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视翻译理论的研究不足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影视翻译对翻译人员通常有很高的要求,研究难度也相对较大。对影视翻译理论的研究的不足,可以说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
校正电池1.1电影电视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出现,不过百余年,尤其在我国的流行只是近三十年的事情。影视作品的翻译历史较之主流的文学翻译等研究来说实在过短,还没有得到学术界足够重视和广泛认同。而在学术界,影视翻译到底属于翻译还是改编这一争论从未停止,导致部分学者索性避免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西方学者Whitman-Linsen在1992年其文章Through the Dubbing Glass中就曾经强调“to dispel the disdain of literary intelligentsia, who seem to dismiss film translating and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involved in it as not worthy of their attention”.(1992:17)电焊工证
渔网捕鱼1.2在影视翻译的实践中,很多学者发现大部分的翻译概念和理论对于影视翻译并不完全适用。这客观上导致了部分学者仅仅关注影视翻译的实践,而没有进一步研究,建立新的适用于影视翻译的相关翻译理论。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研究,影视翻译长期以来处于边缘的学术地位也不足为奇了。而且综观历史,虽然翻译在不同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电磁炉维修高温预警级别颜学界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却也并非很长,更不要说在翻译领域地位都还不甚高的影视翻译了,没有相关成体系的研究也是可以理解的。
1.3影视作品本身是由图像,声音,画面彩等等融合而成的多重符号载体,而并非简单的文字文本。影视翻译也并非单一的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过程,期间涉及到对于诸多文本外因素的处理,这更加大了影视翻译理论研究的难度。
1.4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翻译,影视翻译的源语言语料获得相对并不容易。这客观上对影视翻译相关研究的推广也形成了一定阻碍。比如,一般只有电影制片厂等译制部门比较容易得到源语剧本和对白,而翻译的原本和译本等资料通常并不会公开发行。在网络上的原本往往是热心网友上传的而非电影公司发行的,并不能够保证其准确性;即使一些电影公司发布的原本,通常也是剪接没有完成时候的版本,经常与上映的版本出入很大,这在一个方面也导致了研究人员很难取得第一手具有说服力的研究资料。如果不能得到源语的剧本或对白,研究影视翻译就需要从原片音轨中转录获得对白和台词,其工作量和难度可想而知。当然,近年来随着DVD的普及以及网络上字幕准确性的提高,这一状况会慢慢得到改观。
1.5广大译者中,专业从事影视翻译实践的人还是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一些大的译制厂或者电视台,还有一些其他机构的资深业内人士。这部分专业人员数量太少,而且多半只是凭借经验从事翻译实践,很少有人从事理论研究,连专业人士对于影视翻译理论都并不重视,而外界的又翻译人员通常都没有机会翻译影视作品,对于影视翻译的理论研究谈何发展。以中国为例,由于我国每年引进的电影数量有限,其实目前大量的影视翻译还处于半地下的业余状态。比如近年来在网络上流行的字幕组。网络上的字幕翻译人员主要是社会上的爱好者,他们自发组成字幕组,做流行的电影和电视剧的字幕翻译。这部分人员基本上都是凭着个人的经验和热情,并没有理论指导,更不用说对于理论的研究了。由于对于自己翻译的作品准确与否无需负责,不同字幕组的翻译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他们往往求快甚于求准,又缺乏统一的规范。这样的背景下,这部分业余字幕翻译人员往往也只注重翻译实践,对于影视翻译理论的研究兴趣并不是很大。
2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综述
影视翻译领域的研究最早开始于西方,如今活跃在该领域前沿的专家也主要是西方学者,尤其是欧洲的研究者。影视翻译及其相关理论研究之所以在欧洲得以迅速发展,与欧洲先
签订合同注意事项进的科技水平是分不开的,电影电视最先在欧洲普及,广大受众的需求和学界的相对重视都促成了影视翻译理论在欧洲的蓬勃发展。而欧洲各国间极为密切的联系,不同语言的高关联程度,文化多元化和相通性等因素也都推动了欧洲影视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
2.1理论研究发展初期。西方学者从翻译视角进行影视翻译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1956年出版的期刊Le linguiste/De taalkundige 中的Traduction et Cinéma 一文和1960年出版的杂志Babel的特别版Cinéma et traduction可以说是欧洲最早的影视翻译理论研究。
1974年Dollerup在Bable发表的文章On Subtitles in Television Programmes首次单独对字幕翻译进行了研究。文章详细分析了英语电视节目翻译成丹麦语的时出现的不同种类的错误。Dollerup最大的贡献还在于首次提出了字幕在教学领域的重要意义,指出可以利用影视字幕帮助外语的学习。
而Istvan Fodor则在配音译制领域的研究中是位里程碑似的人物,他的研究可是说是奠定了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的基础。在其1976年出版的英文著作Film Dubbing: Phonetic, Semiotic, Esthetic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中,他首次从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美
学等多个角度综合系统的研究了影视作品的配音译制。书中首次提出了电影译制要在语音,人物性格和内容三方面达到“同步”的观点。同时他还在书中探讨了不同语言和文化体系中手势语的不同意义,以及镜头拍摄角度对电影人物话语感知造成的不同视觉效果等等。他认为每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都具有其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影视翻译中做到各方面完美的“同步”是不可能的。(Fodor, 1976:82)
