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传统!西藏那些独具特的过年习俗
本兮去世原因在中国,很多地方有“大年”、“小年”之分,而在西藏,藏历年又分为拉萨新年、日喀则新年和林芝工布新年。这几个“年”因为节令和传说的不同,在时间上都不一样,甚至习俗也各有特。此外,虽然阿里也只过春节和藏历新年,但在阿里普兰县,却有着自己的“年”,人们称之为教师节送给老师的祝福语普兰新年,虽然范围不像前几个那样广泛,但是在全区也算是有名、有特的了。现在我们就来聊一聊西藏这些独具特的新年吧!
拉萨新年年味浓郁
always online藏历年的确定,是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的,藏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1027年)开始的。从此,藏历的用法便沿袭下来。
除夕前两天,人们就忙着打扫卫生,更换新的幔帐和垫子。受春节习俗影响,如今许多藏族众在过藏历新年时,也会选择在家里大小门上张贴年画和对联,对联上用藏文写着吉祥的祝词,年画的主题大多是吉祥八宝、十相自在等。
进入藏历十二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起来。培育的青稞青苗要供奉到佛龛前,预示着来年
粮食无缺;每家每户还要用酥油和白面炸“卡赛”(油馃子),卡赛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等。裹上砂糖,既是供桌上的装饰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也是女主人比试心灵手巧的竞技场。
接近年关,每家都要准备竹制或木制绘有吉祥图案的切玛盒(五谷斗),里面装满炒大麦、酥油拌成的糌粑、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插上彩的麦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并准备一个彩酥油雕成的羊头。这一切,都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由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原先人们在家里自制的酥油花、羊头雕、卡赛等,都能在市场上买到。
进入藏历二十九,每家都会换上新的门帘,房顶插上新的经幡,画上吉祥符号,燃起桑烟;各教派寺庙还要举行驱鬼仪式,跳起金刚舞,念经唱经诵吉祥。晚饭前要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象征永恒吉祥的“”字符号,表示人寿粮丰,岁岁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为了使节日期间有充足、丰富的食品,在这天晚上,全家人还忙碌到深夜。这天晚饭,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古突)。
制作古突的时候,人们特别夹进了9个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物品,比如石子、辣椒、木炭、
羊毛等,吃到面疙瘩里夹的不同物品有着不同的寓意——石子表示意志坚定,辣椒象征直爽泼辣,木炭象征心太黑,羊毛表示性情温柔,豌豆表示财迷,桃干表示健康……吃到的人必须即席吐出,这往往会迅速地让笑声满堂,成为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助兴节目。
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妇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按辈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此后长辈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后辈回贺“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圆满)。初一一般禁止扫地,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互不走访做客。
初二亲友之间相互登门拜年祝贺,互赠哈达。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见面互道“扎西德勒”、“节日愉快”,此活动持续三五天。跟女朋友开车文案过程
藏历新年期间,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大家围成圈儿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整个拉萨市都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在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民间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活动。
日喀则的“农民新年”
以日喀则为核心区域的附近地区,每年藏历十二月初一,相对应于公历二月份,是后藏地区传统的藏历新年。这里的新年又被称作“农民新年”。日喀则农事新年又叫“索呐”新年,意为开始干活之前的新年。据称,日喀则人认为:“没有比农耕更重要的事,可又没有比过年更欢乐的节日。”所以,为避开农忙时节,就把新年提前了一个月,延续至今。与农耕文化相契合,大年初一家庭主妇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家里的牛羊“洗澡”,而后才是走亲访友、看藏戏、喝青稞酒。
林正英僵尸电影全集不过有意思的是,不是只有日喀则过农事新年,隶属拉萨市的尼木县因为地处日喀则腹地边缘,也过农事新年,而江孜县、康马县和亚东县等地因为地理位置上更接近拉萨,过的则是拉萨新年。
同藏历新年一样,日喀则农事新年的习俗也有古恰、新年洗头、驱鬼、吃古突等习俗。同时,日喀则农事新年的每个细节也能反映出日喀则一带居民乐观的生活态度,折射着这里人民的生活方式。例如,大年初一,家庭主妇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为家里的牛羊“洗澡”。
恬怎么读音大年初一早晨,也叫“初一油光光”,不但要给孩子头上抹许多油,还要把烟灰和油混合起来,将家畜的角抹得亮光光的,这种仪式也就算是为牛羊送去祝福,祝家中的牛儿羊儿新年能够繁殖兴旺。给牛羊“洗澡”后,就取出酒糟喂家畜,大概意思就是告诉牛羊:“过年啦,都来过年啦,我给你们送来了青稞酒糟,来喝酒啦!” 此外还要给家畜献“酒新”和“竹素切玛”,在角尖上粘上酥油花,还把家畜的耳饰和旧颈套换成新的。时至中午,一家人会围坐在火炉边,吃着羊头肉,喝着自家酿制的青稞酒。煮羊头肉是大年初一的必备美食之一,人们会在前一日就将羊头清理干净、煮好,以备大年初一这天吃。
初二开始,家里的老人带着孩子去祭祀土地神和护法神。祭祀完之后,还要捧着酒壶,向附近的乡亲、邻居、亲戚、朋友拜年。新年的第三天,根据家里经济状况,在自家屋顶献上神烟祭神,插上招来运气的经幡。从第三天起,可以请客人到家里,家里人也可以到别人家做客,尤其是亲戚、朋友、恋人都要请到家里,每天隆重地招待三餐。
新年庆祝几天,是根据地方风俗和条件来定,没有固定的期限。过完年的那天晚上,有些人家要举办“新年散宴”,尽可能地把家里人、邻居、亲戚、男女朋友以及能歌善舞的男女聚集起来,摆上藏斗“切玛”,糌粑粉、五升粮酿的酒,唱歌,跳舞。酒宴完后,每人拈上一点“竹素切玛”里面的糌粑粉,声音高亢地祈祷说:“吉吉嗦嗦,愿善神得胜!”
