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历史教案模板精选【5篇】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今天⼩编在这给⼤家整理了⾼中历史教案⼤全,接下来随着⼩编⼀起来看看吧!
⾼中历史教案(⼀)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考点同步解读
1.如何评价“冷战”
积极作⽤:
(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半个世纪⾥避免了新的世界⼤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战的美苏两国⼜长期势均⼒敌,使双⽅均不敢贸然⾏事。这种建⽴在⼤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国⾏事时有⼀定的约束。
(2)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命的进⾏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并进⼀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消极作⽤:
(1)打上了浓厚的⼤国强权政治⾊彩,⽆视弱⼩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国的霸权主义。
(2)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3)战后两⼤集团⽇益演变成美苏联各超级⼤国的⼯具,为谋求霸权,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2023高速路免费的时间(4)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认识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三者关系
(1)⼆战后,世界⼤国按照雅尔塔会议等确⽴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范围,建⽴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打上美苏两分天下的烙印。
(2)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是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是建⽴在雅尔塔体系之上的。
(3)雅尔塔体系确⽴的过程就是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也是"冷战"的发展过程,它体现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盾。它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尤其是⼤国强权政治的出现给世界带来了许多的纷争和动荡。
核⼼素养聚焦
1.了解“冷战”的形成及其背景,以及与此相关的重要史实,理解两极对峙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2.利⽤课本中的图表等附件材料,论证⽂字资料中提出的历史观点。
3.通过对⼆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原因的分析,从这⼀时期的阶段特征出发,弄清重⼤事件的内在联系。
4.认识少数⼤国控制世界、争夺霸权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培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意识。
小米9pro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次世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中历史教案(⼆)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版必修⼀第⼋单元的第⼀课。作为开篇课程,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先,
本课是⼆战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从⼀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其次,它⼜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起点。美苏争霸和在各⾃⽻翼下的内部⼒量的消长,加之其他国际⼒量的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最终将发⽣根本性变化:由两极⾛向多级。
【知识与能⼒】
(1)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次世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位观察问题的能⼒。
【过程与⽅法】c6驾照
(1)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
(2)通过地图、图⽚的应⽤,引导学⽣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综合运⽤史料和全⾯分析问题的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热爱⽣命、珍惜和平、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课前准备
(1)以资料呈现“冷战”的形成背景、表现及发展情况,关注学⽣运⽤史料提炼历史观点的能⼒。
(2)以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关注学⽣的历史思维能⼒。
(3)引导学⽣联系实际,关注⾝边历史,关注当今社会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导⼊新课】材料导⼊法——
1945年5⽉8⽇,德国签署⽆条件投降书,苏联⼈民举国欢庆,⽽当时担任美国驻苏参赞的凯南却对⾝边的记者说:“⼈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战争才刚刚开始。”
为什么凯南在全世界⼈民在憧憬和平的时候会这样预⾔,凯南所谓的“战争才刚刚开始”中的“战争”指的是⼜是什么样战争?
