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正潮汕方言歌谣童谣节日文化潮州传统文化民情民风解题释义注释家...
潮汕方言歌谣
flash动画教程正月正
正月正,新囝婿,上客厅;
二月二,老妈囝,入庵寺;
三月三,桃囝李囝够你担;
四月四,桃仔李仔耐你背;
五月五,龙船囝,满溪橹;
六月六,新米饭,胀到目;
七月七,多年乌,龙眼必;
八月八,云片糕,生哩截;
九月九,风禽囝,满天走;
十月十,尖担仔,四处插;
十一月十一,家家户户买纸笔;
十二月十二,收番批,预过年。
【解题】
农历一月为正月。正月正是中国民歌里的一个词,只是为使民歌唱起来有节奏感才有的,传达了歌唱者正月里欢度新年的无比喜悦之情。这首歌谣唱的是潮汕民俗事略。童谣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一年12个月潮汕人的民情民风,可让儿童了解一年各月(农历)的一些农事活动、世俗活动和植物结实的季节。
【注释】
1、新仔婿上客厅:指新女婿到岳父家拜年。
“请仔婿”俗称“请新仔婿”,一般是女子出嫁之后(也有人是在定亲准备迎娶的时候),由女方家的父母择定吉日,备办宴席,宴请女婿。这种宴席属于“红桌”,称为“仔婿桌”。
“仔婿”是潮汕人对“女婿”的称谓。这是因为潮汕人将自己的儿子叫做“仔”,并有“仔婿当半仔”的说法,把女婿也当为“仔儿”来看待。不过,内外有别,这是礼仪上的问题,必须履行手续予以认可,因此也就有了女方家的父母设宴席“请仔婿”的礼俗。
岳家履行了“请仔婿”手续之后,倘若日后岳家有丧事,特别是岳父岳母百年(寿终)时,女婿方可“行磨”,参与丧事。但是,也有在女儿出嫁后数年还未有办“红桌”“请仔婿”的。这样,若是遇到岳家有丧事,女婿就不能“行磨”了;若要女婿“行磨”,就得匆匆忙忙办“仔婿桌”,先行“请仔婿”之后,再让女婿参与丧事。
办“仔婿桌”是很有讲究的,虽各地的例俗有所不同,但还是有相同的,要求要有“头尾甜”两道菜,还要有全鸡和全鱼,并要伴有用瓜果染成红雕成的花,“红桌”一词也是由此而得来的。全鸡和全鱼只是摆设而已,是不准动箸的,也就是说,只能看不许吃。此后,做“仔婿桌”的厨师还会上一道奇特的菜,这道菜便是槟榔,若没有槟榔则用橄榄代替,这与潮人的“婚姻以槟榔为聘”是一样的,寓意先涩后甘。新仔婿在厨师上这道菜时,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拿出来“赏厨”,里面的钱多少,视仔婿的财力而定,但应该是偶数,绝对不能用奇数,寓成双成对之意。
食“仔婿桌”,理所当然女婿是要坐“大位”的,故岳家家人一般都不参加,特别是丈人(即岳父)更要回避,不能入席。与女婿同桌的必定有辈份比女婿大的,女婿也应有礼节性上的谦让,在酒过三巡之后,要离席让出“大位”来,以示懂礼节晓情理。女婿离席让出“大位”后,长辈也应有谦让的礼节,不可坐上女婿礼让出来的“大位”。有些地方在办“仔婿桌”时,还要在女婿的面前摆上盛得满满的两碗白米饭(即干饭),女婿在离席让出“大位”之前,要将其中的一碗吃上一两口,然后说:“剩给阿舅(即妻子的兄弟)买田买地”。现在,在女婿面前摆上两碗白米饭已很少出现了,若有出现,也要将原来说的“剩给阿舅买田买地”的话,改为“剩给阿舅发财致富”或“剩给阿舅买车买厝”。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一切都在发生变化,“请仔婿”现也已化繁为简了,在女方“复聘”时或出嫁之日,另外包上一个“红包”,说是岳家给女婿办“仔婿桌”,便算为是岳家已办“红桌”宴请女婿了,一切也就万事大吉了。
2扬州中考查分老妈仔入庵寺:指家庭妇女到寺庙里烧香拜佛。
3、桃仔李仔够你担:指桃、李等水果成熟了。
4、耐你背:够你背,言其多。
带火的成语
5、满溪橹:到处的河里都在赛龙舟。橹读为“陋”。
广东人过端午节有很多独特的习俗,但不少习俗现在人们已经很少听说,比如挂香包、点艾条等。广东地区现今传承的习俗主要有扒龙船、食粽、挂艾草条、放纸鸢(风筝)、家庭午饭大餐、洗药水澡(煲苦草麦药水给小孩冲凉,青年人即流行到海或江河冲凉)等。地处亚热带的广东为适应这炎热的天气,很早就在“五月端”这一天,采取各种措施防毒、消暑、避灾,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风俗。南方江河水网纵横,水上竞技活动也历史悠久。广东人在习俗传承文化的同时,也让端午更有节味儿,除了吃粽的习俗外,还具有全民防疫健身的丰富内涵。
6、胀到目:极言吃得太饱。
7、多年:一种野果,即山稔子。
其别名很多:水哆年、哆哞仔、多年头、正毛菝仔、山稔、桃金娘、当梨根、山旦仔、稔子树、豆稔、当泥、多尼、豆稔干(《广西中药志》),又名金丝桃、山菍(《本草求原》)、桃娘、水刀莲、江稔、岗稔、当梨、稔子、豆稔、麦稔、山东稔、乌肚子、山多奶
、多莲、苏园子、多年(潮州话)、当泥(客家话)。味淡微甜,果子可食用,根、果、叶都可入药。
8、龙眼:营养学家研究发现,每100克龙眼果肉中含全糖12%-23%、葡萄糖26.91%、酒石酸1.26%、蛋白质1.41%、脂肪0.45%、维生素C163.7毫克、维生素K196.6毫克,还有维生素B1B2P等,经过处理制成果干,每百克含糖分74.6克,铁35毫克,钙2毫克,磷110毫克,钾1200毫克等多种矿物质,还有多种氨基酸、皂素、X-甘氨酸、鞣质、胆碱等,这是其强大滋补能力的来源。
