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制度变迁
国高考制度的变迁
一.背景
    从先秦时期选士、养士制到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从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时期日趋成熟的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制度几经变迁,成为一个国家制度体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面貌。时至今日,国家仍为人才选拔制度仍在不停地改革和变迁之中,高考制度就是人才选拔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除外)高校最重要的入学考试。高考可以说是每想要进入高等学府的学子的一条必经之路,作为科举制度某种程度上的延续,继续承担着选拔人才的重要角,虽面临众多争议,但不得不承认,高考作为一种高校选拔人才的制度,可能是当代社会中最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它不问出身,不讲人情,只将学习的能力作为考核的标准,因此承担了众多寒门学子获取高等教育的希望。
现在的我们,都曾从这项制度中收益,也饱受过这项制度的煎熬,每一次高考制度的变迁都
牵动着全国近千万考生及家长的心,作为一项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高考制度也进行了诸多变迁,每一次的制度变迁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博弈。
二.变迁的历程
1)综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于1952年实行,于1966年废除,于1977年恢复,恢复后又几经变迁。
2)时间轴
1.高考制度的雏形:
    1936年,中国的100多所大学采取自主命题的方式进行招生,学生可报多所大学,也可能被多所大学同时录取。自主招生的大学在招收学生上还是相对宽松和灵活,破格录取的例子也有许多,如钱钟书数学成绩仅有15分却因其文采被北大录取。
  194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50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1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
2.正式建立:
  1952年6月,中国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3.废除:
  1966年废除高考。 
4.逐渐恢复:
    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但须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废除招生考试,改为“自愿报名,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工农兵大学生”就是该非常时期的产物。
入职培训5.正式恢复:
  1977年,主持恢复高考。参加考试的总人数达一千一百六十余万之多。著名导演张艺谋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
6.恢复高考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1981年,理科中增加了生物科。
家访十大品牌  1983年,“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政策出台,政策规定某些中央隶属的高校应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牧场等艰苦地区招生。同年,英语成为高考科目之一,以原始分计入总分。
  1984年,特殊专业(艺术类等)招生实行统考+单考开始。
一年又一年歌词  1985年,“双轨制”产生,不收费的统招生和收费的“自费生”共存。
            同年,在广东高考中的英语和数学科目中试点标准化考试。
          上海率先取得自主命题权,实行3+1方案(语数外加任选)。         
            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校试点保送生制度。
  1985年以后,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
  1989年8月,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4年,取消生物地理科目
            文科考察语数外和政治历史,理科考察语数外加物理化学。
  1996年,“双轨制”取消,开始“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高考扩招开始,广东首先试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重新列入高考。
            网上录取开始实施。
            英语听力考试开始列入高考范围。
            规定保送生都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
  2000年,国家不再包揽师范专业学费,也开始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统一高考,分省命题”高考方式开始实施。
            很多省份开始实施春季高考制度,现多数省份已经废除。
  2001年,取消对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的限制。
  2003年,高考时间提前一月,定为6月7、8、9日。
            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
  2010年2月,提出逐步形成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的考试招生制度。
              异地高考开始试点。
  2014年,部分省份取消英语听力考试。
3)对于变迁过程的总结
    高考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牵动着千百万民众的切身利益,肩负着众多学子尤其是农村学子对于未来的希望,这也注定了高考制度几经波折,不断变迁的命运。从建立到废除再到重新恢复,从各高校各自为政自主命题到全国统一命题再到现在的各省自主命题,从只以成绩高低录取到保送生、推荐生和自主招生制度的建立,从开始时的报名表到现在的网上报名,网上录取……高考从制度层面到科技层面,不断演化,变迁,逐渐
变呈现出了今天的样子。也许每次变迁都面临着诸多争议,但是制度的变迁本就是曲折前进的,每一次制度的变迁最初的目的都是朝着更高效,更公平的方向演进的,尽管每次的结果并不都是尽如人意。
三.制度变迁的原因
高考作为一种教育制度,一头连接着高校和政府,一头连接着中学与民众,其变迁涉及到诸多体的切身利益。
