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襄阳市人民政府(原襄樊市政府)
∙【公布日期】2021.04.25
∙【字 号】襄政发〔2021〕5号
∙【施行日期】2021.04.2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btc挖矿全国二卷作文∙【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容易上热门的文案
襄政发〔2021〕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
《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1年4月25日
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襄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是指导襄阳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襄阳加快“一极两中心”建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加快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开启“一极两中心”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襄阳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全市上下认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转型升级,务实拼搏、真抓实干,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扎实推进“一极两中心”高质量发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提升。发展质效明显提高,全市经济总量在省内由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跻身全国城市49强,在汉江流域城市居于首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15年的62.1%提升到2020年的77.7%。转型升级扎实推进,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11.3∶50.6∶38.1优化为2020年11.2∶45.7∶43.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12%,获批国家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创新型产业集试点、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复合材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为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域推进,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成功举办四届汉江流域农博会,粮食产能稳定在百亿斤;第三产业提档升级,成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区块链服务网络技术创新基地、全国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全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古隆中景区成功创建5A。动能转换步伐加快,新增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5家、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10个、重点实验室1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7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64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1.8%,成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枣阳、老河口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人才创新创业超市成为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共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37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10家,成功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湖北赛区总决赛和汉江创客英雄汇。县域经济全线进位,纳入全省考核的7个县(市、区)连续四年均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工作成绩突出单位”;枣阳连续五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从2016年的第100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86位;高新区综合实力居国家级高新区第29位,成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标准化试点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城乡一体化建设展现新面貌。城市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国家明确“支持襄阳巩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一心四城”都市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功能分区、协同发展的态势逐步显现,东津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成效初显,鱼梁洲“城市绿心”功能增强,古城保护利用有序推进;旧城更新成效显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获国务院通报表彰,城市商圈、便民服务设施不断完善,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速,5G、云计算等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成为国家智慧城
市试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城市;交通通达能力显著提升,浩吉铁路、汉十高铁、郑万高铁襄阳北段建成通车,襄荆高铁开工建设,襄阳迈入高铁时代;襄阳机场T2航站楼投入使用,临时航空口岸开放取得突破;新增高速公路里程342公里;以雅口枢纽、襄阳新港等为支撑的汉江航运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四位一体”的城镇体系初步建立,枣阳副中心、河谷组团、保康生态旅游试验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宜城被国家授予“新型城镇化示范城市”,南漳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和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四化同步”示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枣阳吴店镇、老河口仙人渡镇入选全国特小城镇,谷城城关电商小镇成为省级特小镇;建成98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实施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1家,清理“僵尸企业”37722家;陆续出台政策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落实减税降费等政策,有力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政府融资平台加快转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成效初显,基金投资进一步提速,有效激活了民间投资;上市公司累计达10家;2020年发行债券103.7亿元。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服务效能明显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全省率先建成网上不动产登记平台,政务服务“一张网”实现了“五级联通”,企业开办时间
全省最短;工业项目“先建后验”、“区域性统一评价”、“无申请退税”、不动产抵押权变更登记、宜城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改革经验全国推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以下简称襄阳自贸片区)高水平开放,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襄欧、襄钦马等外向通道达到9条,西连、东进、北拓、南延的外贸物流大格局基本形成;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上市公司125家,累计引进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83个;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累计分别达44.5亿美元、134.7亿美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7%、5.5%;成为全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减量化增长成效明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或超额完成规划目标。成为全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城市、谷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通过国家验收,东风康明斯被评为国家级绿工厂,老河口获批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尧治河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明显。综合施策防治大气污染,空气质量持续好转;中心城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成为全国第三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绿满襄阳”提升工程成效明显,在全省率先实行“山林长制”,全面完成精准灭荒造林任务,老河口成为省级森林城市;
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实施“河湖长制”,拉网排查整治汉江沿岸污染源,汉江干流襄阳段水质稳定在Ⅱ类,“水十条”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均高于省定目标,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验收获得优秀等次。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清洁家园”行动广泛开展,城乡垃圾治理“襄阳模式”在全省推广,90%以上乡村生活垃圾实现集中收集处理;完成“厕所革命”三年攻坚任务,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建成12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站),乡镇污水处理能力增强。保康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南漳成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
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346个贫困村出列,37.5万贫困人口脱贫,南漳、保康、谷城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扶贫开发成效全面提档进位,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市政府和保康、南漳、谷城县政府荣获“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先进集体”。就业与收入保持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2万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7万元和1.84万元,年均分别增长7.5%和6.2%。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全面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轨全面实施,“五险”扩面新增114.3万人次,城乡居民医保实现市级统筹,药品和医用耗材实现“零加成”,医疗服务价格梯度调整,按病种付费扩大到295个病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初显成效。公共服务水平全
面提升。“襄阳战疫”取得决定性成果,疾病防控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公立医院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枣阳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受到国务院表彰,全省仅此一家;全市“三医联动”改革获得湖北改革奖,县域内就诊率达96.36%;学前教育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全省领先,四中、三中、三十六中新校区投入使用,湖北文理学院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获批省级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等开工建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新改扩建全民健身示范工程、文体广场60个,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全民健身中心二期、市图书馆新馆建成投入使用,市文化艺术中心、市科技馆新馆、市博物馆新馆等加快建设;成功举办诸葛亮文化旅游节、襄阳马拉松和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等赛事,长渠(白起渠)成功申遗。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系统实施社区治理改革,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法治襄阳、平安襄阳建设水平明显提升,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6%,“三化五联”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模式在全国推广,荣获全国综治“长安杯”,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成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双拥、优抚、妇幼、养老、济困、助残等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