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外语通识教育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
加强外语通识教育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
摘要:通识教育是使新时期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外语教育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大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通识教育要具有普及型和层次性,全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促进全人教育。
关键词:通识教育;外语教育;教学思路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的不断巩固,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全球视野;不仅要具有科学精神,还要具有人文精神。通识教育的概念再一次引起教育界的重视。我国高等教育也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在专业设置中强调拓宽专业面,夯实基础,并纷纷进行旨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通识教育改革。
一、通识教育的基本内容
通识教育的概念源自于欧洲的自由教育,它的发展则在美国:从1828年被称为第一次古代怎么制冰通识教育运动的《耶鲁报告》提出的文雅教育,到第二次通识教育运动的哈佛大学校长罗尔(Lowell)推行的主修制度。以哈佛大学为例,围绕着通识教育的推行,建立起一套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涵盖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推理、量化推理、科学、社会分析等七个方面的内容。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与大学制度是一起从西方引进的。但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之下,通识教育理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变化。民国初年,蔡元培先生提出学生培养要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主张文理兼习,教育的本质乃是培养健全的人。香港中文大学提出: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扩展学生之视野,培养其抽象与综合思考之能力,使其在瞬息变化之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通识教育为大学整体教育之重要部分。复旦大学提出了大学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观念,形成了以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主要特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成立了通识教育研究中心。暨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会同暨南大学图书馆编辑了《通识教育专题书目》。此书目的书籍大致涵盖:历万古而常新的文学艺术经典、具有普遍而永恒价值的哲学与美学著作、反映当今时代问题的社会政治名著、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自然科学著作、增进自我了解的人生修养著作以及具有科际整合功能的书籍。
二、外语教育与通识教育
21世纪需要的是全人教育,外语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基础之一,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必须精通语言、熟悉文化。外语教育的重要性主要有三个:一是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尤其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无可替代。二是专业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专业发展迅速,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精通语言工具,广泛涉猎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从而不致落后于国际先进发展水平。三是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对于外语教育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识比较一致,亦非常重视国民外语能力的培养。《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明确提出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的战略目标,强调学生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20061月,美国联邦政府又正式颁布了《国家安全语言行动计划》,大力培养外语人才。我国的外语教育历经六十年沧桑,不同层次的外语教育都有明确定位。比如,外语专业教学应培养知识丰富、思维创新、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外语人才。大学外语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
外语教育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是外语教育成为通识教育有机组成的一部分。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工作小组在2006年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外语应该是通识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外语学习去了解他国文化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相似和不同;通过到国外选课的途径去学习他国的语言、文化和思想将对学生在知识、道德和文化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扩大学生视野,提供一种看待本土文化的新视角。我国从2004年开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一百多所高校率先实行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现在各高校都在推动教育改革,加大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是目前高校课程改革的重点,大学外语教学要从教学形式过渡到到实质内容改革,充分发挥外语语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要让大家认识到英语课程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迅速接收和分辨各种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课程。英语教学不仅要在教学形式、方法上不断进步,在实质内容上也要不断丰富、提高,从而满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求。
三、外语通识教育的基本思路
娜奥米 沃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
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的要求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相一致。吴鼎民教授结合研究型大学对大学英语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要求,明确提出了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人大学英语教学之中的三套车十一假期2022法定假日几天教学理念,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在这一创新课程改革思想中,明显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大学英语教学不是服务于四六级、托福等外语水平测试的教学活动,也不仅仅是为使学生掌握一种交际工具而设立的,更要帮助学生提高其思辨能力、换位思考能力,贯彻实施全人教育理念。如何在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中贯彻通识教育理念,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外语通识教育应普及型、层次性兼顾
