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2.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3.分析体会作品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和难点:分析人物形象“三位一体”的特点,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
烽烟起寻爱似浪淘沙>卷发如何盘发【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从四大名著的“一句话概括”为切入点,即《西游记》是“一个人类和三个动物的故事”、《红楼梦》是“一个男人和一女人的故事”、《水浒传》是“一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三国演义》是“三个男人和战争的故事”。
播放86版电视剧《西游记》天然的指南针有哪些版头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引出对《西游记》这部作品主要内容的认知,即“师徒四人,历经八十一难;降妖除魔,求取西天真经”。
播放续拍《西游记》版头主题歌《通天大道宽又阔》,对比《敢问路在何方》,体会二者表现主题的差异,理解《西游记》的真正主角应该是孙悟空。
二、 知识积累,快问快答。
1. 《西游记》是一部 体 小说,共 年利率怎么算回,采用 式结构。(章回,长篇神魔,100,冰糖葫芦)
2. 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战斗武器分别是什么?(如意金箍棒、九齿钉耙)
3. 最能体现孙悟空反抗精神的是哪个情节?(大闹天宫)
4. 唐僧的原型是唐代的哪位高僧?他历经艰苦,到哪里取回佛经?(玄奘;天竺〈古印度〉)
5. 小说中的唐僧法号是什么?(三藏)
6. 玄奘回国后,口授写成什么书,记载了他的游历见闻?(《大唐西域记》)
寻本溯源: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7. 孙悟空有哪些本领?(筋斗云、七十二变化、火眼金睛、如意金箍棒等)
8. 唐僧师徒四人最后获得了怎样的称号?(唐僧:旃檀(zhān tán)功德佛;孙悟空:斗战胜佛;猪八戒:净坛使者;沙和尚:金身罗汉;小龙马: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9. 红孩儿是谁和谁的儿子?(牛魔王和罗刹女(铁扇仙))
10. 你能说出3个妖魔的名字吗?(白骨精、金银角大王、蜘蛛精……)
11. 你能说出3个取经所经历的地名吗?(八百里黄风岭,八百里流沙河,八百里通天河,八百里火焰山,八百里荆棘岭,八百里七绝山,八百里狮驼岭...六百里钻头号山)
12. 唐僧一路西行,先后收了三个徒弟。在 收了孙悟空,在 收了白龙马,在 收了猪八戒,在 收了沙和尚。(五行山、鹰愁涧、高老庄、流沙河)
13. 鲁迅先生关于《西游记》作了怎样的评价?(“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14. 诗中赞美孙悟空的诗句。(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三、走进课文,梳理情节。
播放短视频《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体会红孩儿的这句经典台词。
给出本文故事关键词,让学生根据关键词简要叙述选文故事情节:
六百里钻头号山 七岁顽童 师徒不统一 枯松涧 火云洞 红孩儿 三昧真火 攀亲 大战
四、思考探究 ,研习文本。
提出问题:
1.依文中所写,红孩儿实力不如孙悟空,那么他的阴谋是怎样得逞的呢?由此分析其形象特点。
2.你最喜欢的哪一个人物形象,请选择并辩证分析?
3.从课文节选部分中,可以看到哪些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
合作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合作探究。
展示点评:
1.依文中所写,红孩儿实力不如孙悟空,那么他的阴谋是怎样得逞的呢?由此分析其形象特点。
明确:原因之一,他能抓住唐僧的心理。所谓“君子可欺之以方”,唐僧是一个一心向善的人,平日连蝼蚁都不敢踩死一个。红孩儿变成一个七岁小孩,高呼救命,就是希望以此激起唐僧的同情心和善心,使他能够接近,伺机下手。结果也正她他所预料的,唐僧听到“救命”的声音,确实动了慈悲之心,以至于麻痹了自己的神经,失去了清醒的判断。
原因之二, 红孩儿抓住了取经队伍中矛盾,尤其是孙悟空和师傅唐僧的矛盾。孙悟空对红孩儿的伎俩有着清醒的判断,所以三番五次催促唐僧快走,不要管闲事。但红孩儿三番五次故弄玄虚,使得唐僧对于悟空的警觉失去了耐心,认为他“虚多实少”,是在捉弄他,并以念紧箍咒相威胁,使得悟空“再也不敢回言”。等到红孩儿以小孩子的涕泪涟涟的面貌出现在唐僧面前,更使得唐僧善心大发,失去了警惕,再也不信悟空的话,再加上猪八戒在中间怂恿,最终让孙悟空驮起了妖怪。这样,孙悟空虽然是取经队伍中的最强者,却没有发言权,而最弱的唐僧,却有着支配的权力,正是这种错位,这种师徒之间的矛盾,给了许多妖怪可乘之机。
红孩儿形象特点:
由这件事看出他的精明、审时度势 。
与其他妖怪共同点——贪婪、狡猾、邪恶。
自己的特点——虽已三百岁,却生得小孩面容,美貌俊朗。行为乖张,就像小孩子的把戏,比如常常把山神土地拿了去,玩耍作弄。这使文章多了一分戏谑。因此,红孩儿虽然也是妖魔,但并不令人讨厌,这为后文他被观音菩萨收做善财童子埋下了伏笔。
2.你最喜欢的哪一个人物形象,请选择并辩证分析?
