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规划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规划
我的五一假期作文
一、专业现状分析
1.专业介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一个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宽口径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系统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熟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与嵌入式网络技术,具有软、硬件综合开发能力,能适应电子信息科学飞速发展,能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科学及电子信息产业等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应用研究与技术管理等工作的理论与技术人才。同时,本专业注重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综合素质。通过优化教学环节,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行业涉及电子设备制造、信息系统集成制造、嵌入式软硬件开发等企事业单位。
本专业课程除数学、物理、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外,还要学习电路理论、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通信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电子设计自动化、微机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通信原理、通信与网络技术等主要课程、实验技术和实践教学。
2. 专业发展现状
(1)二十一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在信息、能源、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必然导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同时,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制订了以物联网、三网合一、云计算为主要内容的信息产业发展纲要,从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这种产业化趋势对本专业的巩固、深化、提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与迫切的要求。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态势。目前,市场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特别是高层次的设计人才短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既有劳动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大公司,更多的是小公司和小企业;既有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更有合资、独资的外企,因此本专业就业形态较复杂。电子信息专业就业调查表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去向分布最为集中的TOP5去向分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小型企业、国有小型企业、民营大中型企业、外资大中型企业。该专业与职业匹配度指数为,与其他专业相比,匹配度指数为中等,薪酬属于中等偏上。
目前,本专业的规模是每年招生约150名本科生,基本满足本地区及苏北地区、苏南地区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
(2)研究国内外高校同类专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尤其要以国内外名校同类专业的改革趋势为标杆,分析差距,出努力方向。同时,立足于学校发展与定位的整体思路,合理规划专业发展,打造具有鲜明特的专业建设与发展道路。
目前,全国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有130多所,在校学生约3~4万人。本专业设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人才对应着本专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本专业的发展现状是良好的,主要表现在:本专业的规模在逐年扩大,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和招生人数都在增加,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较高。
驴骡
(3)本专业经过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专业教师的不懈努力,顺利完成了省教学评估,已培养3届合格本科毕业生,大多数正从事各种与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的专业工作或继续深造。同时,本专业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专业培养方案经过几年的不断修改和完善,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通识教育及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学科方向及特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四个层次的教学体系。专业核心课程得到进一步加强,专业选修课程更加丰富。师资队伍发展到目前14位教师,其中副教授2人,博士及博士在4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7%。
(4)实践教学方面,目前拥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DSP实验室、EDA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和虚拟仪器实验室,可完成实验项目近150项,试验设备或仪器共150台(套),专业实验室面积近350平方米,专业精品课程2门、核心课程5门,全部课程为合格课程。搬入新校区后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实验室建设也获得财政部专项资助,这为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5)应对专业建设和校际间竞争,还应注意到一些不利的因素:一、如何定位本校本专业的发展,走出自己的特,打造“应用型”培养与“差异化”教育的培养方式,应对激烈的校间竞争;二、如何吸引良好的师资、高层次人才,打造现代化的硬件条件,三、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打造、整合相关专业形成学科任重道远。同时,在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即,在目前的社会环境和市场调节的作用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重大和综合性课题,即如何协调“教”与“学”、合理整合教师队伍、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式、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上课态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然而,目前人才培养有“产学研”脱节的趋势,学生能够参与本专业实践活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较少。建立长期可靠的实习和研究基地是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前提。
二、专业建设定位和指导思想
1. 适时的专业定位
以国家产业与技术发展纲要为指引,根据社会需求情况及自身的条件,明确在一定时期内专业的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以及规模定位等。紧跟时代要求,注重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建立与自身定位目标相吻合的具有时代和社会特征的教学质量观及教学质量标准。
2. 明确的专业培养方向
要根据专业的性质、社会需求情况、专业现有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形成专业特,做实做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和通信工程专业方向、争取试点物联网专业。联合信电学院既有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和电气工程专业,打造配置合理的电类学科,在教学中体现本专业的综合性、交叉性和集成性的特点。
 
哪个牌子的防晒霜好用马兵胜士象全