我国外语基础教育各地发展不均衡,造成高校学生间外语水平差异十分明显;应试教育使很多学生知识面狭窄。此外,因学生主修专业不同,对外语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差异很大。外语通识教育仅仅通过开设有关西方文化、历史方面的外
语课程不能实现通识教育的理想。因此,外语通识教育既要具有普及性,也要具有层次性、阶段性。
面对外语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体,进行外语通识教育应充分发挥外语教材的作用。通过梳理大学英语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内容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寻进行通识教育的切人点。在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进行通识教育。基于大学外语教材的教学活动除要提高综合英语技能,目前的英语教材编撰多以主题为线,为通识教育提供了基本素材,因此教师可以从中寻教材内容与通识教育的切入点,加以挖掘,丰富内容,寓通识教育于语言学习过程中。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为例,十个单元中涉及科普教育的有三篇(分别关于铁与运动、地震预防、克隆技术),外国文化两篇(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海德教育),人物传记一篇(比尔·盖茨),社会制度一篇(婚前协议),及人文关怀三篇。这些主题内容涉及通识教育中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人文基础等方面的内容。再如第四册课文《选择独处》从美国超验主义代表梭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英国诗人密尔顿谈起,讨论孤独与独处。这就为通识教育提供了基本素材,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关孤独等消极心理的讨论,对促进对积极心理学的了解,建设良好生活学习心态;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英美文学流派、英语诗歌的基本知识,加深对世界文化的理解。目前,
大学生的英语听读水平已有显著提高,加上网络、书籍等各种英语学习资源很丰富,课堂上仅进行语言技能的操练已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失去挑战性,拓展知识、提高思辨能力已成为外语教育的主要内容。各校普遍实行的多层次教学,对于处于基础阶段的或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利用有效的课堂活动,提纲挈领、潜移默化地进行通识教育具有可行性。
(100米技巧)外语通识教育应能满足学生的未来需求
通识教育从某一角度可理解为培养文科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理科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通识教育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背景、专业特点,设计有效的外语通识课程,进行目标需求分析计算机专业如何学习需求分析。目标需求分析是外语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学习目的和外语水乎开展的分析。学习需求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在学习外语课程前的语言水平,调查学生的语言优势和欠缺以及学习态度、学习偏爱、需求与期望等。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想你的短信“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
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目前,各高校除了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英语课程,还对达到较高要求水平的学生开设西方文化、文学、影视欣赏、演讲艺术、论文写作、国际交流等人文课程,这些课程成为外语通识教育课程的主流。譬如,中山大学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程设有中国文明、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四大类课程,26门通识教育课涵盖中文、历史、哲学、生物和化学等学科。其中,外语通识教育课程是北美社会与文化学术阅读与写作英语传媒与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学是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传统和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桥梁。通过有关西方文化的外语通识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树立文化意识,树立文化语言观。外语通识课程的开设应充分考虑学生专业背景,未来择业需求,开设各种既有深度、也有广度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立更全面的、有针对性的外语通识课程,例如针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课程、科技英语、初级专业英语课程。这样既满足了高水平人才的培养需求,也充分发挥语言工具性的特点。
()外语通识教育应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建立自主学习平台
通识教育涉及内容广泛,不是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所能覆盖的。通识教育资源极其丰富,
进行有效的选择十分重要。而外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一种语言,还有以这种语言为载体的人类文明。因此,要进行高效可持续的通识教育就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教学平台,在大学英语教材主题内容框架下,整合各类通识教育资源,如报刊办刊选摘、参考书籍、音频视频资料等,初步形成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资源库。研究探讨合理的自主学习策略,建立高效的师生沟通机制,保持教学和学习的持续性,这样既可以克服课时有限、教师少学生多的弊端,又可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习惯,并做到教学相长。
因此,必须寻到外语教育和大学生通识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外语既是思维的工具、跨文化交际的工具,又有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启迪心灵、培养思辨理性之效。将大学外语教学融人整个大学生通识教育是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从形式到内容的改变。面对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的不断增强,大学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人才的重任,通识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大学阶段的外语教育和外语通识教育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和国际认可,从而深化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人才培养,并推动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刘玉祥,美国通识教育点滴[J],大学:学术版,2010(3)
[2]冯增俊,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精神[j],江苏高教,1999(6)
[3]  骑,研究型大学通识外语教育模式与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5(4)
[6]  哲。李军军,大学外语通识教育改革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0(9)
[安贞慧: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外语教育研究。刘鸿雁: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外语语言文化研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