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与不转--地方本科院校的新抉择
转与不转--地方本科院校的新抉择
董云川;邓凡
【期刊名称】《高教发展与评估》
部队入党申请书范文
【年(卷),期】2015(000)005
【总页数】10页(P40-49)
【作 者】外地户口考驾照董云川;邓凡
怎样梳好看的发型【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云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正文语种】中 文
擀饺子皮【中图分类】G649.21
主持人:董云川,云南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
嘉 宾:胡仲勋,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王海莹,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何 毅,温州大学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王硕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邓 凡,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相继颁布,在教育部推动和引导下,地方本科院校启动了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步伐,新的政策导向再次成为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同质化办学”和“就业困难”的现实情况下,地方本科院校在“转与不转”的问题上似乎并无异议,因为发展瓶颈与办学困境逐步显现。转型迟早成为必然,然而“谁该转?”“怎么转?”“转向什么?”等更多的问题却困扰着地方院校。由于传统办学理念的限制,中国地方本科院校基本都将自己定位为学术型、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高校,并且在实
际的办学过程中也竞相追逐研究型高校的发展目标,加入千校一面的同质化潮流,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截止2013年底,中国有普通本科高校879所,“211工程”大学112所(包括39所“985工程”高校),地方本科高校767所。在地方本科高校体中又分为1999年以来新建的本科高校646所,1999年以前建立的普通本科高校131所。超过一半的地方本科院校要转型发展,确实是一件声势浩大的工程,到底是“安于定位”还是“适时转向”亦或“随机应变”?困惑有增无减。针对一系列困惑,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给出了左右逢源的指导意见:“转型学校可以是新建学校,也可以是历史悠久的学校;可以是学校里绝大部分专业都转型,也可以是一部分专业转型。对于独立学院,如果它们是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鼓励它们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的高等学校。对于2000年以后新设的高等学校,鼓励它们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学校。”然而这一回答并未触及转型的根本障碍,问题依旧悬而未决。
热闹的反义词
适者生存吗?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或政策转型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响应者,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有的“借机下蛋”、有的顺势而为、有的逆流而上、也有的逐浪淘沙被清洗出局。在本轮次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改革中,谁愿意成为“小白鼠”,谁会驻足观望,谁会独辟蹊径?只有一点是明确的:谁都不希望被“淘汰”(被时代淘汰或被政策淘汰其实是两回事),然
而前方却并没有所谓的成功典范。因此,中国语境中的“高校转型”问题还需要研磨辨析,其间,政府角如何?学校主体怎样?他国经验是否适切?社会体系是否支持?如何“有为”与“不为”?为此,本期特邀几位青年学者参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笔谈,通过对转型困惑与迷茫的讨论,试图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胡仲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矛盾与挑战
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及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在2014年被提上日程。这将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次重大调整和变革,必然对中国高等教育从理念、结构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一年来热议纷呈,既有共识,尚存有疑惑。
第一,地方办学与地方经济支持不足的矛盾。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展,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地方本科高校更为突出。因此,转型发展的主要诉求之一便是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现有讨论多将上述问题的解决寄望于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换言之使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思路和方向、教学模式与方法与当地产业对接,突出地方特,面向地方办学。地方本科高校主要建在地市州这一级行政
服装搭配
区划内,而州市级政府对这些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则相对有限,在此情况下当地政府对地方本科高校的政策影响力和发展引导性令人存疑。另外,无论是省域还是就全国而言,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颇不均衡,甚至差距悬殊。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地方本科高校很难到可以对接的产业,因此,所谓面向地方办学便成为一句空话。所以,面向地方办学不能搞一刀切,应允许地方本科高校基于本校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区别有针对性地制定转型战略和规划,在招生、培养和学生就业等环节因地制宜地处理地域性、全国性和行业性之间的关系。
第二,过早专业化与职业教育体系贯通的矛盾。社会和学界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还存在一种期望——通过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学历学位体系。具体而言,将职业教育由一种教育层次转变为一种教育类型,构建从中职、高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职业人才成长阶梯和上升通道,逐步建立起“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且相互沟通、办学主体多样、学历层次齐全、办学功能完备,以市场为办学导向,以应用为根本特点的开放式、高水平的高职教育办学体系。”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在中国一直被视为一种较低层次而非特殊类型的教育而居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底层,社会认可度和生源吸引力都很低,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体系和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将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
