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后疫情时代的城市发展要有新思路
\(:8
序二后疫情时代的城市发展要有新思路
Preface II New Idea for Urban Development in Post-Epidemic Era
2020年年初突发并影响至今的新冠疫情,可以说是近几十年来对我国城市发展冲击和影响最大的一次。疫情虽然偶发于特大城市武汉,但对全国 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却是长远的。虽然全球疫情还没有根本缓解,但及时总结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及时分析未来可能的趋势,对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本次新冠疫情对我国城市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从疫情应对中直接暴露出的城市建设问题来看,一是公共医疗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疫情突发 之后,各级城市的公共医疗资源不足的短板明显,难以应对大规模的疫情爆发。以武汉为例,其千人医疗床位数、万人三甲医院数,均处于全国领先地 位,但总体上医疗设施特别是传染病医院不足,从1月20日左右至2月10日前,定点医院传染病床位承载率一直处于超饱和状态。其次,医疗设施 的布局不合理,大量医院集中在中心城区。我们一直强调15分钟生活圈,从武汉分析来看,武汉市70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医院主要集中 在三环路以内,全市定点医院15分钟步行距离内仅能覆盖40%的住宅小区,基层医疗设施不足是当前城市的大问题。
二是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弱,水平低。本次疫情要求的小区封闭管理充分反映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但社区规模过大是突出问题。以武汉为例,每个社区规模7000到9000人,一个专职社工对应700人左右,管理起来难度大。相比较而言,上海的社区规模大约是武汉的一半,每一个正式社 工平均对应480人左右,从结果来看,上海的防控工作就做得比较好一些。另外,本次老旧小区疫情高发,和老旧小区普遍设施老旧,服务不健全,社区管理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
本次疫情应对中也反映出了一些城市的潜在问题。一是高层、髙密度住宅的问题显著。高层建筑的电梯、通风井是呼吸道疾病的重要传染途径,过 去20多年来,我国各类城市大规模建设了一批高密度、超高层住宅区,客观上造成了当前疫情防控严峻的问题。据统计,全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 省会城市中,高层高密度居住区(18层或60米及以上,容积率3.5及以上)用地面积占建成区居住用地面积的比例超过10%的城市有11个。高密度、超高层住宅区的卫生防范风险高,应急管理难度大。
二是大规模旧改忽视健康问题造成的隐患多。以往的旧改中,我们不太重视老旧小区改造里面的健康问题。比如建筑成套率低,节能无障碍标准低。目前全国各地上报需要改造的老旧小区共17万个,占全国小区60%以上,涉及住户超过4200万户。其中28.2%缺乏独立厨卫,15.6%缺乏 独立厕所,老旧小区建筑面积约为40亿平方米,未达到节能50%标准的建筑面积还有17亿平方米,缺乏无障碍设施的建筑面积19亿平方米。另外,小区里健康设施、体育休闲设施普遍缺乏,和新区建设形成鲜明对比。
胃痛怎么办最快的止痛办法
今年春节高速免费时间2022时间表
三是城市的各级健康空间普遍缺失。既有的城市开发中对开放空间重视不够,很多高密度的住区里尤其缺乏居民锻炼、休闲运动的空间,小区周边 也没有像样的公园,老年人、儿童活动没有去处。一些研究发现,在15分钟生活圈范围内,公园绿地、绿化水平、文化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对居民 的就医行为存在着实质性的影响。特别是公园绿地和单元绿化水平这两项变量的回归结果表明其与公共健康水平存在内在的联系。
总之,从本次新冠疫情的影响来看,当前城市建设的短板在健康、安全和基层民生的保障上,关注韧性城市,建设安全、健康、宜居的城市人居环 境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切实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新冠疫情对我国城市长远发展的影响是长远的和深刻的,并集中在城市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城市动力更替和城市自身发展所需的补短 板两个方面。
首先,城市发展需要新动力。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特征是外向型,通过出口加工参与全球化竞争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次新冠 疫情突发改变了既有的自由全球化格局,这一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疫情加速下的后全球化时代到来,对过去40年以 出口加工为主要导向的我国城市经济带来直接的影响,新旧动能的顺利转换是当下发展的最大挑战。全球范围疫情下的制造业-服务业出口不平衡模式进 一步加剧,供应链体系面临相当的不确定性,高新技术的稀缺性、战略性更为显性。因此,构建内需驱动与面向出口相结合的城市经济体系是当务之急。
其次,把绿、韧性、健康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并通过新基建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是当前的一大机遇。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规划 界已经在讨论城市转型的问题了。这次疫情爆发,把前些年我们倡导的绿、韧性、健康等理念提到了城市规划管理的应用层面,无论是海绵城市、生 态基础设施、景观林地,还是5G、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智能化等信息技术的应用,都为下一个阶段城市的发展质量提高创造了新的条件。
