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九天九地——说“九”
细说汉字:九天九地——说“九”牙疼吃什么好
朱英贵
《孙子·形篇》云:“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乎九天之上。”这便是成语“九天九地”的来源,这个成语原指天的最高层和地的最深处,借以比喻两者相差极远。那么,天的最高层和地的最深处何以用并非实指的“九”来形容,可见“九”本身就含有值得探索与深究的高深含义,说不定“九”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正与此有着内在的联系呢。本文就来谈谈这个“九”字。
一、“九”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九”的形体从古至今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一直都是由一条直线或者曲线跟一条折曲线构成的一个二画形体(参见下图):
“九”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九”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均由相交的两个线条组合而成,只是字形风格略有差异:有的竖直(如前一个甲骨文形体),有的横卧(如后两个甲骨文形体以及两个金文形体),其线条相交部位,有的朝左(甲骨文形体和后一个金文形体),有的朝右(前一个金文形体)。“九”字的小篆字形是在相交部位朝左的甲骨文和金文形体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直至隶书与楷书也没有太大变化,于是就有了现行汉字的“九”。
《説文解字》卷十四九部:“春联上下联区分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凡九之屬皆从九。
许慎解释的大致意思为:“九”,是阳的最大变数。它的字形就像事物曲折变化追求穷尽的样子。大凡跟“九”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九”作为表意偏旁。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对《说文》“昜之變也”一句作了如下的补充解释:“元旦短句10字《列子》、《春秋䋣(繁)露》、《白虎通》、《廣雅》皆云:九、究也。
关于“九”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后人一直在不断地推测与解释,至今尚无定论。
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讯定声》认为:“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无形可象,亦无意可会,於六书则指事云尔。九者,数之究也。”九是个位数的最后一位数,至于如何用指事法表示,朱氏并未明言。
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认可朱骏声的说法,他认为:“九为错画之指事字,……由一至四,均为积画,此一系也;由五至九,变积画为错画,此又一系也。”(《甲骨文字释林》第99-100页)也就是说,上述观点认为汉字的几个基础数字,一、二、三、四都是由笔画“一”单独或者累积而成的(所谓“积画”),而五、六、七、八、九则是由其他笔画交错构造而成的(所谓“错画”)。“积画”与“错画”是两种不同的构字理据,至于为什么要那样“错画”构成,则还需要进一步考察。
何金松《汉字文化解读》一书讲到“九”字时认为:
汉语中,个位正整数从一开始,到九终结,不能再径直向前延伸了,如再加一个数,便进位成十了,这在笔算和珠算中十分清楚。《列子·天瑞》:“九者,究也。”张湛注:“究,穷也。”《白虎通·礼乐》:“九之为言究也。”《子华子》:“数登于九而究矣。”高鸿缙曰:“九为钩之象形文。”(《中国字例》第二篇第136页)鉤为曲形,不向前延伸。故九字以鉤形
作为构件,在上面加一画,表示个位数的最后一位数,并以鉤形符号为声。九字当为原造,而非假借。(见该书第538页)初二数学试卷
鲁实先《文字析义》则认为:“像有柄和曲刃的鐮刀,屬象形。” (见该书第292页)
左民安《细说汉字》认为:“这个九字,原为象形字。甲骨文左边就像虫头,右边像虫向上曲尾的形状,……九字的本义与虫有关,但后世其本义消亡,而被借为数字用。”(见该书2006年修订本第524页)
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认为:“许说非本义。” (见该书第320页)
唐汉先生的《唐汉解字》认为:“九字,也是象形字,分为两部分,上部与手的甲骨文相同,下部是食指弯曲如钩,其余四指卷曲的手形描写,与今日表示九的手势语言相似,区别在与古人是手臂向下。
流沙河在《白鱼解字》中说九是肘的本字,下图为甲骨文的“肘”字,确实跟“九”字很相像。
廖文豪先生的《汉字树》里的“九”,象征着极度伸展的手臂,“九”字在中国数字中为最大,引申为最大和多的意思。
奔驰s600 amg网上《象形字典》(www.vividict)认为:“九,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由‘厷'(即“肱”,大臂)与‘又'(抓、掏)混合组成,表示伸出手掏摸、探究,力求确定内部情况。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淡化了金文字形中的手形‘又'。造字本义:动词,伸手往洞里掏摸、试探,以求确定情况。隶书承续篆文字形。当‘九'的‘掏摸、力求确定情况'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穴'(未知空间)另造‘究'代替。