的教育类型来予以体系设计和规划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和社会认可度,扭转职业教育在我国长期被矮化和污名化的现实情况,而且有利于形成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和人才流通回路。然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又使上述愿景面临矛盾,职业教育过早过度专业化与职业教育体系贯通间既存张力也相互抵牾。基于学术型高等教育体系的经验,从本科到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教育对学生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的要求是一个渐次收窄的金字塔结构,本科教育作为塔基必须广博厚实,这样才能为之后的研究生教育夯实基础。与此相反,高职教育从一开始便是非常窄化的专业教育,这种过早过度的专业化必然对学生的后续深造带来障碍,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成为贯通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矛盾和现实挑战。
第三,突出就业导向与坚守教育属性的矛盾。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重要内容是将过去一概地坚持学术性本科教育转向突出职业性和专业性,即通过“立足地方、面向行业、依托企业、服务区域”化解毕业生就业困局,具有鲜明的问题解决导向性。然而,历史经验启示我们,这种颠覆性或说断裂性的改革若处理不当往往会矫枉过正,即由于在全社会形成改革共识并赋予改革合法性的需要而将先前实践中的合理成分也不加分析地否弃掉。此次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便在多个方面存在上述隐忧,尤其是因过
于强调就业功能而使此类高校本就式微的教育属性再遭削弱。不论何种类型的高等教育,首先必须承认其教育属性,坚守育人宗旨,这是高等教育的生命之基和功能之源,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学生就业只有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才会根基牢固,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福祉而非带来混乱和灾祸。中国正走在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这包括制度、技术和文化的现代化,而这些均依赖于并取决于人的现代化。地方本科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主体构成部分,由其培养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质与量。而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多元化趋势,社会建设面临的压力日渐凸显,这就不仅需要国民具备熟练的技术技能,更需要人的现代意识、价值和情怀,尤其是现代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因此,转型后的地方本科高校突出就业功能或无可非议甚可说是无奈之举,但若放弃其育人为先的教育属性则难免走入误区,对此必须警醒。
董云川:胡博士所分析的三对矛盾很有价值,无论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还是过早的所谓“专门化教育”以及强调就业导向对于教育属性之牵引,都不是简单的宏观政策所能够顾及到的问题。因此,当一项听起来天衣无缝的宏观政策出台之后,本来各不相同的高等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如何反应,又如何应对就成为了真正的问题。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很大程度上是由其面临的整体性发展困局激发和推动的,而转型的动作却是不折不扣的
个体行为,于是,转型的过程中当尽力避免因政策导向和教育理念的偏差引发新的发展问题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王海莹:地方高校转型的方向发展
转型初期,顶层设计以及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值得进一步检讨。
首先,转型定位为“应用技术大学”是否妥当?地方高校的转型定位需要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国际地方高校发展潮流。地方高校转型源起于地方高校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之间的矛盾现象,以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学生实践能力差、缺乏必须的技术培训,因而强调转型方向定位于“技术”,目前通常的说法是“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过渡,认为这样才能契合中国经济社会升级的需求。但是,高校既有服务于经济社会之功能,又有育人之功能。洪堡“由科学而达至修养”深刻地阐释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同时揭示出两者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从事的是科学活动,其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道德修养,乃至引领整个民族的精神。但大多数人并不具备探索科学的条件,只是在高校受到科学精神的陶冶,获取应用科学的知识。德国这类大学的德文是“Fachhochschule ”,简称“FH”或者“FHS”,所对应的英文是“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那么,翻译成中文应该是“应
用科学大学”,并不是当前我们称之谓的“应用技术大学”,这类大学专门从事专题性的研究。由于博洛尼亚进程,应用型高校和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学生均授予同等学术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但是,应用型高校只有和传统综合性大学合作,方能授予博士学位。前者和传统综合性大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应用型大学的教师须有三年或者三年以上大学之外的工作经历。应用型大学虽然侧重于技能的教学,但科学素养的培养亦被强调。因此,地方高校仅仅转型定位于“应用技术大学”,则过于狭隘,即使技术型人才也应培养其科学素养、科学态度,强调科学文化素质的根基作用。否则,地方高校的未来方向仅仅是为社会“制器”而非“育人”。因此,地方高校转型定位为“应用科学大学”更能契合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