高考制度的变迁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由政府来主导其变迁的历程。然而,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在进行制度变迁时也会经过诸多考量,文化传统,效率与公平的权衡,政治因素,经济基础,社会的反响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都左右着政府的政策,影响着高考制度的变迁。
1)文化传统
1.中国能够成功建立起高考制度,其原因之一就是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使得考试的思维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通过考试进入高等学府的方式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一种文化传统,考
试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是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方式,能够为民众所广泛接受,拥有很好的众基础。
2.自主招生制度之所以饱受争议,正是因为中国社会深受儒家文化和宗法制度的熏陶,人情关系的无处不在,原本作为选拔特殊人才工具的自主招生考试和保送生,推荐生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录取标准较为模糊,和监督不力,由于缺乏明确标准和有效监督,容易出现寻租,致使走后门现象的出现,使得此项制度丧失其效率而失灵。
2)社会反响与民众呼声
    很多高考制度改革的原因便是民众的呼声的推动,而这种呼声往往也只能代表某一阶层的愿望因而缺乏系统性考量,导致政策的反复多变。
    1.1985年后,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 1994年,取消生物地理科目的制度变迁,其原因便在于要为学生减负的众呼声,同样,由于取消生物地理考试后所导致的生物地理知识的匮乏,1999年,生物、地理重新列入高考。
2.统一高考实行几年后,中学教育逐渐向应试教育转变,许多中学都仅以成绩作为衡量学
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仅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民众对于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由此产生了保送生,自主招生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旨在选拔综合素质高或在某一领域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社会的呼声催生了高考制度的变迁。
3. 2001年,取消对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的限制也是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才实施的。
4. 2003年,高考时间提前一月,以及异地高考制度的提出也是出于人性化的考虑。
5.被认为是更科学合理的标准分制度之所以在中国高考制度中屡次提及却未得到广泛应用,其原因也在于人们普遍认为原始分简单易懂,方便查阅,而标准分不够直观的认知。
3)效率与公平的权衡三十而立是什么意思
    高考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一个最重要的衡量其优劣的指标便是公平与效率,没有公平,这项制度也就没有存在的根基,也就不会为人们所接受。没有效率,这个涉及千百万人的大型制度也就无法顺利运转,高考制度的变迁几经变迁的根本原因也就在于这两个矛盾的权衡取舍,是高考制度变迁的内生性的动力。
1.自主招生,保送生制度建立的初衷是选拔特殊人才,以提高效率,然而由于缺乏标准和监督,致使作假和寻租,有损公平,因此饱受诟病,处在不断改革的状态当中。
2.1983年,“定向招生,定向分配”政策以及少数民族加分等政策出台也源于公平考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东西部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显著,过大的差距也引起了高考制度公平性的担忧。因此,给予农村和边缘地区等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以政策上的支持,以保证公平。
4)政治因素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考制度的取消以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的恢复都隐含了政治上的考量。期间,为响应“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政治纲领,提倡劳动,认为知识分子带有剥削阶级不劳动,不问政治,只钻研学问的特性,知识分子被发配到农村劳动,是以高考制度也被取消,这都是出于政治因素。同理,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不仅具有教育上的意义,同时也具有政治上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恢复了一个考试的制度,而是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重建,是公平公正原则的重要制度设计和社会实践”。
5)dnf女大加点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考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也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建立统一的高考制度,减少了各高校自主命题,自主招生的成本,从而使得高等教育以较低的成本得到更广泛的普及,也为国家节省了教育经费,以此来看,建立统一高考制度也是出于经济因素的考量。
随着经济发展,接受高等教育已不再成为普通家庭的沉重负担,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由此高考扩招成为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国家财力增强,经济问题不再成为高考制度的主要制约因素,分省命题、自主招生等政策应运而生,视频巡考、网上阅卷,网上报名和录取等技术手段相继投入应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高考制度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效能,推进了新形势下的高考制度变迁。
6)利益集团的博弈
制度变迁也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1985年“双轨制”产生,由此也产生了“自费生”的制度,这种制度的产生明显是有悖于公平原则的,但他依然作为高考的制度存在了12年之久,究其原因,还在于利益集团的博弈。能够充当自费生的多是城市中家境较为富裕或家
人具有权势的学生,这种制度损害了以农村学生为代表的广大贫穷学生的利益,但由于“数量悖论”的存在,这些少数利益集团的更容易左右制度的制定,而占多数的贫困学生却难以组织,为自己争取利益,也无法对制度的制定者施加影响,致使自费生制度的存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