综上所述,拙论认为许慎的《说文解字》及其段注的解释是较为合理的,后世学者朱骏声、于省吾的解释也是紧承《说文》一脉的,只是他们认为“九”是一个指事字,还显得略
微偏颇。当代学人何金松先生、廖文豪先生、唐汉先生以及网上《象形字典,》关于“九”字的字源与“伸长手臂”或者“掏摸、探究”的解释,也是比较符合其字形的构字理据的。至于左民安把“九”想象为虫、鲁实先认为像有柄和曲刃的鐮刀、流沙河认为九是肘的本字,这些论述都跟“九”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还有一定的差距。当然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认为“许说非本义”,则不宜直接否定。
拙论认为,“九”字当为“究”字的初文。从“九”字的古文字形体来看,似乎是在表现一条蛇(那条弯曲的折线)正在钻入洞穴(那条弯曲的斜线)或者岩缝(那条斜直线)的意象,于是“九”字就有了“伸长手臂”或者“掏摸、探究”的初文含义,只是这种含义后来为后起字“究”所取代,而“九”也就成了表数字的专用汉字了。
“九”(究)字所蕴含的这种曲折的探索精神,可以推演出延伸、终极之意,于是它便可以名正言顺地作为最大的(终极的)个位整数的代用词而被广发使用了。九者究也,究者九也。遗憾的是它在甲骨刻辞、铜器铭文以及历代古籍文献中都是作数字来用的,十全九极,“九”是人类精神世界探究之极,然而却很难到其探究造字本义的书证材料了,这里也就只好阙如待考了。
二、“九”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九”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当为终极,探求。例如“九,究也。”(《广雅·释诂四》)再如“九者,究也。”(《列子·天瑞》)张湛注:“究,穷也。”又如“九之为言究也。”(《白虎通·礼乐》)用“究”来释“九”,而“究”字含有穷尽、终极、周遍、探求、追寻等含义,可见“九”的造字本义当为终极与探求的意思。
“九”字由此延伸、探究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一些直接引申义:
其一,表数目:最大的个位正整数。例如“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尚书·益稷》)再如“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公羊传·庄公四年》)又如“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其二,表概数:泛指多数。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文选·〈楚辞·离骚〉》)刘良注:“九,数之极也,言……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再如“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乎九天之上。”(《孙子·形篇》)又如“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10w左右的车
其三,九月九日的简称:指重阳节。例如“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酒。”(《艺文类聚》卷四引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再如“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唐·李白《九日龙山饮》诗)又如“东海十年多契阔,西风九日独登临。”(元·丁鹤年《登定海虎蹲山》诗)
其四,“九九”的简称:指数九寒冬。由冬至日起,历八十一日,每九天为“一九”,按次序定名为“一九”、“二九”至“九九”。亦指“九九”中最末一个九天。例如“今年九里这们冷天,只怕你老人家就是寿长,也活不成。”(《醒世姻缘传》第九二回)按,南至即冬至。再如“转眼消寒过九九,春光又到艳阳时。”(清·赵翼《消寒》诗)又如“头九、二九不算九,小寒到大寒才冷呀。”(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一章)
其五,阳数或阳爻:周易以阳爻为九。例如“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楚辞·九辨》序)再如“初九,潜龙勿用。”(《易·乾》)孔颖达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
其六,借指南方:周易离卦配南方。《易》卦的“离”配南方,其数配“九”,故以九指南方。例如“眚于九。”(《素问·五常政大论》)王冰注:“九,南方也。”
其七,通“久”:时间久远。例如“黄軦生乎九猷。”(《庄子·至乐》)郭象注引李颐云:“九宜为久。久,老也。”
其八,通“鸠”:聚集,汇聚。例如“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庄子·天下》)陆德明释文:“九音鸠。本亦作鸠,聚也。”
根据上面对“九”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九”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九”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