Marleau在其文章 “ un mal nécessaire”中从技术,心理学,语言学和艺术美学四个角度归纳了影视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其归类。在书中他建设性的对于影视字幕翻译的排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且第一次超越文学层面,将经济学因素引入了影视翻译理论,分析了电影工业的运做流程,指出影视翻译不仅仅包括译者,而是各方人员通力协作的译制。
在同年,Titford 发表了Subtitling: Constrained Translation。在文中他首次提出了“constrained translation”这一概念。Titford认为影视翻译译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受到了影视这一特殊媒介本身的特质的限制。“derive essentially from the constraints imposed on the translator by the medium itself” (1982:113). 在Titford的理论基础之上,Mayoral As
ensio, Kelly 和Gallardo(1988)等学者在其后的研究中将“constrained translation”这一概念运用到了影视翻译实践中。
1987年,欧洲广播联盟(EBU:European Broadcasting Union ) 在斯德哥尔摩主办了配音和字幕大会,这是欧洲首次在配音和字幕领域举办的会议。在这次会议的带动下,一系列相关的会议陆续召开,影视翻译的相关出版物也大量涌现。会议的一大成就就是达成了一项非强制性指导方针,旨在推动欧洲各国间配有翻译字幕的电视节目的交流和传播。Carroll (1998:160)。
2.2影视翻译研究的“黄金时代”。上世纪90年代,西方的影视翻译研究开始了其“黄金时代”。影视翻译研究理论有了突破性的发展。90年代初,两部重要著作相继出版。1991年,在欧洲媒介研究所(EIM,European Institute for the Media)的资助下,Luyken与四位欧洲的影视翻译专家合作出版了Overcoming Language Barriers in Television:Dubbing and Subtitling for the European Audience一书。该书从专业视角分析了针对影视作品中的语言转换的不同翻译模式,更在书中列举了大量数据,对欧洲的译制影视作品的数量,人员成本以及受众偏好等都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研究。随后在1992年,瑞典字幕翻译家Ivars
son出版了著作Subtitling for the Media: A Handbook of an Art。这可以说是欧洲第一部全面研究字幕翻译的著作,在书中他详细介绍了字幕翻译的技术发展历程。作者长期的一线翻译实践经历使该书在翻译技巧等方面都胜人一筹,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备。在1998年,Ivarsson在Carroll的协助下出版了该书的第二版,书中加入了许多如数字技术等新技术下的影视翻译策略与技巧,书名也更改为更为中性的Subtitling。这两本著作可以说是为欧洲影视翻译研究日后发展的奠定了基础。
1995年以后,西方影视翻译研究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代,相关的理论研究明显增加,欧洲学者的研究成果尤其显著。其中研究较有成就的有芬兰的Gambier,丹麦的Gottlieb,希腊的Karamitroglou,瑞典的Ivarsson,西班牙的Chaume和Diaz-Cintas等等。其中Gambier可以说是影视翻译领域当仁不让的领军人物。他的研究涉及范围既深又广,对于不同影视翻译的模式的如何分类,影视翻译的策略和技巧,影视翻译的受众等等的研究都颇有造诣。同时他参与了几乎所有影视翻译领域的会议,主编了大量期刊和专著;影视翻译领域的国际会议,机会都是由他主持。
Gottlieb可以说是影视翻译领域迄今为止理论研究最成体系的学者。他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影
视字幕翻译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在影视作品众如何翻译习语,还在字幕翻译的教学方面颇有见地。他的研究还包括在配音和字幕的英文电影的流行下,丹麦本国语言是如何受到影响的。
2.3影视翻译研究的国际会议和学术组织。总体来说,欧洲近年来影视翻译的相关研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重视。有关影视翻译的学术会议近年来日益频繁,由于参会有众多学者来自字幕翻译盛行的北欧,很多会议的学术重点是在字幕翻译的研究上。2004年2月,主题为“屏幕上的语言转换”的国际研讨会在伦敦举行,百余学者在大会上交流论文;2005年10月,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举办了以“文本与图像之间:影视翻译的最新研究”为题的国际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的“语言与传媒”国际会议是云集西方众多影视翻译学者和业内人士的国际会议。一些相关的学术机构和组织也蓬勃发展。国际译联(FIT,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ranslators)可以说是最早意识到影视翻译的学术地位的学术组织,早在1987年该组织在其FIT World Congress中就专门建立了一个Media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的委员会,讨论和研究与媒体相关的翻译问题。而1995年成立的学术组织-欧洲影视翻译协会(ESIST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Studies in Screen Translations) 则是欧洲影视翻译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学术组织,协会最初是由欧洲10个国家的16位热爱影
视翻译的大学教师建立的,他们长期关注或者从事影视翻译,认为影视翻译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学界充分的重视,于是自发组建了这一协会,旨在加强和促进该领域研究学者、影视译制人员、以及大学里师生间的交流,籍以提高影视翻译教学与实践的质量。如今,协会的成员众多,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包括相关的研究人员,教师和翻译的专业人士等等。协会的很多成员都是活跃在国际大型学术会议以及刊物上的这一领域的知名学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