⾼中历史教案(三)
岳麓版——《陆王⼼学》
⼀、教学⽬标
1.知识与能⼒⽬标:了解陆王⼼学的代表⼈物及其主张;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
2.过程与⽅法⽬标:通过史料研习,阅读教材学习陆王⼼学的主张,培养史料分析及历史信息获取能⼒;通过⼩组讨论,探讨理学的历史影响,提⾼历史问题思考能⼒,培养团队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物相关知识的学习,进⼀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化的理解,增强民族⾃信⼼和⾃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陆王⼼学的主要观点;理学的影响。
难点:对“致良知”的理解。
自动挡开车教程三、教学⽅法
1.教师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杞人忧天是什么意思3.史料研习法。
四、教学⽤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导⼊新课
教师讲述“王阳明格⽵”的故事:阳明治学,初效朱熹格物致知之说。曾与友同静坐格⽵,以期致知。友三⽇⽽惫。阳明持
⾄七⽇,豁然顿悟,遂反其道⽽⾏之。那究竟王阳明是如何反其道⽽⾏之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进⼊今天的学习。
环节⼆:新课教学
(⼀)陆九渊的⼼学
教师课件出⽰如下表格,要求学⽣阅读教材,出⼼学代表⼈物陆九渊在世界观和⽅法论⽅⾯与宋明理学代表⼈物不同的观点主张。
学⽣阅读教材,得出陆九渊的世界观认为“理”不需要到⾝⼼以外的事物上去寻,“⼼即理也”,“⼼”是世间万物的本源。并提出了“发明本⼼”的⽅法。
(⼆)王阳明的⼼学
(1)教师课件展⽰王阳明画像,简单介绍王阳明⽣平,并讲授:王阳明的思想核⼼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就是理。⼈天⽣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的⼼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lol三国皮肤 (2)课件展⽰如下两则⼩故事,加深对王阳明⼼学的理解:
故事⼀
⼀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中⾃开⾃落,于我⼼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时明⽩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外。→继承陆九渊的观点,⼼外⽆物,⼼即理也。
故事⼆
王守仁的门⼈,夜间在房内捉得⼀贼。他对贼讲了⼀番良知的道理,贼⼤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的⾐服,⼜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喝:“这就是你的良知!”→⼈天⽣具有良知,要“致良知”。
(三)理学的影响
(1)师⽣共同归纳陆王⼼学代表⼈物及其观点,回顾程朱理学的代表⼈物及其主要观点。
(2)教师课件展⽰如下名⾔:
①鲁迅的名⾔:吃⼈。(《狂⼈⽇记》)
②戴震:“⼈死于法犹有可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③⽂天祥:“⼈⽣⾃古谁⽆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④于谦:“粉⾝碎⾻浑不怕,要留清⽩在⼈间”。
⑤林则徐:“苟利国家⽣死以,岂因祸福避驱之”。
⑥张载:“为天地⽴⼼,为声名⽴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要求学⽣感受如上名⾔,并结合教材进⾏⼩组讨讨论:理学的影响如何?教师引导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度评价理学。
(3)学⽣讨论之后⾃由发⾔,教师最终总结:
①消极:宋明理学⽤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们的⾃然欲求,产⽣了消极影响。如清代学者戴震所抨击
的,“酷吏以法杀⼈,后儒以理杀⼈”,“⼈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②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量,注重⽓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我节制、发奋⽴志,强调⼈
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
总结过程宗教师提⽰认识历史现象要采⽤辩证的观点,、客观,⼀分为⼆的进⾏分析。任何只强调⼀个⽅⾯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环节三:⼩结作业
⼩结:教师带领学⽣分别复习陆九渊和王阳明⼼学的主要观点。
作业:⾃主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六、板书设计
陆王⼼学
⼀、陆九渊
①⼼即理也
②发明本⼼
⼆、王阳明
③致良知
三、对理学的评价
积极、消极
⾼中历史教案(四)
《从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官制度的变化》
⼀、教学⽬标
【知识与能⼒】
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官制度的演变历史,理解其历史作⽤。
【过程与⽅法】
通过归纳总结、问题探究等,锻炼和提⾼⾃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选官、⽤官制度的时代性,树⽴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隋唐的科举制及其影响。
【难点】
选官、⽤官制度发展的趋势。
三、教学过程
环节⼀:导⼊新课
情境式导⼊法。
教师创设情境,提出假设:如果你⽣活在古代,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如果你想有份稳定的⼯作,如果你想让家⼈过得更好,如果你是个读书⼈……你会选择什么?同学的回答可能是做官,顺势导⼊新课。
环节⼆:新课讲授
(⼀)汉朝——察举制
教师引领学⽣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在西汉之前,我国古代社会是如何来选拔⼈才的呢?
