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源流考
太极拳,由杨露禅在陈家沟陈长兴学得的内家拳,在京城技压雄,吸附京城皇家、贵族、士大夫、专业摔扑手等竞相学拳,然后这派拳才出名。经过文人改造,逐渐形成后来的太极拳。
太极拳只有一路拳套,但是,内家拳不止拳套一门训练手法。有卧功、坐功、桩功、单把式、动功等等。所以,太极拳不是杨露禅内家拳的全部,只是杨露禅传出内家拳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内家拳武功心法,所有的拳式都是为了实现武功心法。就是动功、静功目的是为武功心法服务。比如盘坐,就是更好放松心神。不是盘坐更好出气,出功夫。心不静,神意不空,像瑜珈、印度那些盘坐比赛,不是一种只有架子,没有内功?瑜珈、印度盘坐比赛架子难度够高吧,我们能听到他们有内功?有经脉流动?就是他们做的是架式,没有心神的松静。
武功心法是什么?稻香的歌词
就是练拳心法,发劲心法二种。练拳的心法就是秉承内丹术的修炼宗旨:松静自然、无为。发劲心法就是运气化劲,以心运气,以气化力。
买房子要注意
现代太极拳流派无穷无尽,真正代表太极拳套路是杨式、武式。杨武二路拳套大同小异,说明是一脉相承。
杨露禅传出的内家拳应该没有名称,后来经文人士大夫的传布,就有了“十三势”名,后来较流行用名应是“太极拳”。这从王宗岳<太极拳论>可以看得出,当时很多人在练太极拳,才有王宗岳论拳、说拳的论文出来。从王宗岳<太极拳论>里也能看到当时太极拳盛行,所以才有“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这样的话。
支付宝基金怎么取出来那么,为什么静功部分没有流传下来?
为什么李亦畲抄出拳谱没有静功部分?
根据李亦畲<五字诀>“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李亦畲说到“静”,但他说的这个“静”不静功,是行拳走架的心要静,与内家拳的静功无关。李亦畲写了四篇拳学文章,没有一篇涉及到静功方面。如他学了静功,是必然会写的。他与王宗岳、武禹襄不同,王武俩人藏头隐尾各自就只一篇拳论。李亦畲拳论较系统,从太极拳来历到练拳要素、行拳走架、推手等。如果他学了静功部分,是必然会写出来的。
内家拳与外家拳不同范畴:
“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
中国古代文化——戚继光<拳经捷要>
存在原唱根据戚继光所说的外家拳,只是“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流传到我们现在的外家拳也是一样,功能也只是松活筋骨,并不能上擂台。现代各种擂台赛,那些竞技套路运动员能上去?
杨露禅就凭内家拳横扫京城摔扑手,说明内家拳能上擂台。
内家拳训练重要部分是静功,它练的是内功,内功终极功能是静。静到什么程度?就是呼吸系统停止。这种功能是动物本能,比如一些动物的冬眠、夏眠,是新陈代谢减缓或停止,现代的微温技术把鱼虾冰冻让它们停止新陈代谢,解冻后鱼虾又活过来。人类是动物,所以人类也有停止新陈代谢一段时间又能转为正常新陈代谢这种功能。这种功能人类需要通过修炼才能达到,这就是中国远古传下来的修炼术。古代根据这些修炼术创造内丹术,到近代发展到内家拳。
所以,静功方面是内家拳的重点,动功是静功的辅助。从杨露禅传下的口语口诀也能看得出他的内功达到天人合一境界。
陈长兴传出的内家拳到李亦畲,静功部分就没有了。
比陈长兴(1771—1853)稍早的戴隆邦(约1713——1803)传出的心意拳,静功部分得以传承到今。山西祁县心意拳这一脉有入门三年桩俗定。不过流传到现代,心意拳、形意拳也没有什么人去站桩。单把式变成套路,然后套路越来越花梢,明劲越来越强劲,己经失去内家拳的宗旨了。心意拳那些桩功、静功部分好在有拳谱传承,要不,也会像陈杨内家拳那样消失。
陈长兴这一脉内家拳,应该是几代传承都是武人,他们不通文墨。连陈长兴、杨露禅都应不通文墨,所以他们也没有留下拳谱。到了杨露禅在京城技压雄,那些皇家、贵族、士大夫竞相向杨露禅学拳,才有文人记录杨露禅传拳的那些口语口诀。我们看那些口语口诀,朴实无华,没有哲学理论,没有丹道、中医术语,最纯净的拳学。没有沾染一点玄理学说,就拳论拳,就事论事。
