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有哪些主要特点
第一章 汉赋
一、 汉赋有哪些主要特点?汉赋兴盛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西汉初年,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统治者们追求究奢极欲的物质享受,在
此基础上便产生了一种基本上为统治服务的文学——汉赋。
赋,原是《诗经》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后发展成一种富有文采、韵节、善于铺陈,兼有诗歌与散文特点的文体。
(一)汉赋的主要特点是体制庞大,讲究铺陈,富有文采音韵节奏,形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韵文和散文的结合体,并往往含有讽劝的意味。
产妇月子食谱
(二)社会原因是:
1、西汉盛世国家空前统一富强,为赋家提供了宣扬大汉声威的主题。
2、京都的宫殿建筑富丽宏大,统治集团声犬马的生活奢侈,成为赋家铺写的对象。
3、统治者大量招致文士写作辞赋,歌颂大一统的繁荣气象,上倡下趋,遂成风气。
赋的鼻祖可推战国时的宋玉和荀况。始见于荀子的《赋篇》,中经宋玉,盛行于汉代。汉之后,赋这一文体形式有了发展,六朝时称为“俳赋”,“骈赋”;唐宋时称为“律赋”,中唐之后,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逐渐散文化了,又称“文赋”。
宋玉是屈原之后楚国的著名词赋家,著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赋》等16篇赋。他虽说是追随屈原的,但作品的体制、风格和语言都和楚辞迥异,倒和汉赋非常相近,所以一直有人怀疑这些作品是否后人伪托。假如这些赋确系宋玉所作,那么,它作为赋的始祖是当之无愧的。
    荀况的作品叫做《赋篇》,现存《礼》、《知》、《云》、《蚕》、《箴》等篇。这些赋都是咏物的,但不直接说出所咏之物的名称,而是以“臣”与“王”对答的形式,对所咏之物的特征进行铺叙,类似今日猜谜的谜面。这种问答形式和铺叙手法,加之有韵有散、亦诗亦文的写法,成为后世汉赋基本形式的基础。
    二、分类及代表作家作品
    长胖的方法汉赋可分为赋、大赋和小赋三类。
    开封旅游景点汉初的赋是从楚辞脱胎而来的,所以叫“赋”。贾谊《吊屈原赋》的内容和风格都和楚辞相当接近,也用带“兮”字的语句,是赋的代表作。汉代人词赋不分,把楚辞也叫作赋,一方面是文体分类不严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和赋几乎难以同楚辞区别的事实有关。贾谊的另一篇作品《服鸟赋》,采用“予”和“服鸟”问答的形式,但服鸟在赋中不是被描写的对象,而是作者思想的代言人。作者借其之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因而也被认为是赋。
    赋以主观抒情为主,大赋则以客观描写为主。标志汉大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是枚乘的《七发》。作品写楚太子由于生活过于安逸、饫甘餍肥尔德了萎靡不振的毛病,“吴客”前去探望,认定这个病并非针药所能根治,但能以富有哲理的精彩话语驱走病魔。于是,他把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田猎和观涛等六件事大大铺陈了一番,逐步扩大楚太子的眼界和心胸,竟是他豁然病已。《七发》对汉大赋的形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此后,主客问答成了一种定型的结构形式。对观涛等六件事的铺叙,完成了从赋的主观抒情到大赋的客观描写的转变。赋中带有诗歌性质的虚词、句末的语气词等都不再出现,
赋已经成为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这种赋,后人称之为“大赋”,优教“新体赋”,是最为典型的汉赋。从汉初的赋到枚乘创作《七发》,是汉赋的形成时期,时间大约是汉初到武帝即位初年的七十余年间。
    从武帝到东汉中叶的二百多年间,是汉赋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大赋风靡文坛,成为文人创作的时尚。
