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新思路
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新思路
    一、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评价
    (一)调查结果 删除垃圾文件
    1.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据调查发现,只有6.3%的毕业生认为现在的工作与社会学专业对口,而认为与社会学有一点关系或完全无关的比例分别为33.3%和41.4%,不好判断的为18%。结合社会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来看,在被视为专业对口的领域,如各类学校、政府机构、城乡社区、市场调查或咨询机构、传媒或筹划机构、NGO组织等单位工作的累加比例为40.5%,在其他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就职的比例为51.4%,自雇或待业比例为8.1%。此外,65.8%的毕业生至少换过一次工作,而换工作的主要原因是职位或待遇不达预期(38.7%)、工作环境或前景不好(27.9%)、个人因素(25.2%),因专业不对口而换工作的比例仅为5.4%。调查发现,社会学专业毕业生求职时遭遇的困难中前三项分别是:专业岗位需求太少(71.2%)、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低(55%)和技术性不强(50.5%),后三项那么是缺乏就业信息(4.5%)、毕业学校知名度不高(4.5%)、缺乏自信(6.3%);毕业生在工作中的主要优势表达在观察分析能力(66.7%)、实证调查分析能力(53.2%)、独特
的观察视角(44.1%)等方面,但在实践动手能力(3.6%)、应变能力(5.4%)、写作能力(8.1%)等方面那么优势不明显。
    2.毕业生对专业知识和培养模式的评价。从专业培养过程来看,社会学专业毕业生专业学习中受益较多的课程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69.6%)、社会心理学(44.6%)、SPSS社会统计软件(34.8%)、社会统计学(30.4%)、应用写作(25%)、社会学概论(21.7%)、经济社会学(20.7%)等;毕业生工作能力受益较多的培养环节分别为:专业课程实践(50.5%)、课外专业阅读(44.1%)、课堂教学(36%)、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35.1%)等,而课程作业或考试(6.3%)、考研备考(9.9%)、毕业论文写作(15.3%)等环节那么是获益较少的环节;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按照其重要性降序排列依次为:个人修养和道德素质、人际沟通技巧、心理素质、专业知识、创新探索能力、专业实践、计算机办公应用知识、外语知识、其他学科知识。调查发现,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本位意识较为淡薄,而更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相对于社交能力,更重视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开展。关于专业学习与工作能力的关系,多数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工作能力主要是通过毕业后工作磨炼(83.8%)、毕业前后的求职经历(47.7%)和自己钻研体悟(40.5%)等途径得到锻炼的,而就业指导课(0.9%)、参加挑战杯等创新活动(4.5
鼠年除夕祝福语简短的%)和大学期间创业(5.4%)等方面对学生工作能力提升的奉献较小。关于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构造方面存在课程与社会现实联系不够(75.7%)、专业实践缺乏(73.9%)、未能凸显专业特和优势(60.4%)等问题;改进的方法主要有加强专业技能实践操作(71.2%)和调查统计方法训练(59.5%)等措施。同时,85.6%的毕业生赞同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观点,66.7%的毕业生认为应当将专业教学与科研活动结合起来。
炒田螺的做法    (二)调查结果分析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    1.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比较分散,专业不对口的现象较为普遍,且寻专业对口工作的意识较为淡薄,选择创业的毕业生也非常少。在针对局部毕业生的访谈中也发现,很少有学生会想到利用专业优势去创业。
    2.社会学专业的社会知晓度、认可度较低,这成为毕业生寻专业对口工作的主要障碍。大多数毕业生认识到社会调查分析能力是社会学专业的一大优势,但却不知道如何在求职和工作中发挥这一优势。结合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社会调查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也缺乏独立完成调查工程的实践锻炼时机,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之间的脱节现象较为严重。
    3.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专业课程实践等课堂教学之外的培养环节对毕业生的专业开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最为重要;从职业生涯的角度来看,大学期间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比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开展更为重要。结合目前的培养方案来看,课程体系中一般以课堂教学为主,对各门课的教学实践也没有明确要求,而专业实习多被安排在第7、8学期,与学生的求职实习等相冲突,专业教师也难以进展有效的督导。
    4.社会学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中存在一定的学科知识与职业能力脱节的现象,重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而无视专业技能的实践性。结合历届社会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来看,除了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课程之外,其他的分支社会学多达20—25门,局部课程存在内容重叠、知识陈旧“、概论化”等突出问题,各门课各自为政,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课堂上,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5.以强化社会调查分析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成为应用型专业建立的开展方向。社会学理论方法范式复杂,分支社会学也很多,但从专业应用的角度而言,以实证分析为根底的定量方法(问卷调查为主)和定性方法(深度访谈为主)是社会学专学生业应牢牢掌握的根本方法和主要技能,作为专业应用能力的根底。
    二、构建应用型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
    (一)应用型社会学专业人才的特征
    2004年发表的《21世纪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社会学专业的应用前景广阔,理论根底扎实、调查统计分析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较高的社会学人才将会大受欢送,并指出毕业生的主要流向为各类教学科研单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信息调查和咨询、决策工作以及传媒筹划机构的综合分析岗位等[2]。这实际上已为应用型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应用型社会学专业人才首先应是面向职业,这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特征。
    1.在知识构造方面,熟练掌握社会学根本理论和主要方法技术,突出社会学专业在提高职业能力方面的优势和特,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这种“专才型”人才侧重于运用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成果,而非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驾驰    2.在能力体系方面,强调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共同开展,学生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探索社会学理论知识的意义,并将这种体悟转化为实践操作的动力和能力。这一专业能力的整
体提升应成为职业能力成长的根底,具体表现为观察分析、业务操作、人际沟通、判断决策、领导协调、方案执行等能力的整体提升。需要说明的是,面向职业的专业教育并非要淡化专业意识,而是要以提高专业应用能力为契机提振学生的专业自信,以开拓者的心态面对就业市场,主动展示专业优势并最终征服就业市场,为社会学专业争取最大的社会认可度,“创造”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
    (二)应用型社会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网络霸气名字    美国学者舍恩认为,专业工作中比书本知识更具挑战性的是“行动中的知识”。所谓“行动中的知识”,是指专业工作中那些书本知识无法发挥效用,而只能凭借实践者通过体悟、反思而形成的知识[3]。通常这种知识需要通过长期的专业实践慢慢积累,但也可以从大量模拟性实践训练中获得。专业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这种“行动中反映”的能力,通过“做中学”开展持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换言之,社会学专业要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根本目标,建立面向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