因为陈长兴、杨露禅不通文墨,他们这脉内家拳既没有拳名,也没有拳谱。有些文人就根据<拳经三十二势>创作了<十三势>,但是更多文人觉得这套拳与太极理论相近似,就叫它太极拳,这就有王宗岳<太极拳论>。
文人是玩拳耍拳,他们不会真正落心落力去练拳。所以,他们把杨露禅传出的内家拳最重要静功部分丢弃掉,把单练式串联成套路来玩耍。文人心杂,难耐寂寞,心高气傲,“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那会去练静功?现代写拳千千万万,有哪个人肯静心站桩一日?连心意拳、形意拳的静功部分都逐渐消亡。这就是文人在玩拳,没有真正武人去练拳。
杨露禅传拳千千万万,没有一个真正传人。静功部分在他传出就己经失却,因为学拳的人不是真的要练出内功。杨露禅内功兴盛时期也不长,只有十多年,到战争(1840年)就开始衰落。清朝政衰落,皇宫玩艺也消失,摔扑斗胜就再也玩不下去了。
人都是功利的,不能获利的技艺是很少去钻研的。何况内家拳守则多,本来难练,难坚持。在它兴盛时期杨露禅没有到传人,在它衰败时就更难到传人了。陈长兴这一脉内
家拳到杨露禅就失传,流传下来的是一阕动功。所幸杨露禅传拳的口语口诀传下来,可窥探他这脉内家拳的风采。
这说明杨露禅传拳时不是叫太极拳,也不叫十三势。太极拳流传下的是套路,不是像心意拳那样是单式拳把,即心意把,一个个把式不连贯。太极拳的原始面目与心意拳应该差不多,单个把式的。后来杨露禅传拳后,一些文人士大夫把它串联起来打,并把每个拳式安上名称,以较好记忆,较好传拳。因为文人士大夫喜欢教导人,为了学者较好学拳,就编上各拳式名称。这像心意拳也一样,也是一个个单把式的。到形意拳时,练的人多了,就出现形意五行拳套路,也是从那些心意单把式串联起来的。现在的沪式心意拳不是单把式串联起来,打成套路。
我们看武派太极拳,还有明显单把式痕迹。它的手形动作很多不变不动,就是身动、脚动,手形也不动。也不是一动无有不动,从腿到腰到手无有不动。它也很多停顿,像串联不利索一样。
武式手形为什么很多式不动?这应该是桩功演化成的。比如起式,两掌相对抱球状,脚动、身动、转身,手不动,其手形如心意拳的浑元桩。
心意拳有十二桩功,祁县的心意拳有入门三年桩之要求。丹道峨眉十二桩也是桩功组成,后来也演变成半套路动功。说明丹道以桩功为主,演变为内家拳也是以桩功为主。
太极拳为什么没有桩功了?杨露禅传出的应有桩功,后来一些文人士大夫为了练功喜好,把桩功、单势架串联成套路来打,这样打把式,比站桩练着爽,有趣。
陈长兴有牌位先生之称,按陈家沟传说,陈长兴是在闹市站着,潮水般的人流冲不动他,像牌位一样屹立不倒。其实陈家沟没有闹市,就是一个人站在闹市,人涌动,如不是惊动,造成踩踏,站着一个人在哪里也不会有人去推他、冲他的,只会认为那是一个神经货、痴线佬站在哪里。而闹市人受惊吓,造成惊慌失措汹涌冲撞,就是石碑立在哪里也会被冲倒,何况人。任谁练成什么武功也挡不住惊恐人冲动的,人的能力有限,不是大树,不是插入地下的石碑。
应该是陈长兴常在练桩功,站在哪里一个钟头几个钟头一动不动,像个牌位一样。陈家沟祖传练的是外家拳、少林派,外家拳以动为要。看着陈长兴离经叛祖练法,以静为主。陈氏族人就送他个牌位外号,意思像死人的牌位一样立在哪里一动不会动。像南方骂蠢人不会动如一碌葛(蕃薯)一样,死人的牌位,这是很贬义的。后来杨露禅在京城打出名头来,
陈氏族人才知陈长兴练的拳厉害。就不敢小看他,在牌位后面加先生两字,以示尊敬他。
网上也有人提出陈长兴的“牌位先生”是讽刺,在太极拳吧这位仁兄的马甲被封号。说明太极拳界对陈长兴“牌位先生”这外号忌讳,不容有人真正去确认它。
文人只是耍拳,又不是真练武功,这样连着打舒畅、爽快。且在杨露禅时期,己经有文人把它当成健身运动。比如<十三势歌诀>,就含有健身的歌诀。
现代赵堡太极拳与陈式套路相近,应是参照陈式套路改篇成的。陈家沟应该失传陈长兴的内家拳,如果有流传下来,应该不叫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学自郝和(郝为真),孙氏太极拳很多两掌相对动作,这些两掌相对动作应是原始武式太极拳所有。这些两掌相对应很有桩功味道,应该是桩功演化出来的。它的双掌相对桩功式样更像,其它动作与杨式很多相同,应兼备了杨式套路动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