波动率
9
第三,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立新时期的国家空间格局也正当其时。在未来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下,将凸显“区块链”的合 作模式,需求多价值认同体系。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L”型周期,围绕“一带一路”,在全国国土范围内到新增长点具有战略意义,沿线的城市、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边境地区的城市有了全新的发展机会。
在城市建设补短板方面,我们看到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面临的新挑战从宏观上来说是要实现脱贫、全面小康及两个百年中国梦,从城市发展目标来说是要弥补之前缺少的“以人为本”的城市服务体系。前面提到的医疗、公共服务和公共空间城市都是不足的,在基层治理,如社区 规模、社区的配套设施等方面都有不少短板。
首先,城市基层服务要补短板。建立健全涵盖公共卫生、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体系,切实提高主要公
共设施的服务覆盖率、服务水平。基层单元层 面,以“完整居住社区”为基本单元,构筑“一老一小”的活动范围完善近距离的社区服务,涵盖文化、教育、医疗、体育、养老、商业六类基本服务 设施。另外,建立安全、健康的韧性设施体系,应对突发疫情事件和其它公共安全事件,加强信息化服务、交通应急管控等方面的设施建设。
其次,基层治理要补漏洞。如何加强基层社区治理是一个大事情,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视察时指出:“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众、服务 众的神经末梢,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这要求我们把城市建设的重心下移,解决好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突出问题,包括前面提到的公共空间建设,现在公共空间已经是一个健康的概念了,成为人们健康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
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发展要有新思路,规划要有新行动。综上所述,后疫情时代的城市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前些年我们经济大发展的时候,城市工 作重点是大量的新区新城建设,规划工作也是围绕新区新城的建设展开。后疫情时代的规划工作重点发生了变化,转向怎样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根据预 测,到2035年我国城镇化率大概达到75%左右,之后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在未来15年的发展时间里,城市发展的增量已经十分有限,而 人居环境品质的提高,为老百姓提供健康、宜居、可持续的城市环境会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出“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 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述。因此,加强人居环
境的建设,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我们未来规划工作的重点。
一是规划的关注点要从宏观转向微观。最近几年,很多城市在微观层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上海制定了《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上 海街道设计导则》等。这些都是城市生活细节里的工作,疫情爆发反映出的问题很多也是在城市生活的细节里,我们要从过去宏大叙事式的规划转入关 心老百姓的身边事。
二是要做“接地气”的规划。积极开展微更新,提高社区的服务品质,增加社区服务设施,更多地做一些渐进式的改进工作,以微更新和开放附属 空间来提升空间服务品质,营造从区域、城市到社区的多元共享的公共空间,使健康空间成网络、成系统。
三是要做关心人的规划。国内一些城市已经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我们还要倡导“全龄友好型城市”,照顾好老人和儿童,是以人民为中心思 想的重要体现。另外在规划的工作方法上,要注重多方面的协调,特別是和居民的沟通,真正实现共同缔造。
四要做“有智慧”的规划。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准确把握人的出行、人的密度和人的需求,智慧化 能够促进规划工作的精准化。过去我们的规划宏观分析偏多,现在要和具体的人的需求和建设行为紧密结合,这样既能和转型发展结合起来,也能和规 划的实施结合起来。
总之,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了转型阶段,结构性的矛盾日益显现,新冠疫情的突发把过去四十年中建设的一些短 板暴露得很充分,这也促使我们加快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转型步伐。当然,本次疫情也暴露了世界经济的整体性和结构性的问题,不确定性在增加。但我们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城市发展走一条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城市的未来会更加美好。收红包感谢语幽默
王凯
木叶战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重阳节说说朋友圈短句2020年10月6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