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
一、提名意见:
本项目的主持单位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参加单位有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江苏大学等6家。历时15年联合攻关,针对造林苗木质量差种类少,困难立地红树林造林恢复难度大,人为干扰严重及生态防护功能低下等主要问题,系统地开展了试验研究及示范,形成了红树林苗木定向培育技术、困难立地红树林恢复重建技术、红树林生态安全维持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为我国南部沿海防护林体系(尤其是一级基干林带)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本项目的红树林微胶囊菌肥促生壮苗技术、困难立地红树林恢复重建技术、互花米草入侵控制与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红树林消浪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等原创性关键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项目部分成果获2014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13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等。获授权发明专利25项,制定标准4项,发表论文297篇(其中SCI、EI收录45篇,中科院JCR一二区论文18篇,单篇SCI最高影响因子11.329),出版专著20部。成果应用广泛,销售苗木4374万株,恢复重建红树湿地7.20万亩,防治有害生物20万亩,2003-2017年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17.35亿元,取得重大综合效益。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二、项目简介:
依托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针对造林苗木质量差种类少,困难立地红树林造林难度大,人为干扰日益严重等突出问题,系统开展了红树林快速恢复重建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攻克了红树林苗木定向培育、困难滩涂红树林恢复重建、红树林生态安全维持等方面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1、创新研发了红树林苗木定向培育技术。分离筛选红树林PGPB固氮菌28种、溶磷菌33种,构建高效混合菌6个,研制出适用于海滩育苗的微胶囊促生菌肥,开发出PGPB微胶囊菌肥促生壮苗技术,苗木生物量增加49.3~74.5%、造林成活率提高15~30%;筛选耐盐、耐淹、抗污等抗逆红树树种15种,创建了集种源优选、营养调控、活力保护等于一体的抗逆树种培育技术,出圃苗造林存活率80%以上;系统研究并提出了银叶树、海漆、杨叶肖槿、水黄皮和海檬果等5种半红树植物的规模化育苗技术,种苗萌发率较野生条件提高50~60%,造林成活率85%以上,填补了高潮滩适生苗木培育的空白。
2、创新集成了困难立地红树林恢复重建技术体系。在研究困难立地的类型划分、植物生长限制因子及植物适应性基础上,针对水深浪大、高盐高沙等5类典型困难立地,将吹沙、升滩等生境改良技术与抗逆树种育苗造林技术创新性集成,构建了困难立地红树林恢复重建技术体系,实现造林保存率大于80%、3~5年郁闭成林;首次提出“三林”耦合海岸防护林带体系构建理论,形成了中低潮滩红树林--高潮滩半红树林--海岸基干林带的有机耦合林带,在华南沿海地区建成万亩“三林”海岸防护林带。
3、首创红树林生态安全维持技术。阐明了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的生态机理,首次利用速生红树植物实现大面积互花米草的有效控制及红树林快速恢复重建,种植2~3年后林下互花米草盖度由正确使用干粉灭火器100%衰退至0~15%;揭示薇甘菊入侵红树林的机制,构建以生态防治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技术,危害率控制在<5%;调查摸清我国红树林害虫种类及分布,探明主要虫害危害机制,研制出“生物导弹”技术、虫霉菌和BT等生物防控技术,成功控制数万亩虫灾;三十年的监测研究表明,引进种无瓣海桑未对乡土红树林和物种多样性造成不良影响;首创红树林消浪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基于GIS的红树林害虫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
本项目PGPB微胶囊促生菌肥壮苗技术、困难立地红树林恢复重建技术、互花米草入侵
控制与虫害防治技术、红树林消浪效应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等原创性关键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获2014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13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13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1年广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厦门八市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5项,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4项,发表论文297篇(SCI、EI收录45篇),出版专著20部。成果应用广泛,市场份额占90%,销售苗木4374万株,恢复重建红树林7.20万亩,防治有害生物20万亩,2002-2017年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17.35亿元,近3年新增销售额8.84亿元、新增利润1.48亿元,取得重大综合效益。
三、客观评价:
