同于包括全部泰山研究的“泰山学”。
(摘编自刘凌《名山文化与泰山文化——论泰山文化性质》)
材料二:
中国山岳不仅仅是旅游胜地,而且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中国山岳不仅仅有海拔高度,而且有民族精神的高度,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进步的资源宝库。以泰山文化为例,泰山文化历经几千年变化和发展,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样本。只有深入研究和发现山岳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发挥文化的资源与教育作用,才能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真正发挥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使中华文明得到传承和发展。
深化山岳文化研究,必须有正确的研究方法。从山岳文化的载体着手,分门别类,通过实地考察、民间调查与文献资料加工整理等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保护、利用好中国山岳文化遗产。近年来,泰山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泰山大全》《泰山文献集成》《泰山石刻》等大批文献搜集整理与考证著作出版。文化研究是中国山岳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是对文化遗产最有效的保护、最合理的开发利用。
一天结束
感谢词语(摘编自刘方华《中国山岳文化的载体与文化遗产保护》)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泰山地处齐、鲁之间,其文化没有独立鲜明的地域特,故不能和齐文化、鲁文化并列。
B. 泰山文化研究已相当发达,但是研究对象比较模糊笼统,称其为“泰山学”不算很严格。网店开店
C. 泰山文化是依托于泰山和泰安城,由泰山山体景观以及泰安城有关景观表现出来的文化。
D. 材料一主要以泰山文化为例研究了名山文化,材料二则从山岳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泰山文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对名山文化、区域文化从现代文化学角度进行辨析,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更好地认识泰山文化
B. 如果把大汶口文化形态纳入泰山文化的研究范围,既无益于泰山文化研究,也不利于泰
山景观建设。
C. 郭沫若说:“泰山应该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这与材料二对泰山文化的认识相似。
D. 对于泰山文化遗产最有效的保护、最合理的开发利用是《泰山文献集成》等文献著作的出版。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泰山文化学”范畴的一项是(    )
A. 泰山奇石地质特征分析    B. 历代泰山封禅仪式考论
C. 泰山石刻艺术价值研究    D. 泰山石敢当信仰源流考
4. 文中画线句子在论证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析。
新版天龙八部2021演员表5. 某校“家乡文化”研究小组要对本地文化进行探究,但不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请分析材料中体现的研究方法,为该小组提供帮助。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粮食要到肚子里
陈军
儿时在农村,家乡人一般不说浪费粮食,而是说糟蹋粮食。在乡亲眼里,人要活命,得靠粮食,粮食与人有着过命的交情,而珍惜粮食、敬畏粮食最朴素的观念就是“粮食要到肚子里”。
农村人最知种粮苦,都跟粮食亲。记得那时收麦子,芒种前后是农家人忙断腰的一季。布谷鸟的叫声催着整个村子,“黄了麦子”是一年中最大的担忧,必须要在那几天把地里的麦子抢收完。印象中,那时天还黑着,爹娘便拎着镰刀,踏着月光下地了。
娘割麦子快,手持镰刀弯腰揽麦,只听到麦秆遇刃的“嚓嚓”声,一行割完才直起身来擦把汗。娘说这样割麦,一来少起身,腰就少疼点儿;二来可以少擦汗,不直起身汗就直接顺着眉毛滴到地里了。那时,学校都放麦假,让我们这些孩子也帮着家里麦收。割一天的麦子,太阳烤,麦芒刺,晚上躺在床上,脸又红又痛,腰都不是自己的了。收一季麦下来,
爹娘都会瘦一圈。一粒麦就是一滴汗珠,一仓黄灿灿的麦子,就是一缸滚烫烫的汗珠。
割完麦子,我和妹妹的任务就是拾麦穗。看着两篓排列整齐的麦穗,爹会表扬我们:“你俩拾的这些麦子,够咱一家人吃上好几天了。”拾完麦穗后,地不急着耕,还要空上一个星期左右,娘说:“地里应该还有一些没有拾回来的麦穗,让鸟雀子叼干净了再犁。”
收麦后的第一顿馍,是我们最期待的。蒸馍前,爹挑水,劈上好的筋骨柴。娘揉面,做馍,上蒸笼。我和妹妹烧火,打下手。蒸笼开始变得潮湿,不断冒出麦香味儿时,两个小肚子开始“咕咕”叫,我和妹妹一步不离地守在旁边,等着开笼。娘心中有数,她说蒸馍的火候要刚刚好,不够火或者蒸过了,都不好吃。她一声“起笼”,笼盖一掀,那叫一个香啊!
