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萌三国武将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愚人节祝福语简短
 
   
      提要 近几年来,由高校扩招等导致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由于非自愿失业和自愿性失业方面的因素,使得大学生在就业上遇到了诸多问题,出现了一种所谓的“知识失业”。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大学生择业误区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得出几点结论。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近年来,我国大学入学率不断提高。特别是1999年以来,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我国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已从1998年的7%提高到2002年的15%,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到2010年之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350万人以上。随着人数增多,就业市场压力势必增大。据统计,2001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70%,其中本科生超过80%,专科生40%,2002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65%。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212万高校毕业生签约106万,签约率仅为50%,其中研究生约80%,本科生60%,专科生仅为30%。可以预计,随着大学生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日渐突出。
  (二)地区就业不平衡。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对毕业生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的需求有所增加,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需求仍不足。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选择大中城市的占44.7%,到县城的占20.2%,到乡镇和农村的分别占7.7%和0.9%,还有26.6%的毕业生表示对地点没有特别要求,而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达到76.6%。
  而2004年以来,学生就业“难”,还表现为大学生宁愿等待也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的一次调查表明,毕业生的就业地区选择预期非常集中,北京高校中有74.8%的人首选在北京求职和工作。排除北京生源之后,非北京生源毕业生首选就业地区为北京的比例也高达69%,如果将本次调查的数据与北京市2001年和2002年高校本科毕业生实际就业的地区分布数据进行比较,就会发现预期与现实的差异非常明显。北京和上海的毕业生的选择预期远远超出实际需求;而中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又得不到毕业生们的充分响应,首选去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仅有2%。
  (三)就业“难”程度有所夸大。虽然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存在着很大压力,但就现实情况来说,就业困难程度有所夸大。在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上,非签约就业(隐性就业)正在成为一个突出的就业现象。诸如单位不理想而不愿与之签订三方就业协议书;存在着试用期、从事的是临时性的工作;打工的单位不在北京,又不想放弃北京户口;用人单位故意不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甚至也不为其购买任何保险;毕业生自主创业,无法与用人单位签约等。由此得出结论是: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者中仅占少数。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作失业;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
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就业不仅是名义上的就业,关键在于事实上是否处于就业的状态。
男士奢侈品钱包排名  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大学生面临着日渐严峻的就业压力,从而使得为数不少的大学毕业生推迟就业。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非自愿失业方面
  1、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减员增效,吸纳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减少。近几年来高等学校需求教师的人数虽然有所增加,但为了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和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其进人需求多是指向硕士以上研究生,对本科生的需求量反而减少,专业要求也很严格。
  2、学校专业设置方面的问题。高校专业重复设置所造成的结构性人才浪费增加了部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难度。以金融专业为例,1992年以前全国只有40多所高校开设金融专业,而到1996年,开设此专业的高校一下增到了400多所,同类人才的供给一下子至少扩大了10倍,而到这批金融人才毕业时,社会需求不仅没有相应增加,反而因金融体制改革有所
减少,人才的过剩和就业难就在所难免了。
  3、就业渠道、就业信息不畅。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为了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保证此项工作有序进行,规定了毕业生就业的必要程序和手续,这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政出多门,甚至政策相互冲突,使得有些地区的毕业生左右为难、不知所措,甚至因此而失去就业机会。
  (二)自愿性失业方面。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原因在于我国存在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不能完全自由流动,这种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地域上看,我国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小城镇及农村劳动力市场。由于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同地域之间经济及文化发展不平衡,二元社会的特点十分明显,所以,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别。这样,大学生首先选择大中城市工作,“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把“留大城市、去沿海、进特区”作为地区流向的首选。
  另一方面,从职业等级上看,存在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和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
二十不惑2更新时间市场。高等教育水平的市场包括那些就业前提至少为大学毕业的职位,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科学技术,以及各种专业服务职位的岗位,如教师、医生、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会计师等等。能够进入这一市场的人享有较高的工资待遇和相当大的自主权,并拥有更大的就业保障。中初等教育水平市场包括不具备高级专门技能或专业教育要求的职位,在这一市场上,劳动力之间的竞争更激烈,工人的工资低,工作环境不稳定,并且缺少职业升迁。如一般技术修理工、公司秘书、推销员等等。由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对不同专业的需求不一样,一些专业需求不足的大学生,毕业时难以在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就业,他们本来可以选择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就业,但前提条件是他们以后能够进入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这样他们的委屈就业就只是暂时性的,因而暂时的委屈就业就是一种理性选择。但这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也同样存在分割,工人不能从中初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向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自由流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对求职者有着较强专用性人力资本要求,而大学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并不会自然保值,他就业时一旦选择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其专用性人力资本就长时期处于闲置状态,最终将逐渐贬值。当将来市场需求形势发生变化,对其原有的专业需求旺盛时,他却已丧失本来拥有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在求职过程中
就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依然难以进入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因为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的雇主在招聘时往往注重求职者以往的工作经验,尤其是工作性质,他们根据这些因素来判断求职者对岗位的匹配程度,相关的工作经验越丰富,匹配程度就越高,求职者应聘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应聘成功可能性就越小。这意味着,大学生一旦进入中初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他就很可能被长期“锁定”在这一市场中,无法实现将来进入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的预期。于是,大学生毕业时宁愿处于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状态,也不愿意进入中初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自愿性失业由此产生。
  三、结论
  当前,在我国大学生就业中存在诸多问题,有非自愿方面的,也有自愿方面的,因而对待它们也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第一,轻视技能教育的现状急需改变,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学校应在专业设置方面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即实现专业设置市场化,使学生在校教育的知识结构能够和社会需求尽量匹配,从而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
  第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机制,培养大学生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择业观。
  第三,打破二元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尤其是由于制度性原因造成的市场分割。比如,放宽户籍制度,改革僵化的企事业用人制度,以降低人才从第二劳动力市场向第一劳动力市场流动的成本,促进人才自由流动。■
有关母爱的名言
 
       
  关于元宵节的古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