1. 科技查新报告表明本项目具创新性。苍兰诀结局
据广东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检索查新,未见国外有与查新委托方的研究内容相同的文献或者成果报道;国内有采用各种方法及技术进行红树林恢复与保护的文献报道,除本项目相关专利及文献报道外,国内未见采用本项目查新点技术方法进行“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的文献报道(附件3.1)。
2.鉴定意见认为本项目居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怎么发长视频
由尹伟伦院士等国内知名林业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鉴定意见如下:1)在国内外首次开展“利用速生红树植物生态控制互花米草技术”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为互花米草的有效控制及红树林的快速恢复提供了经济实用环保的新方法,攻克了互花米草入侵的控制这一国际性难题。2)在国内外首次成功研制适用于滩涂育苗造林的红树林微胶囊促生菌剂及相关产品,……为突破红树林造林成活率低的技术瓶颈提供了新途径。3)系统研究并提出“滩涂后缘主要半红树植物的育苗造林技术”,填补国内外相关研究空白。半红树林带的构建首次实现了消浪红树林带与海岸基干林带的有机连接,……4)创建了红树林消浪效应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消浪红树林带的林分结构标准,为国内外红树林防灾减灾功能的综合评价以及消浪红树林带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该成果系统性好,创新性强,实用性高,成果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附件3.2)。
3. 项目评价。
(1)项目执行期间获得国家科技部、国家林业局 “948”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多个国家及省、部、委的项目支持,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等单位的验收,并获得项目验收专家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部分评价意见如下(附件3.3):
“华南沿海红树林保护与恢复技术试验示范”(2006BAD03A1402)验收意见:提出了银叶树等4种半红树植物的育苗与种植技术,造林成活率达85%以上;苗木接种PGPB菌剂后生长量比对照提高49.3%;提出红树林体系的空间优化模式……。
“消浪红树林带防护效益研究及人工红树林生态功能恢复评价” (2009BADB2B0404) 验收意见:构建了红树林恢复与建设及其消浪效应的定量评价的成套技术体系……。
“广西红树林虫害专项防治研究”(桂国土资涵 [2007]20号)验收意见: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于开展红树林害虫防治乃至红树林海岸景观带的规划、利用和保护都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 科技奖励(附件5.11-5.15)。
项目部分相关内容获奖:1)“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获201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安全响应机制研究”获2013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广西红树林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获2011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进步二等奖,4)“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获2013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林恺俊微博)“深圳湾红树林持续发展技术研究”获2003年深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5. 应用效果和对行业科技进步的影响。
自2002年以来应用本项目“红树林苗木定向培育技术”先后在湛江、珠海、深圳等地建立大型红树植物育苗基地,培育10余种红树苗木4374万株,占同期全国红树苗木市场的90%,种植后存活率提高30~40%。应用“红树林生态安全维持技术”,在广西、广东、福建沿海各地红树林区成功防治互花米草、薇甘菊和海榄雌瘤斑螟等20万亩。应用“困难立地红树林恢复重建技术”,在我国南部沿海恢复重建红树林7.20万亩,近3年新增销售额8.84亿元、新增利润1.48亿元。本项目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各地红树林生态恢复重建工程的质量和成效,大力推动了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构建及完善。
6. 项目组发表的相关论文被广为引用。
2001年1月至2016年8月,本项目组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on》《Environment Engneering》《林业科学研究》《生态学报》等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297篇。经检索《CNKI 中国引文数据库》(2016年9月20日),论文累计被他引3217次。其中45篇SCI和EI论文在中科院JCR分区中一二区论文18篇,SCI他引147次,影响因子最高的是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329)上的红树林湿地代表物种弹涂鱼的论文。出版的《
中国红树林恢复与重建技术》专著为我国红树林湿地保护、恢复及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关键实用技术(附件5.1描写桂花的句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