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练习题附带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秦、隋两个王朝国祚短促,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
A.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B.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运输通道   
C.修筑了规模庞大的军事战略防御工程   
D.推行了思想统一服务政治统一的方法
2.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
A.官僚体制的形成    B.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C.科举制度的完善    D.社会矛盾基本消除
3.下列历史事件符合“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是(  )
A.李渊建唐    B.武周革命    C.元和中兴    D.大中之治
4.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5.隋朝初年,文帝“寻以户口滋多,析竖州县”,废除了前代实行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炀帝嗣位后又“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实行郡县制。文帝和炀帝的举措有利于(  )
A.灭亡陈朝统一全国    B.消除社会矛盾   
C.开凿运河促进交流    D.加强中央集权
6.如图是隋朝主要粮仓分布示意图。这种布局意在(  )
A.加强南北经济联系    B.发挥运河经济功能   
C.保障都城粮食供应    D.提高赈灾救荒效率
7.唐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材料描述的社会状况被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8.贞观四年,突厥表示归附。唐太宗召集臣讨论对其如何处置的问题,温彦博主张仿照汉光武帝将归降的匈奴安置在河套地区的做法,将突厥部落整体安排在河南(黄河以南),既保留他们原有的部落编制和民族习俗又远离本土,唐太宗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一做法(  )
A.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B.埋下了唐末藩镇割据的祸根   
C.有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促进了黄河流域经济的开发
9.唐代的武则天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盛世,为大唐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
巨大贡献。可是一些宋代理学家却说什么“女主乱政”。这说明这些理学家存在着(  )
A.性别歧视思想    B.男女平等思想   
C.仁政、德治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10.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新唐书》记载了8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这反映了当时(  )
A.专制皇权弱化    B.宗法观念受到冲击   
C.地方吏治废弛    D.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11.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下列历史名词曾被用作年号的是(  )
投诉
A.开元    B.戊戌    C.光武    D.甲午
12.唐前期人口自然增殖很快。武德年间,人户三百余万;永徽元年(629年),户口三百八十万;到神龙元年(705年),天下有户六百十五万余,口三千七百十四万;开元盛世时,户九百六十一万,口五千二百九十一万。一百多年中,人口增长了2到3倍。据此可知(  )
A.均田制的推行逐渐困难   
B.唐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   
C.唐代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人口增长相适应   
生育保险报销时间D.唐朝实行了奖励生育的政策
13.唐宋时期对奴婢、牲畜等“活口”交易有严格规定。《唐律疏议》规定:“诸买奴蜱。马牛驼螺驴,立券之后,有旧病而买时不知,立券后始知者,三日内听悔。三日外无病故相欺罔,而欲悔者,市如法,违者笞四十;若有病欺,不受悔者亦笞四十。”该法律规定有利于(  )
A.维护买方的合法权益    B.市场交易的规范有序   
C.推动坊市制度的瓦解    D.人身依附关系的放松
14.根据唐代官方的漕运数据统计,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官仓所收米粮以河南、河北的漕粮为主,关西(含关中)、河东(山西)次之,淮南、江南仅居第三位。据此可知,当时(  )
A.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B.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C.运河漕运受到阻碍    D.粮食仓储体系完备
15.据《新唐书》记载,唐朝后期的节度使经常是“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者是“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而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谓之姑息之政”。这表明唐朝后期(  )
A.皇帝成为傀儡    B.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C.国家四分五裂    D.藩镇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好听的伤感网络歌曲
16.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豪强地主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   
B.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C.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   
D.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17.唐王朝因羁縻州区域广大,内部情况复杂,并不全面推行内地行政制度,但是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及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这强调了唐代羁縻州制(  )
A.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性    B.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   
C.兼具特殊性与共同性    D.实施有效的集权统治
18.史料记载,唐代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平定安史之乱的需要    B.节度使权力过于集中   
C.少数民族首领的叛乱    D.边疆军务强化的需要
19.杜佑《通典》记载,唐开元年间,当时“天下无贵物,长安和洛阳的米价每斗不过二十文,面粉每斗三十文,绢每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可见当时(  )
A.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    B.经济进步推动商业繁荣   
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国内长途贸易兴盛
20.如表为唐朝中期以后的统治者发布的关于商业政策诏令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  )
发布者
内容
出处
唐德宗
通商惠人,国之令典
《册府元龟》
唐宪宗
百姓商旅诸人中,有被分外无名赋敛者,并当勒停
《唐大诏令集》
唐武宗
度支盐铁户部诸所由茶油盐商人,准敕例条,免户内差役
《全唐文》
唐宣宗
如商旅往来兴贩货物,任择利润,一切听从,关镇不得邀诘
《全唐文》
唐禧宗
羊的拼音
近关州府通舟船处,不得约勒商人
《全唐文》
A.唐中期以后取消重农抑商政策   
B.唐中期以后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唐中期以后鼓励发展商品经济   
D.唐中期以后商人现象普遍
二.材料题(共4小题本大题共40分)
21.材料 隋以前,地方官制重叠,滥立名目……形成了“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出现了“资费日多”“租调岁减”的局面。583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些冗官。
    汉、魏时,州、县两级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择僚佐……隋朝确立制度,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还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属僚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报告工作),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简要分析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是有关隋朝修筑粮仓的文献史料。
文献天龙八部3唐门加点
记载内容
魏征《隋书•食货志》
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
赵翼《廿二史劄记》
总征天下兵皆会涿郡(今北京)……发江淮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仓米至涿
王国维《东方杂记》
关中大旱,命农丞王亶发广通之粟三百余万石以拯之,则一仓之储,其富可知
——摘编自于慎行《谷山笔尘》
(1)根据材料,归纳隋朝建粮仓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广建粮仓的优势条件。
23.民族观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新唐书》
材料二:在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的华夷观逐步向近代民族观转变。革命派初期的“反满”宣传蕴藏浓厚的华夷之辨彩,后来则提出五族共和的近代民族观念,体现于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宪法》之中。这种转变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大价值。
——封安波《论20世纪初华夷观向近代民族观的转变》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观经历三个阶段的认知过程。第一阶段:从党1921年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第二阶段:抗日战争时期的转型及发展。抗日战争中,各民族所面临的共同的生存威胁和共御外侮、保卫国家的共同斗争经历,使各民族空前地团结在一起,并且在此基础上促成了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全面苏醒,全国各族人民广泛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华民族观的伟大实践。确立并实施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为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平等权利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国民族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民族观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派的民族观在思想理论成果上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观转变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重大价值?
(3)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全面苏醒的体现?建国以来我国为实践进行了哪些政治法律制度探索?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今天中国的有何建议?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大事年表
1.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    始置武举
3.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    殿试封弥(糊名)
4.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    殿试誊录
5.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    南北分卷
6.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八股文定型
7.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废科举
机票退票费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
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