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作业:4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
第二单元 4
基础巩固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人(xí)           范(mó)
夜霄    和蔼可亲
B.着脸(bēnɡ)    抖(sǒu)
体贴入微    螺丝钉
C.兵(pǐ)    事(jì)
感人肺腑    算账
D.熙熙攘(rǎnɡ)    亲(nì)
抱歉    和言悦
【解析】 A项,霄—宵;B项,应读běnɡ;D项,言—颜。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钟扬把拟南芥栽种在自己位于西藏大学安置房的后院中,它做成标本被带回了复旦大学。
B.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C.张秉贵的一生,是从一个没有文化的童工、学徒成长为新中国劳动模范的典型。
D.汕优63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约500千克左右。
【解析】 A项,结构混乱,茂名旅游它做成标本被带回了复旦大学偷换了主语,应改为把它做成标本带回了复旦大学。C项,一生典型搭配不当,应删去的一生。D项,左右重复,应删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在原始时期,物质生活极度贫乏,人们往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常常要和野兽争夺食物和生存的空间。与野兽的抗争可以通过武器,通过集体的力量慢慢解决,但是面对一望无际、神秘莫测的大海,人们束手就擒,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无语的个性签名”从水从晦。晦,便是晦暗。又有人记载海之言,晦昏无所睹。”“无所睹表明不可知,这样可以想象当时人对海洋的敬畏程度了。人类始终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情看待海洋,海洋的浩瀚无垠使人类感到自身的渺小,    梁静茹情歌歌词   
科学家们从河姆渡古人类遗址厚达2米的海生贝壳层中发现了一把小型木桨,证实了船的历史至少有7 000年之久,在夏代也曾出现过东狩于海,获大鱼的文字记载。渐渐地,人们的视线扩展到了海的那一边,发现新的大陆,感受不同的文化。再然后,        。相传在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就曾经亲自在玻璃罐中潜入海中。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潜水技术应当从17世纪末世界上第一个潜水钟开始算起,真正的深潜是从深潜器发明开始的。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深潜设备,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如今的奋斗者号,它们就像不断走向深海的战士,为我们探寻着大洋深处的奥秘。
3.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B )
A.贫乏    B.束手就擒
C.浩瀚无垠    D.探寻
【解析】 A项,贫乏:贫穷,穷困;枯竭。B项,束手就擒:指毫不抵抗,乖乖地让人捉住。此处语境是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应用束手无策。C项,浩瀚无垠:水势盛大没有边际。D项,探寻:探索寻求。一句话心情签名
4.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奋斗者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C )
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B.好香的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说。
C.时代楷模张桂梅无私奉献,改变了贫困地区女孩失学辍学的现状。
D.外国地摊上的书,到国内摇身一变成为传世经典,真是贻笑大方。
【解析】 奋斗者号的引号是表示特定称谓。A项,表示强调;B项,表示引用;C项,表示特定称谓;D项,表示反语讽刺。
5.根据语境,在文中空缺的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答:示例:海洋的奇幻神秘又激发了人类征服它的欲望人们将目光由海洋表面投向大海深处(意思对即可)
【解析】 第一空,根据语境人类始终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情看待海洋赤壁怀古 苏轼,说的是人类看待海洋的矛盾,而前一句海洋的浩瀚无垠使人类感到自身的渺小说的是人类面对海洋的无奈之感,此处与上一句呼应,应填人类对海洋的征服欲,即海洋的奇幻神秘又激发了人类征服它的欲望。第二空,由渐渐地,人们的视线扩展到了海的那一边”“再然后可知,此处是人类对海洋探寻的更进一层,再结合下句相传在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就曾经亲自在玻璃罐中潜入海中可知,应填人们将目光由海洋表面投向大海深处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农业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生产活动。光、热、水、气的某种组合对某项农业生产有利,形成有效的农业自然资源;        ,造成农业自然灾害。农业气象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这些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农业的区划和规划、作物的合理布局、人工调节小气候和农作物的栽培管理等服务;开展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咨询和建议,        ,规避不利气象因素,采取适当的农业措施,促进农业丰产,降低成本,       
答:示例:而不好的组合对农业生产有害;以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7.在下面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与上下文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人都渴望创造辉煌,羡慕那些领奖台上的人物。然而,我们往往只看见英雄面前闪光的勋章,却很少想过他们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经历;我们往往只盯着劳模胸前鲜艳的红花,却很少想过他们默默奉献、舍己为人的情景;                                                            。勋章是热血铸就的,鲜花是汗水浇开的,                   
答:示例:我们往往只盯着科学家手中的奖杯  却很少想过他们夜以继日  殚精竭虑的拼搏  奖杯是心智凝成的
【解析】 题干要求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根据前面语境可知,前三空所填句子的结构是我们往往只……,却很少……”,最后一空所填句子的结构是“…………”,内容上强调辉煌是奋斗拼搏出来的。