工布新年请狗赴宴
节日由来
相传700多年前的吐蕃时期的某年秋季,工布地区受到了北方霍尔人的攻击。工布王阿吉杰布急召工布男子出征迎敌。但族中男子都有些恋恋不舍,不愿离家。于是工布王下令,将过年的日子提前到十月一日。工布男子在美美地过完年之后,果然勇猛无比,一举击退敌人。自此之后,每年的藏历十月一日便成为了工布地区人民喜庆的盛大节日——工布节。
另外一种说法是:传说很早以前,有支外国军队入侵西藏,当地人无力抵抗,只好向各地求援。工布人民为了保卫祖国和家乡,组成了一支爱国军队前去支援。他们踏上征程之时,正值九月,将士们惋惜不能喝上过年的青稞酒,不能吃上过年的点心,也没有烤上过年的青松火。工布人民便把藏历新年提前到十月一日来过。为了纪念当年英勇应征的将士,每年的十月一日,工布人民都要献上三牲为将士们守夜,久而久之,十月一日过工布年的习俗便形成了。工布年与藏历新年相比,有着较强的林区特。主要活动有赶鬼、请狗赴宴、吃“结达”、背水、祭丰收女神等。
工布新年,也被称为“工布节”、“工布年”,是西藏工布地区(林芝市巴宜区、米林县、工布江达县一带)的藏历新年,时间为每年藏历十月一日,是当地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工布节期间,男女老少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相互拜年。
赶鬼:
在工布新年的除夕之夜,工布人民按照藏民族的传统习俗,进行“驱鬼”仪式,在家里的佛堂卡垫上用青稞画上“玉珠”图案,寓意为邀请共王的降临。傍晚,家家户户的人们举着松枝火把,跑进每间屋子,从怀里抓出早准备好了的拇指大的黑白石子,哗啦啦地朝角落里砸去,口里不停地叫:“折!古哇!”(意为“鬼!等着瞧!”)有的人家,还会朝火把上泼烧酒。火把上腾起熊熊的火焰,发出嘶嘶的声音,“赶鬼”仪式显得更有气势。当他们认为所有的“鬼”确实逃出了自己的房子时,就用松烟和旺波树把门挡严实。工布人民认为,这样做以后,“鬼”就无法回来了,大家可以快快乐乐地欢度新年。
请狗赴宴:
请自家的狗吃年夜饭,是工布地区特有的习俗。工布新年的大年三十傍晚,家家户户把过
年用的食物“措”(用糌粑做成的祭品)、油炸果子、牛羊肉、酥油、奶渣、人参果、红糖、干桃、苹果、核桃仁……核桃壳里倒满青稞酒和酥油茶,把这些端端正正的摆在木盘里或木板上放在院子中央。主人喊来狗,和蔼地说:“幸福的狗、快乐的狗,请进餐吧!”工布人认为,狗吃什么,不吃什么都受神的指使,因此,全家人都诚惶诚恐地注视着狗的每一个举动,唯恐得罪它。如果这时狗吃了“措”或饼子,则预示这年粮食丰产;吃了酥油或奶渣,兆示牧业兴旺;吃了干桃,表示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无论如何,这时狗不能吃肉,三十晚上如果狗吃肉,不死人也得闹瘟疫。说来也奇怪,这天晚上狗一般不吃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