根据学⽣的回答,教师总结:先秦时代主要还是以“世卿世禄制”为主,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废除世卿世禄制,实⾏军功爵制;秦朝时,各级官员都由皇帝亲⾃任命,官职不得世袭。
教师继续引导学⽣思考,并提问:时代都是在曲折向前发展的,到了汉朝,⼜采⽤了哪种选官制度呢?
学⽣结合课本内容,回答: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开始实⾏察举制,是⼀种下⽽上推荐⼈才的为官制度。察举科⽬很多,有孝廉、秀才、明经、明法、贤良⽅正、直⾔极谏等不下⼗⼏种。
教师利⽤多媒体展⽰图⽚,提问学⽣: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什么?考查标准是什么?
学⽣结合课本内容回答:由地⽅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考核再任命官职,选官
的标准是⼈的品⾏道德,不看门第和出⾝。
教师再利⽤多媒体展⽰例⼦,让学⽣加深理解,并引导学⽣思考:这种选官制度相⽐于之前,有什么优点?
学⽣交流后总结得出:在察举制下,个⼈的社会背景、家庭出⾝不再是选⼠任官的唯⼀依据。地⽅⼠⼈只要有真才实学,有⼀定的社会威望,或有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就有可能成为察举对象,从⽽登上仕途,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治。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教师展⽰图⽚提问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什么?选官标准是什么?
学⽣回答:九品中正制,还是以德⾏为考查标准。
教师安排学⽣,结合课本⾃主理解九品中正制,并简单介绍:九品中正制⼜称“九品官⼈法”,地⽅设中正官,对当地⼈物的德才进⾏评定,区别⾼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教师多媒体播放关于九品中正制的视频简介,并提问学⽣:看完视频后,⼤家思考⼀下,九品中正制后来造成了什么不良影响?
学⽣回答:由于中正官职为世家⼤族所垄断,选官任⼈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寒门,下品⽆⼠族”等级森严的局⾯。⽽且其形式是以官举⼠,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
(三)隋唐时期——⾸创并完善科举制
教师利⽤多媒体展⽰古诗,并提问:诗中所反映的是什么?
学⽣回答:反映的是科举制,展⽰的是中举后的欣喜之情。
教师提问:有同学了解科举制吗?科举制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的呢?
学⽣结合课本内容,回答得出:⼠族地主势⼒渐趋衰落,庶族地主的经济实⼒也得以增强,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统治者为扩⼤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采⽤考查才学的科举制给庶族参与政权提供途径。
教师强调重要的易混知识点:隋⽂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的⽅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设进⼠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教师利⽤多媒体展⽰促进科举制发展历程的⼈物图,包括唐太宗、武则天、唐⽞宗:
学⽣结合课本内容,总结得出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武则天时,⼤量增加科举取⼠的⼈数,⾸创武举和殿试;唐⽞宗时,诗赋成为进⼠科的考试内容。
教师利⽤多媒体展⽰科举制的流程以及相关名称,增强学⽣理解:
教师安排学⽣以历史兴趣⼩组为单位,⽤五分钟时间,思考并讨论:科举制在当时造成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从察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科举制的趋势?
学⽣交流后,教师总结:使选⼠和育⼠相结合,选官的范围⽐过去⼴泛了⼀些,不仅为庶族地主进⼊仕途开辟了道路,扩⼤了统治基础,⽽且⼤⼤提⾼官吏的⽂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使选拔⼈才更加公平和公正;形成刻苦勤奋读书的良好的社会风⽓,同时促进了⽂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促进唐诗繁荣。但是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以“⼋股”取⼠,禁锢⼈们思想,成为统治者巩固政权的⼯具;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才的培养。
教师引导学⽣回顾选官、⽤官制度的发展脉络,并总结其趋势:选官的基础在不断扩⼤,从贵族门阀扩⼤到庶族平民;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考查形式⽇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
环节三:⼩结作业
⼩结:师⽣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构建知识框架体系。
作业:请学⽣思考从今天的⾓度观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哪些值得借鉴?哪些应该抛弃?
四、板书设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