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离骚》 教案
教案 
端午的由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屈原简介
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名平,字原,号灵均。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
(屈原的一生经历)少年时代——初登政坛 ——草拟《宪令》—— 自疏汉北 ——再度使齐 ———三闾大夫——卧辙死谏——流放江南——泽畔行吟——怀石投江。
屈原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圣君贤相,民本思想)。内政方面:赞助怀王,议论国事,应对宾客;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后被奸臣陷害,两次被罢官,先后流放到汉北、江南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Wū)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签订盟约,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Yǐng)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彩打印机如何打印黑白),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1953年,屈原以诗人身份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的文学家拉伯雷古巴的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一道,成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屈原的作品
屈原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夫妻房产过户费用篇)、 《渔父》、
招魂》等 ,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关于楚辞
“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又称“楚辞体”、“”。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语气词“兮”。
离骚释义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也是最长的抒情诗(政治抒情诗),共373句,近2500字。
特点:香草美人作比兴,神话传说构幻境。全诗全诗372句,分93节,共2464字。
怎样快速瘦小腿《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l关于福尔摩斯的电影í,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孟陬(    )    (    )    (      )      (    )      (    )    (      )
        -导(      被(  )踵(      )    荃(      (    )  怒謇謇(      )
诗的诵读节奏: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译文
讨论下列问题
1)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屈原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圣君贤相的政治。他希望国君能像尧、舜一样“耿介”即光明正大,“即遵道而得路”,遵循正道而得大路畅通。最终使国君能“及前王之踵武”,即赶上先王们的足迹。
2)如何才能实现此理想?诗中怎样阐发的?
要想实现此理想,国君必须得“弃秽”“改乎此度”,即抛弃秽政,改变不合理的治国法度,也即应实行“美政”。他从“美政”的要求出发,托古喻今,在诗中一再称道尧舜等圣王(“众芳之所在”“遵道而得路”),否定桀纣等暴君(“昌被”而“窘步”)。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
3)屈原在楚国振兴中担当了一个怎样重要的角?拍一拍怎么拍
他“导夫先路”又“忽奔走以先后”,勇于担当振兴楚国的重任。
4)诗人面对着的是一个怎样的现实?这说明了什么?
诗人面对着的楚国现实是: “党人”的“偷乐”,使楚国陷于“路幽昧以险隘”的危境。楚王的昏庸,“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齎怒”“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在腐朽的贵族统治集团的打击排挤下,诗人遭谗见废。正由于此,导致了诗人“美政”理想的幻灭。这不只是个人的悲剧,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的楚国,不能顺应历史洪流前进以致必然崩溃的命运。
5)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忠君爱国、嫉恶如仇、失意忧伤
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古汉语常识:一、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不搀杂别的成分 
捷径:邪出的小路              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关于军事的 
二、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锡:通“赐”  被:通“披”
三、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四、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国际关系专业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又重之以修能    状语结构后置
忽奔走以先后兮
2)齐读全文,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jiǎnjiǎn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深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