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U-V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U-V分析
作者:陈晨,丁福兴
来源:《新经济》 2016年第16期
    陈  晨  丁福兴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根本上可以界定为一种结构性失业,并可运用U-V分析方法探讨劳动力供需之间的错配现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复杂,包含了学历、地域、性别等多重结构性因素。这一问题可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和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等方面着手,循序渐进地加以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U-V分析  结构
    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使亚洲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了影响。我国政府开始将国民经济从依赖“对外”调整为“内外兼顾”的模式,并开始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高校扩招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政策,因为它既拉动了教育投资又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我国输送大量人才。1999年之后,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大规模扩招,精英教育模式快速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模式。高校扩招之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开始逐步显露
出来。近年来,“史上最难就业季”、“史上更难就业季”频繁出现,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注,并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予以解决。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其原因不一而足,可以从多重视角加以剖析。本文则尝试从结构性因素的视角,运用U-V分析方法对这一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及分析方法的选用
    1.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
丝瓜子    如果说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实困境,那么就有必要对这一失业现象的类型做出一个基本的定性结论。笔者认为,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从根本上可以界定为一种结构性失业。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1]。这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在技能、文化、区域、年龄结构等诸多方面。之所以做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属于结构性失业”的判断,是基于如下两个事实:首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明显的体性特征,这与摩擦性失业或周期性失业所表现出来的普遍性特征是大不相同的;其次,中国劳动力人口绝对量持续4年下降。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末,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109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8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3%,较上一年占比又下降了0.7个百分点[2]。实际上,从国家连续出台的延迟退休年龄和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红利时期
已经基本过去,大学生就业并未遭遇“婴儿潮”带来的拥挤。
    2.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U-V分析方法
    U-V分析是从失业(Unemployment)与职业空位(Vacancies)的关系出发,认识劳动力市场中资源分配机能的效率的一种分析方法。换句话说,U-V分析探讨的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同时并存的一种“悖论”(其实是一种错位)现象。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结构分析方法,因为它主要关注的焦点不是总量过剩与不足,而是结构性匹配度问题。U-V分析认为,均衡失业(U*)并非需求不足造成,而是劳动力供需之间的一种错配,U*的高低恰好反映了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机制的效率。
    从U-V分析的视角不难看出,采用这一分析方法来研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十分贴切且有效的,因为结构性失业恰好就是U、V并存的一种状态,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不过是这种状态的一个典型实例。诚然,要采用U-V分析方法进行定量研究并计算出U*值是十分困难的——事实上,就连自然失业率(U*)概念的创造者之一弗里德曼本人也一直反对预测自然失业率的任何尝试。所以,本文仅仅尝试对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些结构性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并提出初步的对策。
    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结构性因素分析
    1.学历结构
    根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相关数据,2008年我国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0.2%,本科就业率为82.3%,硕士和博士就业率分别为84.2%和84.1%。另外值得一提的是,985院校、211院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初步就业率分别为89.4%、84.3%、79.4%和83.3%[3]。从以上数据可以推断,用人单位在选择应聘者时较为关注文凭,往往认为文凭越高能力越强。文凭一旦成为大学生能力和价值的唯一判定符号,就容易出现经济学家波利斯所说的在外部利益驱动下形成的分数等级系统,进而形成“前市场分割”。所以现实状况往往是专科学生的就业选择面相对狭窄,而且薪水普遍不高;本科毕业生处于中游,择业面一般;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就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且初职薪水高于其它学历结构的毕业生。
亲情作文开头
    2.地域结构
地板十大品>明年今日歌词
    从历年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区域来看,中心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如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对人才需求也大,所以吸引了大量的大学毕业生。《2010年中国大学生毕业报告》显示,从2009届大学毕业生分布的经济区域来看,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大学生就业率为88.7%,而东北地区经济体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79.5%[4]。众所周知,东部沿海区域一直是毕业生就业最活跃的区域,但这无疑增加了到该地区进行职业搜寻的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3.性别结构
    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客观局面使得许多用人单位不仅提高了入职门槛,而且在性别方面有意无意地增设了“附加条件”。尽管当今社会都在呼吁给予女性平等的就业权,但“女性就业难”、“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仍然是劳动力市场的常态。之所以存在性别就业难度的差异,一是因为传统文化中对性别的歧视与偏见,二是因为女生生理上与男性的差别以及承担的社会角的不同。就业单位往往因为女性的生理特点、婚姻因素、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等原因而不愿聘用女大学生。这对于女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应对策略
    从U-V分析的视角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就是要努力提升求职者与职业空位之间的匹配度,从而使失业率降到最低。为此,需要从供、需两侧以及市场机制等方面多管齐下,寻求良策。
    1.改善地区产业结构,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从需求侧而言,扩大有效需求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有效路径。通常情况下,地区的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被劳动力需求所影响。许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产业结构单一,重点分布于第一或第二产业,导致当地的劳动力需求也简单,致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所以从长远考虑,在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应该大力发展就业弹性大的服务业,从而吸纳大学生就业。
    2.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范式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从供给侧而言,培养更有竞争力、更适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无疑可以提升人、岗匹配度,降低结构性失业率。对于不少核心技能而言,从实践经验中学习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最好让学生有机会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这些核心技能。
    3.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提供优质高效的双向选择平台
    从管理侧而言,信息在职场的双向选择中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而且有助于提高供需双方选择的满意度。市场信息的不充分与不对称,可能造成毕业生面试失败、劳动技能无法施展的不利结果。所以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与监管成为当务之急。“视聘”等新兴的“互联网+招聘”模式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值得深究和推介。
    4.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实现多形式就业
    从个体而言,心理因素的调适对于提高就业率意义重大。就业意识,例如就业意愿、职业评价、择业动机等,直接影响到结构性失业的严重程度。如果每个大学生都追求实惠、轻松而又体面的工作,势必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天之骄子”的自负往往让一些好高骛远的大学生饱尝失业的苦果。不再只把自己的眼光放在公务员或公司高层上,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主动到基层去,到艰苦的行业去就业、创业,放下莫名的优越感,用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平常心去从事自己的职业,或许才是最明智的选择。2015年的大学生在就业趋势上一方面自主创业持续上升,另一方面“重心下沉”趋势初显,可谓一
个良好的转折。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是什么歌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结构性失业,表现为劳动力供需匹配的一种错位,造成了资源配置的负“熵”。正如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所言,我们面临的第一个矛盾不是劳动力数量问题,主要还是要提高整体劳动力的素质[2]。在多种举措和多重变数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终将成为一个历史问题。移动硬盘如何分区
    参考文献
    [1]杨河清.劳动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吴斌.中国劳动力人数四连降  预计25年后1/4中国人超65岁[N].南方都市报,2016-01-19.
    [3]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4—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梅  嘉  (1996-),女,江苏南通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
    丁福兴  (1972-),男,湖北荆门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苏州市  215009)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