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原因及对策
快手健康试析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原因及对策
“农村大学生”指的是在进入大学之前具有农村户口,就业之前生活主要依赖于农村户口的家庭成员。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涉及“三农”、教育改革、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的协调发展。
微车一、农村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
1.就业难使农村家庭巨大的教育投资难以获得回报,导致家庭更加贫困。一般情况下,一名大学生四年的学杂费大约需要4万元,这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家里希望他们大学毕业工作后能收回这笔投资,改善家庭贫困的状况。这也使得农村大学生在毕业后,急于一份收入高的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然而现实中,部分农村大学生就业困难,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给农民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以至于部分农民中流传“读书同超生一样致贫”的说法。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零点调查与数据网共同发布的《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结果显示,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因。
2.就业难的现状使农村失学率上升,进而导致农村大学生数量减少。由于就业难,“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并有蔓延之势。许多农村家庭的孩子辍学,直接步入社会打工赚钱,农村失学率有上升的
趋势,同时大学中农村大学生比例在下降。2005年,教育专家杨东平进行调查显示:清华大学2000年农
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1999年农村学生比例为16.3%,比1991年减少2.5个百分点;而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22.3%,比1990年减少了5.7个百分点。农村的劳动力素质也开始降低。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从1988年到1995年,城镇劳动力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者所占的比例已从12.76%显著地提高到23.34%,而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者所占的比例却仅从0.49%上升到0.54%。
3.就业难使农村的大学生成为弱势体。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大多就读于非重点学校,部分农村大学生因学校缺乏“名气”很难到稳定工作,只能临时漂在城市,从事一些低收入、非稳定、临时性的工作,并逐步被边缘化,沦为新的弱势体。由于没有所在城市的户籍,缺少相应的社会保障,其处境与农民工十分相似。冷酷的就业现实使一些农村大学生丧失追求公正和平等的信心,甚至出现了某些极端的观念,如仇富心理、仇官心理等,这种分化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法官进羊圈打一城市名
说明道理的成语二、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往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1.教育资源欠缺。国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在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下,城乡之间教育投资差距较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不足,师
资力量薄弱,与城市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造成农村大学生综合素质偏低,最终影响到农村大学生就业。有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普通小学生的平均教育经费城乡差异明显,城镇小学平均是1484元,农村为798元,城镇小学平均比农村小学高出86%。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共计5800亿元,其中用在城市的占77%,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而且,中国教育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阶层之间的差距仍有不断增大的趋势,由此影响了农村学生以后的发展,虽然也有农村子弟考入名牌院校,但绝大多数农村学生还是进入普通院校,并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无法继续深造,使得他们在日后的就业中处于劣势。
2.就业处于劣势。如今,工作不仅看自身能力水平,还与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因素息息相关,家庭背景对就业影响日益明显,甚至举足轻重。城里大学生的父母或多或少有些社会关系,他们可利用这些资源为孩子铺路。例如机关招聘、国有企业,甚至一些私营企业招聘等,人际关系均占一定比重。而农村大学生父母对此无能为力,使得农村大学生某种程度上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在针对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问卷调查中发现,家庭背景越好,毕业后的工作落实率和起薪率就越高,城里学生远远高于农村学生,父亲为公务员的大学生其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子弟高出14个百分点,父亲为农民比父亲为公务员的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少400元。另外,大学生求职时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是加分的筹码,但农村大学生面对昂贵的培训、报名费只能望“证”兴
叹,削弱了其就业的竞争力。
3.遭受户籍歧视。户籍制度的制约是导致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又一因素。中国的户籍档案跟随公民的一生,记录着工龄、奖惩情况、思想表现等,是评职称、调工资、出国政审的依据。很多基层单位通过扣留档案来限制大学生的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学生选择了不发达地区的工作,便要承担户籍、档案等限制带来的不能流动的风险。虽然农村大学生有明确的就业意向,希望留在城市就业,但是,用人单位往往对户籍有所限制,这些用人单位为了降低人才费用,经常选择有当地户籍的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只能望而却步。这种现象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为普遍。农村大学生不到理想单位,只能选择工资低、工作环境差、社会保障待遇低的工作。
4.职业定位过高。很多农村毕业生宁可在大城市的一级劳动力市场失业,也不愿意回到农村的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迈克尔·皮奥里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分割成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一级劳动力市场也称主要部门,它在工资、福利、待遇、培训和晋升机会等各方面优于二级劳动力市场,并且一旦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就难以返回一级劳动力市场,因此,即便是二级劳动力市场存在就业机会,失业者也不愿意在二级市场就业,而宁愿选择失业,从而出现了劳动力在二级市场的“自愿性失业”。这个理论适用于农村大学生就业状况。2008年,复旦大学对12所部
属院校、地方性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大学生择业意愿进行的调查显示:85.46%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地区就业,愿意到西部城市(西安、成都、重庆)就业的学生占到10.39%,希望到西部地区与人才紧缺、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的大学生分别仅占总被访大学生的4.98%和3.48%。由此可见,城市一级的劳动力市场对农村大学生的吸引力之大。另外,农村毕业生大多会选择工资高、工作环境优越、社会保障及福利待遇高的国家机关和“三资”企业就业,因为农村家庭倾尽全力支付了高额教育成本,迫切希望尽快有个好工作来“收回成本”,导致农村大学生对工资的期望值也较高,如果企业的工资低于他们心中的最低工资标准,那么他们会拒绝进入,这更加剧了农村大学生就业难。
湖南大暴雨
三、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强农村教育。增加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大学生的素质是改变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基础。财政教育资金要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继续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缩小中小学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保证教育财政资源城乡分配的均衡化。对于城乡贫困家庭学生的子女在学费、补助书本费和优秀学生奖励方面给予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此外,国家政府应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村大学生到新农村就业的政策和制度,从而提高农村的基础教育水平。如在基层工作满三年,可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为国家公务员、优先录取研究生、优先选干提干等。现在,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已经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开始用一些优越的条件吸引大学生支教,如果能够以制
马冬梅什么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