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工业和信息化部11月11日发布了《携号转网服务管理规定》。根据携号转网全国推广工作进度安排,各电信企业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已完成全国携号转网系统建设改造,相关系统已于11月10日起上线试运行。除已正式提供团结的成语携号转网服务的天津、江西、湖北、海南、云南五省市外,其他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企业将分阶段、分区域逐步开放携号转网服务申请,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和改进用户体验,为11月底全国正式提供携号转网服务做好准备。
答:全国携号转网系统建设改造已完成并试运行,各省市将逐步开放服务申请,完善系统功能和改进用户体验,为正式携号转网做好准备工作。
【解析】 解答本题,需梳理语段陈述的内容,可以提炼出完成改造、试运行”“开放申请”“完善功能和改进体验”“做好携号转网准备四个要点。用通顺的语言将各个要点串联起来表述清楚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二、拓展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材料一:
从西汉到清末,造成万人以上死亡的重大自然灾害大约有190起,其中最多的一次死亡人数为2 290万,有21个年头发生旱灾,63个年头发生水灾。旱灾多发生在河南、山东、山西、四川4省,水灾主要发生在江苏、河南、浙江、河北、湖北5省。而1912年到1949年年年有灾,除1920年、1941年仅发生旱灾外,其余各年均有水灾或水旱灾害发生。还有10年既有水灾,也有虫灾。中国历史上大的自然灾害有很多,由自然灾害特别是水旱灾害导致粮食减产,不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从而引发饥荒和死亡的情况也很多。但是饥荒灾难的发生次数要远少于自然灾害。也就是说,自然灾害不会必然导致粮食不安全,甚至形成饥荒灾难。
(摘编自张成志《反思历史上的饥荒事件》)
材料二:
中国的灾荒史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民族在饥饿中艰难挣扎的生活史,一个矛盾的局面交织于几千年的中国农业生产史中:长期领先世界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粮食供需经常性失衡的两极现象,使我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始终挣扎在安全与危机之间。
在专家看来,我国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技术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农业时代,中国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隋唐以前,国家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完全能够应对可能发生的饥荒。在中国近2000年的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大的技术进展是宋代以后在北方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基础上确立的江南稻作农业技术体系。这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不但农作物的产量得到大大提高,而且还进一步影响到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型和变革,因此其被称为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在此阶段,中国传统农业单产水平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亩产量90多市斤,上升到仅江南地区稻谷亩产量就达337市斤的高水平。我国粮食生产水平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依然具有明显的优势,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1950~1951年的粮食生产水平计算,同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印度谷
物单产只有当时中国的52%。
因此,传统农业生产为古代社会提供的粮食数量在过去的2000年里不断增加。农业生产不但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性因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对我国历史上饥荒的发生,产生了积极的制约作用。
然而,高水平的农业技术并没有把中华民族从长久的饥饿中拯救出来,相反,中华民族的持久性饥饿与高水平的农业技术并存于中国历史中。纵观中国粮食安全的历史进程,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缓解饥荒,甚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加大了饥荒的范围、加深了其程度。
从气候条件上看,我国农耕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我国粮食生产的节气与自然条件往往不相符。春夏时期是北方作物需要雨水浇灌、南方作物需要光照的关口,而夏季风集中于南部沿海地区,致使北旱南涝;夏秋时节北方作物需要充足的光照,南方作物需要充裕的水分,雨带却又推移到北方地区,往往出现北涝南旱的不利局面。因而在传统农业时期,自然灾害的高风险性构成了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
尽管我国幅员辽阔,但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小,在粮食生产水平提高的同时,人口往往会随之增长。人地矛盾这个很现实的字眼较早就出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是传统社会解决粮食安全的主要着眼点。
为了适应人口日益增长的社会形势并缓解由此带来的人口压力,从宋代起,中国境内适宜农垦的土地基本得到开发垦殖,明清时期的农业开发范围和程度大大超过此前任何时期。但耕地面积的急剧增长并没有缓解饥荒的压力,相反,入清以后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剧增,粮食供应空前紧张。
在耕地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历代农民主要通过垦荒毁林扩大耕地面积。汉代中后期,因为大量森林被垦辟为农田,政府再也无力像汉朝中前期那样给无地流民发放公有林地和皇家园林,此后的农业资源开发逐渐向边荒地带扩展。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进入自然条件异常严酷的高寒地区和山谷地区继续扩展生存空间,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环境灾害因此日渐加剧。据统计,公元1世纪至9世纪,每百年旱灾的发生频次都在100次以内徘徊,到了17~19世纪增加为300~500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