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关系到大学生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家庭教育投资的收益,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的投入分配,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吸引着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方的视线。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既有来自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的客观原因,又有来自大学生个体的主观原因。
1.客观原因
(1)总量失衡
全社会大学生总量的扩张与需求的相对不足既是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大规模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倍增期与全国就业高峰期重叠,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再加上往年积压未就业毕业生的存在等因素,使得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也就由过去的“卖方市场”日益走向现在的“买方市场”。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全国性的就业高峰期,农民工、城镇下岗待岗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多路劳动大军同时汇入劳动力市场,必然使得劳动力供求总量严重失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受到挤压,而巨大的就业岗位缺口将使我国的就业压力长期存在,这对未来几年的大学生就业来说,仍将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2)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根本原因。从我国的产业结构看,过去30年里,我国的产业政策主要是发展劳动、资源为基础的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发展迅速,而像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能够大量吸纳高层次人才(即大学生)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发育明显不足。
相对新型的知识密集产业来说,传统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相对比较小的。我们知道,我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同时劳动力素质较低,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依靠发展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得经济的总量规模跃上了新台阶。相对而言,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普通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的需求更大。
毕业祝福语八个字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向社会输送有知识、有素质的高层次人才;与之对应的,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型的就业岗位相匹配,才能做到人尽其才。而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大量供给和社会产业的较少需求,就造成了结构性的不匹配问题。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劳动力市场对于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技术工人和体力工人就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不需要雇用高成本的大学生来工作。
江西省吉安市(3)空间结构失衡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另一个表现是空间结构的失衡,包括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从区域发展情况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区域层面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北京、上海、东部发达地区对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比较大、生存环境比较好、经济回报也比较高,而广大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但一方面是适合大学生的工作岗位不多,另一方面是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经济回报相对低得多。这样,东部发达地区就成为主要的人才输入地,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就出现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景象。办信用卡的条件
科创板交易细则从城乡发展情况看,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从地域上可划分为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招工就业待遇比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招工就业待遇要好很多:不
仅收入高、劳动条件好,而且机遇多、社会地位高。所以,大学生一般都选择城市,而鲜有问津农村劳动力市场。此外,社会保障政策的差别限制了大学生在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动,增加了大学生由城市流入农村的成本和代价。大学生即便在城市里,特别是在大城市不到工作,也不愿去西部、去农村寻工作。
皮蛋瘦肉粥(4)人才结构比例失调
有调查表明,我国近年来的人才市场供给需求情况是,有关技术岗位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甚至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毕业后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后才能顺利就业的情况。再如,目前国内银行业发展较快,各家银行都在大量招人,而银行业现在的内部培训跟不上,造成了业务较全面的人才缺乏。但同时,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及留学生回国就业的人士虽然较多,但主要集中在低端和高端两头,中端的技术型人才如金融工程师、精算师等缺乏。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方面金融机构高薪招揽人才,许多职位虚位以待,而另一方面高校财经、金融类专业的许多毕业生还是就业无门,被金融机构拒之门外,反差巨大。
(5)政府制定的有关政策不够完善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规定,但很多还没有得以落实。不少地区限制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障碍依然存在,例如,就业落户和人事档案流动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导致毕业生落实了单位而无法落户或单位不接受人事档案,造成毕业生就业难。人事制度、用工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不配套,使毕业生到非国有单位就业、西部就业、自主创业有后顾之忧,影响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另外,由于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使得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道路变得障碍重重。
有些基层单位对大学生重视不够,甚至让其为自己“打杂”,极大地挫伤了大学生在基层工作的热情。目前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的政策虽然在一些地方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总体来看,离形成一套完整的、覆盖面广的政策保障体系,对大学生构成足够大的吸引力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6)大学生的就业机制不健全
求职企业类型、求职区域选择偏好对就业的影响,需要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的力
度,消除政策障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高校毕业生多元化的就业方式,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他们到基层、到艰苦的地区、到艰苦的行业去建功立业。建立了“进入”机制,同时还要建立“退出”机制,来去自由,允许退出,理解退出,只有这样才能够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另外,我国毕业生就业实行的是“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但由于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严重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很多高校存在着“本位主义”,人为制造信息“壁垒”,使得毕业生在就业信息的获取上严重不对称、不公平。目前,教育主管部门逐渐重视毕业生需求信息填报机制,加大投入建立统一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将就业工作信息化,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从而实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统筹运作,通过联网,为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一个方便快捷、覆盖面广、资源丰富的信息平台。
(7)就业市场不规范
在目前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更多地把毕业生视为其产品,从而充当供给主体的角。例如,国家已经明确了大学生就业实
行“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模式,但作为供给方,很多高校仍然有派遣大学生到一些地区或者跨省的指标名额。
各高校设置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按行政区域设置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或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以及毕业生就业仲裁机构是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三个中介组织。这三个层次的中介组织虽大都已经建立,但其沟通供需双方市场信息、维护供需双方合法权益、促成合法交易有效形成和调解双方争议等功能还远未得到落实。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