可娘说,新麦下来的第一口馍是不能急着吃的。中午,太阳当头照,万物明朗。爹把一条板凳往太阳底下一放,把一屉热腾腾的馍放在板凳上。馍的热气袅袅升起,娘双手合十,嘴里祷告着。她双手从胸前一放下来,我和妹妹就跑上前,一人捧一个馍,因为烫,吹一口气,咬一口,嘴咧来咧去,手掂来掂去,不一会儿,一个钵头大的馍就下了肚。
在那明晃晃的阳光下,在那与粮相依的岁月里,在爹娘的衣襟边,馍香仿佛能在胃里留存好多年,未来某个特定时刻就会热乎乎地翻腾起。
农村人对粮食的态度是三尺黄土般的心思,种粮时那些艰辛的历程,仿佛是在天地之间进行着某种庄严的仪式。冬去春来,风调雨顺,农人收获着大地的礼物。这饱含天地日月之精华的粮食,喂养着人类,一代又一代。而对于一粒粮食来说,从土里到达肚里,才是它的归宿。
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自然不敢浪费。像我这样的农家孩子,不少规矩都是从吃饭而来,比如,吃多少盛多少,碗里不能剩饭;掉到地上的食物要捡起来,到不了人肚子里,也要到牲畜的肚子里;上学带的饼,吃不完一定要带回来。在梅雨季节,被褥、家具都会发霉,但粮食一般不会发霉,都保存得好好的。粮食,是一家人最可靠的家底。
老家鄂西北都是旱田,一年两季主粮,五月收麦,十月收苞谷。白花花的麦面是细粮,黄灿灿的苞谷是粗粮。家里来了客,娘都是擀面、蒸馍。苞谷是粗粮,一般不用来招待客人,除了自家人吃,还留一些给牲畜吃。每一粒粮食都到了肚子里,就连粮食的那一层外衣也是牲口的好粮,比如麦糠、玉米包壳。
那个年代,粮食不宽裕。有时接济不上了,或者家里来了客,麦子还没磨,都要去邻居家借面。我家靠面缸的那面墙上,像一面选举墙,借了谁家的面,就记下“正”字,欠几瓢就划几笔。家里磨了麦面,头等事就是还面。娘舀起满满一瓢面,再用一个小碗向上加,边加边轻轻拍实,直到堆出一道尖儿。我说:“借的时候是平平的一瓢。”娘瞪我一眼:“你懂啥!”还叮嘱我路上不要跑,别把面洒了。
我自然知道粮食的金贵,还面的路上,我弓着腰护着瓢,小心翼翼,生怕有风来。但偶尔也有尖塌了、风吹飞的时候,弄得我一身白。我家的面倒入别家的面缸时,“噗”的一声,会升起一小团尘雾,真是欢腾。还三婶的面时,她说:“你娘这个人呀,就是讲究!”在粮食紧缺的那些年,还面时的这道尖儿,让娘在村里有了个好名声。
如今,生活富裕了,人们不再借面,粮食逐年增产,种粮收粮也机械化了,但儿时与粮食的交情,让我学会了珍惜。
后来我到了城里,虽然不再种粮了,但看到粮食总是格外亲。对粮食的这份情义和吃饭的那些规矩,我也一点一点地讲给我的孩子。我给孩子们立了一条规矩,也是长辈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粮食要到肚子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爹娘踏着月光下地割麦、麦秆遇刃时的“嚓嚓”声,表现了麦季抢收的紧张与艰辛,也写出了农村劳动生活之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