刘邦老婆是谁三、专业建设目标<?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 总体目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掌握信息提取、传输、处理、控制及应用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即掌握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信号理论与信息处理技术,无线传输理论与技术等。具备向相邻学科发展或适应不同工作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以在该领域内从事各种信息系统的软件、硬件开发,在仪器、仪表、控制与检测、通信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与管理工作。
2. 具体目标
(1)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旨,对学生实行“应用型、差异化、重实际”的培养模式。借鉴国内、外优秀大学培养人才理念,不断改进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鼓励、组织学生参与探索性、研究性学习,参与学科竞赛并配置专业指导教师加强指导,配置专门的实践教学实验室,实现人才培养多层次、多元化。
(2)加强并完善现有的教学管理。建立本专业教学文件和档案管理体系,做到每门课程教学文件齐全;加强任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沟通,要求班主任参加班会2次/学期。
(3)重点抓好5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力争5年内再建设2-3门省级精品课程,鼓励教师开设新的专业选修课程,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优秀专业教材和实验教材。
(4)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利用国家专项基金建设系统仿真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通信电子线路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电磁波与电磁场实验室,进一步拓宽实验的综合性,力争开设2~3项高水平专业综合实验,实验项目达到或超过300项。合理规划实验室场所、面向科研增加高精尖仪器、仪表及设备,价值100万元。
(5)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新增校外认识实习基地超过2个、生产实习基地2个。将毕业生就业与校外基地拓展紧密结合,提高一次就业率90%以上。  
(6)在提高原有教师队伍的同时,积极争取引进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5年内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正副教授占教师总数的30%,专业教师达到或超过20人。引进人才偏重通信与物联网专业方向。
(7)鼓励专业教师进行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专业素质。发表专业教学研究论文2~3篇/年;积极组织本专业教师和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创新创业计划,力争实现国家级突破,省级2项/年。
(8)加强科研工作,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争取各级纵向课题的申报工作,完成课题申报5项/年。争取主持、参与企业项目3项/年,横向科研经费30万/年。公开发表高水平、核心期刊论文30篇/年,其中被EI检索>2篇,主编、参编教材1部/年
未来5年,争取整合出一个专业定位明确、具有一定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支撑的科研团队。
四、专业建设措施<?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依据国家对专业建设的要求和时代、技术的发展要求,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制订培养目标。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等方面采取措施,体现时效性、先进性、科学性,与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学科竞赛、教师辅导制、管理制度等一起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2.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引进和培养相结合,通过未来5年培养或引进的1-2名高水平人才,实现教师队伍发展和建设;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制定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规划与措施。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再培训或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定配置合理、目标明确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规划,在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共享、教学经验交流、科研互助等方面整合师资力量。
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争取更多的进修学习的机会,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联系本专业知名学者校内讲座、报告,形成常态化、制度化。
3.课程建设
依据专业的教学团队,制定有利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的规划与措施。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不断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中,力争打造更多校级乃至省级精品课程;同时,加强课程网站,试题库和优秀课件的建设。本专业主干课程教学队伍力争保持稳定,每门主干课程有2--3位主讲教师
4.教材建设
明确教材选用原则,重点选择国家级重点教材、21世纪课程体系教材和国外优秀教材。依据教学团队,加强自编教材工作。做好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现代化、多样化。
5.实践教学
加强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规划与措施。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全过程实践”的教学原则,每学年都安排有实践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注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课程占专业实验的50%。创造条件使更多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提高实验开出率、实验室开放率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制定提高毕业(论文)设计水平的措施。制定学科竞赛的激励机制和辅导制度,理顺日常教学与学科竞赛辅导的关系。与校外实习基地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6.教学研究
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提倡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和互联网资源的辅助教学,部分课程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和上机实测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技术发展,不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增设或修改教学内容。
7. 教学管理
落实教研室及教师间的听课制度,教研室还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研室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建立、完善与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检查及质量监控,保证教学质量。
8.专业特及优势
整体或部分教学环节,面向社会需要,依托所在学科,采取提高学生素质、增强教学效果、提升社会声誉的重点措施,扩大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形成专业特。以宽口径、重实践、差异化、应用型为原则,围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通信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建设具有一定特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软件测试工作流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