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以苏州农民工体为例
摘要:“招工难”和“就业难”是当今社会两大焦点:一方面求职者难以觅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员工。“求职难”与“招工难”的“两难”问题同时存在。既有“招工难”,何存“就业难”?一般意义上,这种看似悖论的现象不应该出现,可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并继续,是何原因?又如何破解,这正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招工难就业难原因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改革力度不断深化,许多企业出现了“招聘员工难”的问题,致使这些企业不能按期运营或开足马力生产。而另一方面,“求职就业难”的现象也十分突出,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急待转移就业。一边是“招工难”凸显着劳动力的“匮乏”,一边却是“就业难”似乎在告诉世人中国劳动力的“过剩”,这种“悖论现象”看起来是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看起来矛盾,其实是统一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折射出了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一种特有的相互矛盾现象,反映了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1。因此,科学地分析“招工难”与“就业难”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积极地应对措施,从而促进中国劳动力市场健康有序地进行,对保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就以苏州农民工体为调查对象,通过在苏州市各大人才市场随机抽取500位农民工体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同时联系了20家企业进行详细访谈,了解企业的缺工困境,根据调研结果对“招工难”和“就业难”存在的原因进行阐述,最后提出缓解“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针对性对策。
一、“招工难”和“就业难”现状分析
1、招工难:企业的无奈
曾经是农民工“一岗难求”,如今却是招聘企业“一工难求”。面对目前企业缺工困境,我们特意联系了20 几家企业,根据对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招工难”并不是招不到人,而是招不到熟练高级技工和技师,企业最不缺的是下不上苦力,又没有一技之长的人。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据我们调查发现,技师和高级技师1何建雄,招工难与就业难——农民工现象的两难选择[J].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6年第11期
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3%,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5%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调查还发现,企业当前最急需的人才排列前3位的依次是:营销、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比例达到41.9%,而这一层次的人才奇缺,不到合适的人才,从而造成招工中“招工难”现象。
2、就业难:农民工的忧虑
代理做账农民工就业难,不是指他们不到工作,主要是指到符合自己期望的工作难。很多人不是因为自身素质处于无能力就业状态,就是因为企业待遇问题使其在就业过程中顾虑重重。比如,在我们调查中就发现,农民工素质普遍较低,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居多占50.4%,小学文化程度占30.1%,高中及以上只有17.4%,并且75.2%的人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从业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很多人只能处于无能力就业状态;农民工的另一大忧虑是无法律保障就业,农民工权益受侵害问题仍很突出,据我们抽样调查,42%的农民工都没有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见下表1)。在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分别只占调查总人数的24%、17%、32%。最后,工资待遇、食宿条件、子女教育等都是农民工就业的一些忧虑,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同时,由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没有充足的就业信息来源,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其“就业难”的原因。
表1 您是否与用工企业签订合同
二、“两难问题”原因分析
(一)、求职者自身因素
1、就业观念落后
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一些人在择业过程中,一是瞄准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削尖脑袋往里钻。调查中发现,在对单位性质的选择上,当下农民工更期望去国有企业(47.4%),其次是外资企业工作(44.2%),然后依次是合资企业(5.2%)、民营企业(2.6%)、小私人企业(0.6%);在行业类别上,不愿从事饮食服务业,认为干这种行业不体面,调查发现,在行业的选择上,当下农民工更期望在电子行业(38.4%)工作,其次是机械行业(29.4%),再
其次是销售行业(17.6%)、另有12.2%的人选择了其他行业,选择最少的是服务行业(5.4%)。由于受上述观念的羁绊,致使许多人在择业竞争中受挫,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时间
2、就业期望提高