    武帝即位初,派人接枚乘进京。其时枚乘已经年迈,死在途中。后来,武帝又读到一片令他怦然心动的大赋《子虚赋》,热切地把这篇赋的作者召进帝京,这就是汉大赋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著有大小赋共29篇,现存《子虚赋》、《上林赋》、《哀二世赋》、《大人赋》、《美人赋》和《长门赋》六篇。其中,创作于景帝时的《子虚赋》和他见到武帝后创作的《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汉大赋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可以作为姊妹篇来读的作品中,汉大赋的特点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子虚赋》中,楚国的子虚公对齐国的乌有先生说,自己是个见识浅陋的人,楚国有七个供楚王游猎的大泽,他只见过其中最小的一个,就是云梦泽,于是他把云梦则大大铺叙夸耀了一番,乌有先生听了,批评子虚公不推崇楚王的政德却炫耀豪奢侈靡的活动,但它
自己也向子虚公夸耀齐国将土的广大,说像云梦泽那样的地方包容八九个都没有问题。
    几月几号是父亲节《上林赋》承接其后,又在《子虚赋》中担任旁听角的亡是公站出来讲话,搬出“天子之上林”,竭尽铺陈之能事,压倒子虚、乌有二人。
世界上最稀有的跑车    这一场争论当然是子虚乌有不存在的。作者只是借三人之口,把诸侯王以及天子的游猎场所和游猎活动大大地铺叙了一番,显现出大一统王朝的雄厚实力和赫赫声威。对客观事物作如此详尽而夸张的描写,人称“铺张扬厉”,是汉大赋的主要特点之一。这一特点,在枚乘的《七发》中已露端倪,至此则臻登峰造极之境。
对共青团的认识
    从枚乘开始,写赋的目的就不再是主观抒情,而是为了讽谏,也就是向帝王贵族说一些规劝、开导的话。《子虚赋》批评了“奢言淫乐,而显侈靡”。《上林赋》也说:“若夫终日暴露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抗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而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由也。”但是,从大赋的实际情况来说,作者所注重的往往是在铺叙上发挥自己的文学才华,总是描写多而劝谏少。讽谏一般都只是在篇末提一下,而大量的笔墨却用于铺陈渲染。汉大赋总是声称要对帝王贵族政治上的缺失和生活上的奢靡进行讽谏,但却又总是浓墨重彩地、实际上还是颇带称颂性地描
写京都、宫苑的富丽豪华,描写帝王贵族声犬马、畋猎驰逐的生活。有人把大赋的这一特点称为“劝百讽一”。也就是说,它由于铺陈渲染而造成的倡导意义,要大大高于讽谏的意义。它是大一统帝国鼎盛时期应运而生的产物。
    出于铺叙的需要,大赋在语言上的特点是词藻富丽。司马相如和他的后继者扬雄都是知识渊博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他们的赋作中词汇丰富,表现力强。虽说有些是僻字,难免有艰深堆砌之嫌,但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是繁博瑰奇,文采斑斓。
    扬雄是西汉成帝时的大赋家,以《甘泉赋》、《羽猎赋》、《河东赋》和《长扬赋》四篇为代表作。扬雄作文性好模仿,早年有服膺司马相如,所以他的赋明显地受到《子虚赋》和《上林赋》的影响,只是加强了伦理说教成分。汉大赋的主要作品还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这些作品基本上都保持着铺张扬厉、劝百讽一和词藻富丽的特点。结构上也保持着对答形式。
东汉中叶以后,汉赋进入了衰微时期。这里主要是指汉大赋,它随着汉室的鼎盛而鼎盛,也随着汉室的衰微而衰微。
汉赋中另有一种篇幅短小、文词清丽、不用问答体的赋,人称小赋。汉代大赋家司马相如、扬雄等都写过这种赋。但武帝到东汉中叶的二百年间,铺张扬厉的大赋在文坛上占了绝对优势,直至东汉中叶,大赋逐渐呈现衰微之状,小赋才有了取而代之的势头。标志着这种转变的是张衡的《归田赋》。
张衡是杰出的科学家,也是文学家。东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官居要位的张恒为了躲避宦官的谗言陷害,上疏请求免官回乡。其时,他创作了《归田赋》。这个作品一扫大赋的铺陈旧习,以平丽的文词叙说归田的原因,描写自己想象中的归途的快乐和归田后的隐居生活。创作目的再度回归到个人感情的抒发。
张衡之后,小赋的创作日渐繁盛。著名的作品有蔡邕的《述行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等。这些作品或纪行抒怀,或讥讽时事,或托物言志,都带有比较浓厚的主观彩,篇幅也不很长,意味着宏篇巨制、铺张扬厉的大赋随着一个兴旺发达的大一统王朝的没落而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