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对我国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
新型城镇化对我国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
新型城镇化对我国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一卷
摘要:论文通过认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深入了解我国城市空间格局现状,提取出新型城镇化对城市空间格局形成和开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即人口、经济、产业、资源环境和政策,然后对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进行分析,得出新型城镇化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进而提出我国城市空间格局的开展趋势和优化策略。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空间格局;影响因素;开展趋势;优化策略
1我国城市空间格局现状
1.1我国城镇空间地域分布
1.1.1人口分布
从区域分布看,东南部集中了主要的人口密集地区,特别是高度密集地区,但密中有疏,人居环境相对较差地区仍存在大面积人口密度低下区;西北部几乎囊括了人口稀疏地区,特别是人口极端稀疏地区,但疏中有密,河谷、绿洲等人居环境临界适宜或一般适宜地区,人口密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全国分省尺度来看,直辖市人口密度大大高于普通省区,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中。
询盘
电脑ip地址怎么查2023一月一号高速免费几天1.1.2 城镇密度
我国城镇密度总体呈东部沿海地区密集,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我国城市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建制镇总数量大幅度增加,城镇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显著。西部地带只有四川、重庆密度较大,其余密度较小;经济兴旺地区为城镇高密度区域;少数民族聚集区密度较低;地广人稀地区,密度较低。从变化趋势上看,西部地区城镇数量有明显增加,中部地区城镇密度整体大幅度提升,东西差距逐步缩小,但未改变根本格局。
1.2城镇空间组织结构
我国城镇空间组织以城镇为主要形态,其中快速城镇化地区根本集中在东部沿海一带,以密集城市区域联接为显著特征,形态和发育程度等各方面都较为成熟,自北向南为: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珠江三角洲六大城市密集地带。而西南地区的川渝城市城镇密度大、核心城市等级高,是西南地区增长极,可以与东南沿海六大城市密集区共同作为快速城市化地区。我国城镇化发育地区,多位于中部地带,各类规模城市分布比拟均衡,小城镇数量密集,以崛起中的城市组为重要特征,一般以1-3个城市为核心城市,3-5个地级市以及假设干县级市联接而成。我国缓慢城市化地区,主要聚焦于西部,以点状分布的中小城市为主。
2新型城镇化对城市空间格局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
2.1人口
在跨省的人口流动方面,我国人口跨省流动有以下特点:第一,跨省流动人口规模总量逐年增加;第二,人口流动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相对集中,主要是从中部地区流向东部主要经济集聚区,输出和输入省相比照拟固定和集中;第三,全国各地区流入人口比例差异大,吸引力最高的是北京,其次是广东、上海、浙江等东部沿海经济兴旺地区;第四,个别省份流动性质发生变化,从人口流出省变为了人口流入省,且吸纳率连年增加。在乡村到城镇的人
口流动方面,从总量上看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影响城镇化的重要因素。
从人口流动的规律,可以看出人口分布西北稀疏、东南稠密以及向大城市聚集的特点,人口流动的方向和规模也可以说是城镇化的方向和强度,同时从侧面对城镇密度和城镇的职能、规模、聚合强度产生一定促进作用。
2.2经济
4级英语成绩查询经济对于人口流动有导向作用,进而影响城市空间布局。从GDP总量看,GDP总量较高的城市大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少量位于中部地区,而西、北部地区城市占比例极小,有些位于东部沿海长三角、珠三角的县级市的GDP都超过了中部和西部的某些大城市。从人均GDP 来看,我国人均GDP靠前的
城市并未全部集中于东部沿海、兴旺地区大中城市,许多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城市人均GDP非常高。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人均GDP呈簇状分散布局,还是主要聚集在经济总体较兴旺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半岛等区域。
从我国经济特点可以看出,我国GDP总量与我国人口布局、城镇密度以及城镇空间组织结构现状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人均GDP相对于经济总量集聚度偏弱。总体上,经济的兴旺程度越高,对人口的吸引力就越大,城镇密度越大,而且都会存在开展成熟、城镇化质量优的城市,推动巨型城市区的开展,新城也不断涌现。
2.3产业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三产结构的有序合理离不开城市载体,而城市空间布局同样受产业布局结构及其优化调整的影响。从三产各自的区域分布上看,第一产业为主导的城市集中于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中原、东北地区,多为资源依赖型城市;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城市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区,囊括较多省会城市与兴旺地级市。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城市与经济总量较高、整体较兴旺的城市重叠性较高,与经济开展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2.4资源环境
从资源分布看,中原、东北部城市多以资源为产业支撑,对周边区域产业带动性弱,缺乏对其他生产要素的吸引,极易由于资源的衰竭而没落。从自然环境看,地域差异极大,东部沿海地区自然环境好,水网密布,气候良好,宜居宜业;中部地区自然环境较好,地势平坦,利于城镇空间开展;而北部地区以及局部西北地区,地广人稀,气候恶劣,不适宜人居。良好的资源环境会吸引人口,促进产业开展和城镇开展,反之将产生制约作用。
2.5政策
我国经济增长正在摆脱传统的依赖东部沿海地区力量,而是对各区域的资源进行统一的优化配置,发挥区域优势。我国“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将分区开展战略清晰化,东部地区要保持目前的领先水平,并重视对技术、人才、资本的培育与流通以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中部地区以通畅联动的地理交通区位为特优势,开展应承接东部影响,带动西部共建;西部地区要充分重视特优势产业的培育;东北地区那么应将传统产业与技术的升级放在开展的首等大事位置之上;国家同时应加强对老少边贫地区的扶持力度以促协调谋共同开展【8】。
3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我国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策略
3.1东部地区
勤奋学习东部城镇空间格局优化应整体统筹协调,在重点支持培养的根底上引导城市密集区网络化提升。以大城市为网络节点,以所在城市密集区为腹地根底,合理规划开展轴线,使人才、
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中心城市向整个区域扩散,加强中小城市在网络化体系中的支撑和产业转承作用,减弱行政区对区域的分割,跨省市资源整合利用,在提升区域要素聚集能力和辐射引领能力的同时,促进全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3.2中部地区
我国中部地区与东部城市密集地带逐渐连接,成为联系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纽带。该地区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应注意培养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兰州、西安、太原、武汉、长沙等城市的区域带动辐射作用,加强交通干线和城市开展轴线的带动,由“点〞到“线〞再到“面〞来推动东部影响力在中、西部的带动与扩散,支持中小城市联合集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特经济区和核心经济区的联系,使中部飞跃式开展得到重要助力。
3.3西部地区
我国西部地区的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应积极在区域中完善城镇体系,扩大首府城市的规模和实力,开展低级核心城市,提升资源有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共同带动辐射周边城市。
参考文献:
【1】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D].南京:南京大学,1988.
【2】顾朝林.“十二五〞期间需要注重巨型城市开展问题[J].城市规划,2021.
【3】栾贵勤等.人口流动对城镇化率的影响[J].中国开展观察,2021.
【4】张晓明.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6,6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