目前劳动力供给市场的构成正在发生变化,80、90 后的农民工越来越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以养家糊口为主要目的外出农民工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通常中学毕业,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应聘期望比以往有所提高(见表2 ),要求工资水平高、待遇好、加班少、工作环境好,而出现招工难的企业大部分在这几个方面很难同时满足求职者的要求,从而造
成劳动力供需双方意愿上的脱节。此外,这部分体十分看重职业前景,希望今后有所发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而不仅仅是简单出卖劳动力,相当一部分求职者不愿选择一线普工工种,客观上造成了招工难、求职难的问题。
表2 您的就业期望(%)
3、就业能力不足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素质和技能。面对目前的招工难,不是说企业缺乏身强力壮、可以扛麻袋抬石头的普通工人,而是缺乏掌握熟练技能的技工,更需要有专业知识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可是,据我们调查,参加过专业的技能培训的只有124人(24.8%),没有参加过的有376人(75.2%)。没有一技之长、低素质的
农民工一抓一大把,但能满足现代企业需求的却寥寥无几,即使企业开出高薪也难有人符合任职条件,于是就会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见下表3 )
表3 您是否参加过技能培训
(二)、企业因素
1、企业招聘条件有所提高
为了适应产业升级的步伐,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越来越高,一般要求职高、技校或中专学历,有些企业人为提高就业门槛,一般操作工或前台服务员也非大专不招,无形中造成资源浪费。另外,调查中还发现,部分企业有年龄要求,一般都在18- 35 岁之间,并要求有一线操作经验的熟练工,甚至出现了对掌握多种技能的复合型技术工人的需求,而人力资源市场上大多数求职者并无此方面经验,造成了相对招工难现象。
长江十年禁渔2、工资低,待遇差
据调查,一线普工的工作普遍较低,苏州市目前普工的平均工资在1500-2500之间,扣除基本开销之外,就所剩无几了(见下表4)。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良禽择木而栖息,这样的工资水平缺乏吸引力,当然留不住人。同时,许多企业不仅工资待遇低,而且工作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加上个别企业缺乏诚信意识,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给职工上“保险”,无视员工的需求。在对一些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在管理基层员工时,往往很忌讳谈论员工需求这一点,深怕诱发出员工的很多的需求出来——乃至我们在企业开展满意的调查、生存状况调查时,经常会遇到企业因为这些理由而委婉拒绝。
表4 您的月收入为
3、目光短浅,不愿花钱培训。
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术的人才,可惜的是,很多企业只使用不培养,急功近利,希望直接招聘有工作经验者,一来就上手。据我们调查,大多数企业考虑到员工一旦跳槽,其所花费的财力、精力都将白费,故而不愿花大力气培训人才,也不愿招收刚毕业的学生,所以许多企业宁愿相互高薪挖人,也不愿花钱培养员工。而高薪挖人的结果却是“员工工资越来越高,水平却越来越差”,员工对企业没有归属感,更多的求职者是“骑驴马”,不安心已有的工作。这样,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少,“招工难”和“就业难”的局面出现就在所难免。
(三)、社会因素
1、产业转移,就近就业吸引力增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东部沿海产业结构调整相继拉开了序幕,曾被冠称为“腾龙换鸟”,加工业这只被腾出去的“旧鸟”,不少飞向了中西部,比如大名鼎鼎的富士康公司的北上和西进,就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一个缩影。2这一轮产业转移的一大结果就是,过去不得不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到东部打工的农民工们,如今在省内甚至在自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同时,经济发达地区一些企业用工条件改善缓慢,其月薪、福利待遇还不及内陆地区高,舒尔茨曾经说过,农民也是经济理性人,在综合考虑居住、子女教育、交通成本等各方面支出因素,劳动者会优先考虑本地就业而不离家远行,于是,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频频出现“招工难”现象也不难理解了。
教师节黑板报题目
2、劳动力市场供需有错位
事实上,所谓的企业招工难,主要是缺少熟练高级技工和技师,其次是缺少干脏活、累活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人。企业最不缺的是下不上苦力,又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我国劳动力市场不仅总量供大于求,而且存在供需不对接的矛盾,一边是有人没事干,一边是有事没人干;一边是有事不会做,一边是有事不愿做。据调查,企业紧缺的是高层人才(中、高级技工人才)及低层人才(普通一线工人),而社会供给的却以中间层次人才居多,造成大量劳动力“高不成、低不就”。
达的拼音3、供求信息不对称
在供求信息收集和发布上,用工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很不对称,渠道不畅通,供需双方脱节,“企业不知道哪里合适的人”,“求职者也不知道如何合适的工作”,使得岗位闲置和劳动力浪费现象并存。
三、破解“两难”困境的对策和建议
“招上难”和“就业难”并存,是劳动力市场内部结构不协调的具体表现,解决这种现象,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部门层面
暗黑3远古装备怎么出1、树立公共服务的理念
公共就业服务部门要树立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服务的理念,企业不论大小都有用工方面的需求,求职者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也都有不同的需求。就业服务部门既要办好有影响力、有品牌效应的大型招聘会,更要办好岗位下乡、送岗到社区等专场招
2萧然, 如何看待用工荒与就业难[J]. 中国社会工作, 2011年第6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