人事文员岗位职责
系的多音字组词龙眼含丰富的葡萄糖、蔗糖和蛋白质等,含铁量也比较高,可在提高热能、补充营养的同时促进血红蛋白再生,从而达到补血的效果。研究发现,龙眼肉除了对全身有补益作用外,对脑细胞特别有效,能增强记忆,消除疲劳。
9、必:爆裂,成熟。
10、云片糕:八月中秋吃的以一种糕点。
云片糕又名雪片糕,是徐州地区传统糕类美食。其名称是由片薄、白的特点而来的。其
特点质地滋润细软,犹如凝脂,能久藏不硬,在制作上很为讲究,如炒糯米粉,一般要贮藏半年左右,以去其燥性;对绵白糖的选择也较严格;至于糕的切片要求也很高,每条糕块(长22厘米)一般要切140片左右。
云片糕是广东潮州人中秋拜月视为洁净上乘的供品之一。到了节前数天,无人不买云片糕,除了己用,还他赠。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潮州侨胞,每到中秋前夕,总会央人捎带,或设法买到几块云片糕,以慰思乡之情。
11、青哩截:拼命切。
12、风琴:风筝。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
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13、尖担:两头尖的挑东西的农具。
14、四处插:到处插,这一句是说晚造收成的季节。
15、买纸笔:冬节潮属有上坟扫墓的习俗。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节和冬节,谓之“挂春纸”和“挂冬纸”。一般情况下,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挂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挂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挂冬纸”,原因是冬节气候较为干燥,与暮春莺飞草长、常有纷纷细雨的清明不同,道路易行,也便于上山野餐。冬节扫墓的祭品,普通是五牲或三牲,添以鲜蚶、柑橘等物及粿品。鲜蚶是必要的,意谓取其吉利的意义。拜墓之时,还须拜墓旁的土地爷,即所谓后土之神。祭拜仪式过后,人们就在墓前聚餐。野外的聚餐轻松又热闹,儿童嬉闹,长者举杯闲谈,山野间荡漾着家族的融洽与和谐。祭品中那盘鲜蚶一定要吃完,并把蚶壳撒在墓堆上。潮人把蚶壳称为“蚶壳钱”,撒在坟头,是将它作为冥钱之用。另外,祭品盘中的大鱼,全尾或截分两段的,照例是留给办理饮酌者的家属。所以成为规例,野餐时什么人都不许吃它。如果你不明规例,错吃了,人们会怪你不
晓情理。
16、番批:从海外寄来的侨汇。
潮汕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明、清以来,潮汕人漂洋过海、外出谋生者络绎不绝,乃至于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潮籍华侨、华人的人数几近于潮汕本土的潮人人数。潮汕人把出国谋生叫做“过番”。“过番”的历史、习俗在今天已成为过去,但语言(方言)却保留了“红头船”劈波斩浪的痕迹,保留了潮汕人民“过番”与侨居国人民交际及其影 响的痕迹在潮汕地区,柘林、樟林、汕头曾经先后成为闻名于世的对外商港。尤其是澄海的樟林港,从18世纪中叶开始,历经一百余年,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对外通商港口之一。尽管当时航线不便,出国、回国相当随便,潮汕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人民来往频繁。语言(方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些记录这些活动及其有关事件的词,有些词语随着其所反映的内容的不复存在而渐渐被人淡忘,一些词语在今天的词义已有所发展,但这些词语是研究过去历史的“化石”,守护甜心第四季大结局 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潮汕方言中还有一些熟语,也反映了与潮汕人“过番”有关的活动和心态。 潮汕人尽管到了国外,还是喝工夫茶,说潮汕活,保留着潮汕文化的传统。由于潮汕方言在东南亚的流行范围广、势力大,因而对侨居国语言产生了强烈
的影响,不少土著居民为了与潮汕人做生意等,甚至主动学习潮汕话。因此,泰语、马来语、印尼语等。东南亚土著语言都吸收了潮汕方言(闽南方言)的词语。 潮汕华侨、华人与侨居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交往是一种平等的、友好的往来, 潮汕话与侨居国语言的影响也是双向的,而且,侨居国语言对潮汕话的影响更大些,因为它是国语。华侨、华人入国随俗,很多东西,比如货币单位、度量衡单位、地方特产等等, 就非借用侨居国语言的固有词语不可。这些借词,有的甚至还被带到潮汕地区来,在本土潮汕话中“落了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