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外语教学及核心理念
整体外语教育及其核心理念
整体外语教育的核心理念
1 目标观:学生整体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 从本质上来说, 是促进人的自我建构与完善。但人又为社会之中的人, 教育同时具有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因此, 教育既要重视人的价值又要重视社会价值, 应该塑造完整的人, 是全人教育。这是一种整体教育哲学观。
整体外语教育秉持整体教育哲学观, 以学生整体发展为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是国家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目标。开展整体外语教育, 实现学生整体发展, 本质上就是要坚持外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外语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的是语言的工具属性, 即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的属性, 承担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外语进行交流、发展思维、学习和传播文化的任务。外语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的是教育的主体“人”的本质属性, 即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 承担着培养学生如何做人, 即如何通过外语学习、理解并践行人类共同的、最基本的、最优美的价值观
念, 发展学生人文思想、培育人文精神和提升人文素养的任务, 即我们常说的“育人”作用, 这是语言教育的根本特征 (韩宝成、刘润清2008;但武刚2016) 。坚持外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实施外语素质教育的前提,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不仅适用于基础外语教育, 也适用于高等外语教育。
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是整体外语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结合外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 学生整体发展这一目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 学文化。外语教育首先是一种文化教育, 因为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 而且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对学生而言, 通过外语“学文化”,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培养自身的外国语言文化素养。简单来讲, 就是能够掌握外语, 运用外语实现理解、表达与交流;能够做到言语得当, 文从字顺。但是, 一个人外国语言文化素养的高低不仅体现在他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上, 也体现在他的文化修养上, 这就需要在外语教育过程中加强学生人文知识和文化修养的培养, 尤其是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 以批判的眼光,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语教育除应加强学生语言技能培养之外, 还需关注语言承载的社会文化功能, 强化学生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 培养其文化自觉 (袁小陆、赵娟2017:69) 。因此, 外语教育目标的确定
要“取法乎上”, 不能仅有语言知识, 也不能仅仅介绍外国文化知识, 更不能停留在“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这一类行为目标层面, 要提升到培养学生文化修养的高度上来。
2) 启心智。承认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认可外语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 就应该认可外语教育也是一种智能教育, 能够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 (韩宝成、刘润清2008;韩宝成2010;龚亚夫2010;程晓堂、岳颖2011) 。“启心智”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 从心理学角度看, 绝大多数思维活动赖以存在的基本单位是存在于人们大脑里的概念, 概念以词语为中介, 不同语言间的概念并不完全对等。学习一门外语, 需要在大脑里建立一套外语概念系统, 因母语先得, 它与母语的概念系统可能重合, 也可能不重合。通过学习外语, 学生的概念系统得到了丰富, 心理空间得到了扩展, 心智也就随之得到发展。如果学生能够在大脑里建立起一套“正确的”外语概念系统, 自动、自如地理解与表达信息, 无需经由母语转换, 说明他具备了用外语思维的能力。当然, 培养这种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且不易。第二, 把心智发展作为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 意味着在外语教学活动中融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思维能力是任何一门课程必备的目标,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对中小学生尤为重要, 因为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思维能力指个体运用已有概念进行观察、想象、分析、判断、归纳、综合、推理、探究、创造和评价的能力, 不能因为学生的语言水平低而忽视对
网名大全这些能力的培养。相反, 思维能力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语言水平的提高。对于年龄稍大的学生, 尤其是高校学生, 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则是重点培养的目标。第三, 语言和文化不同, 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会有差异, 外语教育还应关注语言、文化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导向作用。中国人多讲究辩证思维, 西方人多讲究逻辑思维, 通过外语教育, 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 也是促进学生心智健全发展的重要手段。房贷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有什么区别
3) 达至善。“善”有多层含义, 包括以人为本、乐观向上、善思博识、包容豁达、崇真尚美、勇于担当、家国情怀、国际理解等, 是一个人的学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的综合体现。作为人文素养的具体表现, 这些品质和习惯的养成以“学文化”、“启心智”为基础, 反过来也会促进这两个目标的达成。“达至善”是学生整体发展的终极目标, 也是全人教育的目标。
2 课程观:课程整体设计
任何教育目的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来讲, 这意味着课程目标的描述要从学科教育所设定的目标出发,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也应体现课程的目标。
我学会了游泳400字作文优秀上一节中, 我们从“学文化”、“启心智”、“达至善”三个方面阐述了学生整体发展的内涵, 体现了外语学科的核心素养, 课程设计者可基于此提出更为清晰的课程目标。但是, 这三个目标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融合共生、互为一体的关系。作为外语课程设计的内容之一, 描述课程目标可以分别进行, 但始终应把外语学习视为一个整体, 并将这些目标在教学中“整体”落实。
工作检讨书大全除了从整体上对待课程目标之外, 整体外语教育认为, 外语课程的设计要以内容为纲, 以语言为介质, 语言和思维并重。这种融合型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学习内容的同时, 掌握语言、获得知识、发展思维、达到至善。
这里所说的“内容”, 是指适合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心智发展特点的人文通识内容。外语课程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内容, 原因有三:1) 它以“人”为本, 包含知识、思想和智慧, 处处闪烁着人文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2) 这类材料语言规范、地道、真实, 是有头脑、有思想、有智慧的人“创作”出来的。它有简有繁, 有易有难, 适合“语言学习”, 不是为了“语言教学”刻意“编造”出来的, 这类材料的语言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 适合模仿和学习 (韩宝成2014) ;3) 这样的材料“情景”真实, “话题”广泛, 也有“结构”、“功能”和“意念”, 适合“交际”与“做事”, 更适合理解、思辨与表达。
对于基础外语教育而言, 课程内容的设计可从“人”、“事”、“物”、“地”、“天”入手;对高校外语专业教育而言, 应以文 (文学) 、史 (历史) 、哲 (哲学) 、社 (社会学) 、科 (科学) 为主导, 尤以文、史为重, 哲、社次之, 辅以有关科学的内容。“内容”的确定、选取、组织和编排应照顾到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以实现“语言和思维并重”的目标。
王一博偶像练习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