(1)孙悟空
孙悟空是一个“三位一体”的人物,在他的身上,猴性、人性和神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他首先具有猴的特点,“毛脸雷公腮”,一副猴子相,喜欢吃桃子,做事总是毛毛糙糙的,还有红红的屁股,永远变不去的尾巴等,都体现了猴子的特点。在课文中,他“将身一纵,跳上那巅崄峰头”,则表现了猴子的机灵、敏捷。
其次,他是一个神,有着七十二变、筋斗云等无穷的神通,能够呼风唤雨,随意召唤天神地仙。最重要的,他具有一个凡人的性格特征。他很自信,当三藏在马上心惊时,他一再
表示“只管走路,莫再多心。老孙自有防护”少女时代新专辑。但他并不是盲目自信,他的自信是建立在高强的本领、蔑视一切的正义感和精明、警觉之上的。在故事中,正是他时时警惕,才使得红孩儿一直没有下手的机会。而一发现妖怪的踪迹,总要停下来,吩咐
师兄弟“仔细”,并把师傅护在中间,体现了他的细心和警觉。他还是幽默诙谐的。当唐僧问道是什么人在叫时,他偷换概念回答说:“师傅只管走路,莫缠甚么‘人轿’‘骡轿’‘明轿’‘睡轿’。这所在,就有轿,也没个人抬你。”这样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既化解了唐僧的紧张情绪,又转移了唐僧的注意力,防止他一直追问下去,上当受骗。
当然,他也有着凡人的一些缺点,比如容易急躁、冲动,当师傅被妖怪掠走之后,心急之下,他也赌气说过散伙的话:“兄弟们,我等自此就该散了。”私下寻师傅,却“没个音信”的时候,他也会通过舞动棍棒,随处乱打发泄一番。但他总归是明白事理,而且冷静的,所以在沙僧劝说之后,他回嗔作喜,强调还要兄弟们“结同心”才可。
(2)唐僧
精神境界崇高,实干能力不足。
心地善良,信仰坚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是非不分,盲目慈悲,固执迂腐,懦弱无能。
(3)猪八戒
优点:憨厚老实,既勤劳、朴实、善良、有本领,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不忘取经大义,是取经路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缺点:好吃懒做,好占小便宜,好女,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有时爱撒个谎,又自私狡黠、贪图小利;既心胸狭窄,一事当先,先顾自身。
(4)沙僧
君子的楷模。
沙僧循规蹈矩、一本正经、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小心谨慎、明哲保身,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恩怨分明、诚实不欺,执着事业、信念坚定,
关键时刻不失义骨侠肠,他是道德之典范 。他也是取经人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角,是粘合剂,又是调和剂。是一位君子。
我的感悟:
唐 僧—认准目标,坚持到底
孙悟空—战胜自我,改变世界
猪八戒—快乐生活,幽默人生
沙和尚—谦逊为人,踏实做事
团队力量:一个团队中各司其责,通力合作,才能达到目标。
成功定律:成功=信念+智慧+勇敢+奉献
3.从课文节选部分中,可以看到哪些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
《西游记》写的是神幻世界,但目的是为了讽刺现实。你认为课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
现实?《西游记》的作者是带着一种强烈的入世精神观照笔下的神幻世界,因此,对于社会现实有所揭露和批判。本文中,山神土地所受的种种盘剥,其实影射了现实中豪强霸占一方,巧取豪夺,令民不聊生的现实,而作嘲笑败家的“红百万”变做“红十万”,讽刺亲戚之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的世态炎凉,也体现了作者对诸多社会现象的调侃。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然而,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童装店名字五、课堂小结,画龙点睛。
小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多姿多彩,都是三位一体的结合,即神性(魔性)、人性(社会性)、物性(自然性)。
人物性格优缺互现,真实,贴近生活,充满个性之美,人物立体鲜活。
进一步体会《西游记》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和现实性特点。
六、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课下利用闲暇时间,进一步阅读《西游记》原著。
最后,播放86版电视剧《西游记》版尾《敢问路在何方》,让学生在音乐和画面里领悟“我们都是取经人,我们一直在路上。”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反思
刚刚录制完成《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一课,感受颇多。本次选课为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虽然是针对小说《西游记》节选部分授课,但我的初衷是想借此激发学生对阅读原著的兴趣和热情,并引导学生对《西游记》整部作品主题内涵有一个较为直观的理解和感受。这节课基本是遵照这一指导思想进行设计和实施的。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自我感觉有些前松后紧,为了体现设计意图,课堂前半部分导入时间花费过多,尤其“快问快答”问题设置过多,虽然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目的,但耗费了较多时间,以致后面的主体环节进行不够充分。
学生的分组展示发言和点评质疑等活动,已经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主体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都有板有眼,意犹未尽。从这个角度讲,本课基本体现了冷冉先生“情·知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学生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得到熏陶,求知欲望被激发,这非常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状态,在课下实现对本课内容的拓展性学习。
通过对本节课得与失的反思,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备课环节的深入挖掘,更为合理地把握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真正突出对课堂重点难点问题,让学生学有所得的同时,通过课上的学习,掌握学习要领,明确学习方向,指导自己更好地进行课下的自主阅读,从而实现自身语文核心素养的积累和提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